鐘碧波 鐘 芳
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孝感醫院消化內科,湖北孝感 432000
胃癌在臨床較為常見,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改變,發病率逐年遞增,病死率位居所有癌癥的第2 位,對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較大影響[1]。盡早明確胃癌診斷并在早期進行治療可改善患者預后,但胃癌早期缺乏特異性表現,導致確診時已處于中晚期,錯失最佳治療時機,預后較差[2-3]。近些年,隨著診療技術不斷發展,內鏡技術在胃癌早期檢查中得到廣泛應用,大大提高了早期胃癌檢出率。大部分早期胃癌不會出現轉移,經手術切除病灶后可獲得理想預后,內鏡技術不僅在早期診斷中具有優勢,用于手術中可準確定位病灶,術者在通過內鏡可一次性切除病灶,且創傷較小、患者恢復快[4]。雖然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療優勢突出,但受諸多因素影響,可能殘留病灶組織,導致術后復發,影響患者預后[5]。全面分析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并針對高危因素制定干預措施,對預防術后復發有重要意義。鑒于此,本研究進一步探討早期胃癌患者ESD 后復發的相關危險因素。
回顧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孝感醫院收治的176 例早期胃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其中男92 例,女84 例;年齡38~78 歲,平均(60.04±5.83)歲;體重43~87 kg,平均(69.34±4.21)kg;臨床分期:Ⅰ期79 例,Ⅱ期97 例;病理類型:黏液腺癌34例,乳頭狀腺癌44 例,印戎細胞癌61 例,管狀腺癌37例。納入標準:①符合《胃癌規范化診療指南(試行)》[6]診斷標準,具有ESD 指征,并順利完成手術;②生命體征平穩,耐受手術治療;③首次進行ESD 治療;④臨床資料無丟失情況。排除標準:①伴有其他惡性病變;②合并視聽障礙或精神疾病;③預計生存期<6 個月;④重要臟器功能衰竭。
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ESD,由同一手術組完成操作,術后通過電話、復診對患者進行1年隨訪,根據有無復發分為復發組與未復發組。統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腫瘤部位、合并糖尿病、腫瘤直徑、分化程度、腫瘤浸潤深度、吸煙史、術前是否進行內鏡檢查、手術切緣性質、陽性淋巴結數。分析早期胃癌ESD 后復發的相關危險因素。
復發判斷標準:定期通過電話提醒患者進行內鏡復查,觀察病情有無復發,一旦發現可疑病灶需進行病理檢查。復發率=復發例數/總例數×100%。分化程度判斷標準[7]:可分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高分化是腫瘤細胞接近正常發源組織;低分化則區別與正常發源組織,惡性程度較高;中分化介于二者之間。手術切緣性質判斷標準:基底切緣或任一切緣顯示異型細胞殘留。陽性淋巴結數判斷標準:術中進行淋巴結清掃,并將淋巴結組織進行活檢。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76 例胃癌患者經ESD 治療后,有25 例出現復發,復發率為14.20%(25/176)。
復發組腫瘤直徑≥3 cm、腫瘤浸潤深度為黏膜下層、術前未行內鏡檢查、手術切緣陽性、陽性淋巴結數≥6 個占比均高于未復發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腫瘤部位、合并糖尿病、分化程度、吸煙史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以早期胃癌ESD 后復發作為因變量(復發=1,未復發=0),以腫瘤直徑(≥3 cm=1,<3 cm=0)、腫瘤浸潤深度(黏膜下層=1,黏膜固有層=0)、術前是否進行內鏡檢查(否=1,是=0)、手術切緣性質(陽性=1,陰性=0)、陽性淋巴結數量(≥6 個=1,<6 個=0)作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腫瘤直徑≥3 cm、腫瘤浸潤深度為黏膜下層、術前未行內鏡檢查、手術切緣陽性、陽性淋巴結數≥6 個是早期胃癌ESD 后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 且OR≥1)(表2)。

表2 早期胃癌ESD 后復發的多因素分析
隨著生活壓力增加及飲食結構改變,胃癌的發病率不斷升高,且逐漸趨于年輕化,由于缺乏特異性癥狀,在早期難以及時發現,導致病死率較高,患者預后較差[8]。隨著內鏡技術不斷發展,臨床應用越發廣泛,使得胃癌早期檢出率得到提高,確診后及時采取胃癌根治術治療,利于改善患者預后,提高生存率及生活質量。但傳統胃癌根治術創傷較大,術中出血量多,并發癥發生率高,影響患者術后恢復,整體效果并不理想[9-10]。隨著內鏡技術的成熟,臨床不僅將其用于疾病診斷,在手術中也得到廣泛應用,使得胃癌根治術向微創手術發展[11]。ESD 是近些年治療早期胃癌的主要術式,由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演變而來,可通過高頻電刀與輔助設施可將病灶整塊剝離[12-14]。但傳統內鏡黏膜下切除術無法完全切除大塊病灶,病灶殘留后導致術后復發率較高,臨床應用存在一定局限性。
ESD 臨床經驗不斷積累,適應證逐漸擴大,具有微創、術后恢復快等優勢,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內鏡黏膜下切除術的弊端,治療效果備受認可,但并不能完全杜絕術后復發[15-17]。ESD 術后復發是一種較為復雜的病理過程,影響因素較多,深入分析危險因素,并針對高危因素采取預防措施,在降低術后復發率、改善患者預后方面意義重大。本研究結果顯示,176 例胃癌患者經ESD 治療后,有25 例出現復發,復發率為14.20%(25/176);復發組腫瘤直徑≥3 cm、腫瘤浸潤深度為黏膜下層、術前未行內鏡檢查、手術切緣陽性、陽性淋巴結數≥6 個占比均高于未復發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腫瘤部位、合并糖尿病、分化程度、吸煙史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腫瘤直徑≥3 cm、腫瘤浸潤深度為黏膜下層、術前未行內鏡檢查、手術切緣陽性、陽性淋巴結數≥6 個是早期胃癌ESD 后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 且OR≥1)。提示早期胃癌患者ESD 術后復發風險較高,主要受腫瘤直徑≥3 cm、腫瘤浸潤深度為黏膜下層、術前未行內鏡檢查、手術切緣陽性、陽性淋巴結數≥6 個等因素影響。究其原因:①腫瘤直徑越大,病灶組織浸潤程度越深,癌細胞可穿透漿膜層深入腹腔,極易出現遠處種植轉移,導致無法完全消滅癌細胞;另外腫瘤直徑≥3 cm 會增加術中切除難度,無法完整剝離病灶,病灶易出現殘留,導致術后復發風險較高[18]。②隨著腫瘤浸潤深度加深,術中內膜剝離難度隨之增加,當病灶浸潤達到黏膜下層時,術中外科醫師進行剝離操作時會擔心剝離過深引發胃穿孔,為避免胃穿孔發生,可能會造成病灶殘留,無法徹底剝離深處病灶組織,大大增加術后復發風險[19]。③術前準確評估患者病灶情況是減少病灶殘留、預防術后復發的關鍵,早期胃癌術前診斷多依賴超聲內鏡檢查,在內鏡輔助下能夠直接觀察病灶位置、大小、表面血管形態結構及病灶邊界。內鏡檢查系統具有放大功能,術前醫師通過內鏡檢查可準確判斷病灶切除范圍及深度,盡可能減少病灶殘留,從而降低術后復發率[20]。④手術切緣陽性是術后進行病理檢查時發現切緣為陽性,術中切除未能完整清除病灶,導致病灶組織殘留,術后殘留的組織會再次增殖,增加復發風險。針對切緣陽性的患者應予以放化療、二次手術等方法干預,避免患者再次復發,保持無瘤狀態。⑤陽性淋巴結數量越多,淋巴結轉移風險越大,手術操作過程中需大范圍清掃淋巴結,增加手術創傷,但無法完全清除遠傳轉移的淋巴結,增加術后復發風險。
綜上所述,早期胃癌患者ESD 術后復發風險較高,腫瘤直徑≥3 cm、腫瘤浸潤深度為黏膜下層、術前未行內鏡檢查、手術切緣陽性、陽性淋巴結數≥6 個是其獨立影響因素,臨床需針對高危因素制訂預防措施,以降低術后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