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鐵夫,馬涵英,魏倩楠,羅天祥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北京 100029)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擇首都醫科大學第六臨床醫學院臨床醫學碩士、博士專業學位2016 級至2020 級研究生共390 名作為研究對象。
通過文獻檢索法、專家會議法(德爾菲法)和專家訪談法制訂《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文素質調查問卷》,問卷包括一般人口學資料以及研究生的人文知識、人文理念、人文方法、人文精神和對學校人文素質教育認可程度的現狀。問卷賦分應用Likert 5 分法,0 分為非常不滿意(同意),5 分為非常滿意(同意)。問卷集中發放,統一匿名填寫,統一回收,以減少可能出現的霍桑效應。
所有問卷統一編號,應用EpiData3.0 軟件建立數據庫,采用雙人雙錄入的方法錄入數據,避免錄入錯誤。應用SPSS22.0 醫學統計軟件包對數據庫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應用描述性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進行兩組之間的比較,多組計量資料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共發放問卷390 份,回收有效問卷383 份,問卷有效率98.21%。有效回收的問卷中,男219 份,女164 份,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一般資料(n)
調查結果顯示,8.36%(32/383)的學生自認為對“人文素質”的概念不太了解,71.02%(272/383)自認為了解程度一般,20.63%(79/383)認為自己比較了解;在完整閱讀國內外著名文學著作(目錄自行認定)方面,已經閱讀過0~9 本的學生占38.38%(147/383),10~19 本的占27.94%(107/383),20~29 本的占20.10%(77/383),而30 本及以上的占13.58%(52/383);27.15%(104/383)的學生比較愿意抽出時間閱讀人文類書籍,閱讀意愿一般的占47.78%(183/383),不太愿意閱讀者占25.07%(96/383);34.73%(133/383)的學生對國內外政治、經濟和文化形勢比較關注,關注程度一般者占43.86%(168/383),不太關注的占21.41%(82/383)。
調查結果顯示,37.60%(144/383)的學生認為“精神力量作用強大,可以超越物質誘惑”,12.01%(46/383)的學生認為“精神力量沒有物質誘惑吸引人”,50.39%(193/383)的學生認為“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于拜金主義的看法,16.71%(64/383)的學生認可“這是錯誤的價值觀”,68.41%(262/383)的學生認為這是“現實主義的表現”,14.88%(57/383)的學生表示“沒想過”;對于個人學習臨床醫學的原因,34.46%(132/383)的學生是因為“醫生社會地位高”,33.42%(128/383)的學生是因為“醫生有較高的經濟收入”,10.44%(40/383)的學生是因為“家庭傳統”,16.45%(63/383)的學生選擇“個人理想”,5.22%(20/383)的學生選擇“其他原因”。
對造成當前醫患關系緊張現象的原因(多選)調查中,43.08%(165/383)的學生認為是“患方對醫療效果期望值過高”,15.14%(58/383)的學生認為“醫務工作者忽視了與患者溝通”,68.67%(263/383)的學生選擇“醫患雙方缺乏信任”,33.68%(129/383)的學生選擇“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有待加強”;對于是否參加義診等公益活動,14.62%(56/383)的學生選擇“非常愿意”,75.98%(291/383)的學生選擇“如對職業生涯有幫助時會參加”,9.40%(36/383)的學生選擇“不愿意”。
通過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是改革實驗教學的根本點和出發點。如果還是沿用母體學院的教學體系,對實驗內容、實驗方法按部就班地去完成,教學目標就很難實現。因為這些傳統的實驗內容大多是驗證性實驗,缺乏系統性和實用性,不能引導學生去解決實際工程中的問題,當然也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關于人文素質對醫學生的重要性,42.56%(163/383)的學生認為非常重要,55.87%(214/383)的學生認為比較重要,1.57%(6/383)的學生認為重要性一般;79.90%(306/383)的學生認為學校對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重視不足,20.10%(77/383)認為重視程度一般;84.86%(325/383)的學生認為學校對研究生人文類課程的設置不合理,15.14%(58/383)認為課程設置合理性一般;90.08%(345/383)的學生認可“授課教師對學生人文素質培養非常重要”,7.83%(30/383)認為比較重要,2.09%(8/383)認為重要性一般;48.56%(186/383)的學生認為當前授課教師的人文素質不盡如人意,30.81%(118/383)認為素質一般,20.63%(79/383)認為素質較好。
2.4.1 按照不同年級分組 各年級研究生在文學名著閱讀量、文學著作閱讀意愿、對社會關注程度、對學校人文重視的認可度、合理安排課程的認可度和對師資素質的認可度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年級研究生人文素質比較()

表2 不同年級研究生人文素質比較()
2.4.2 按照不同性別分組 女性研究生在文學名著閱讀量上多于男性研究生,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在文學著作閱讀意愿、對社會關注程度、對學校人文重視的認可度、合理安排課程的認可度和對師資素質的認可度方面,不同性別研究生的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性別研究生人文素質比較()

表3 不同性別研究生人文素質比較()
2.4.3 按照攻讀不同學位分組 博士研究生在對社會關注程度和合理安排課程認可度方面低于碩士研究生,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在文學名著閱讀量、文學著作閱讀意愿、對學校人文重視的認可度和對師資素質的認可度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攻讀不同學位研究生人文素質比較()

表4 攻讀不同學位研究生人文素質比較()
2.4.4 按照不同專業分組 內科系統和外科系統研究生在文學名著閱讀量、文學著作閱讀意愿、對社會關注程度、對學校人文重視的認可度、合理安排課程的認可度和對師資素質的認可度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不同專業研究生人文素質比較()

表5 不同專業研究生人文素質比較()
臨床醫生是一種特殊的職業,服務的對象是人,其工作成果直接關系到人的健康和生命。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確立,廣大人民群眾對醫生這一職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種要求不僅局限于能夠使患者軀體恢復健康,而且要求醫生做到對患者人格的尊重以及滿足患者心理需求,即對醫生提出了人文層面的要求,患者希望面對的是“有溫度”的醫生。
人文精神是醫學的核心理念之一,醫學的使命就是對人從生到死的全過程給予關愛和尊重[1]。因此,醫學專業研究生教育應該轉變原來的“單純注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培養理念,著重加強對研究生的人文素質培養,以期能夠適應人民群眾對醫務人員需求的更新。
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大多數在校臨床醫學研究生的主要經歷投入做實驗、寫論文和找工作之中,對臨床型醫學研究生的教學內容也更多關注于對疾病的診斷、預防及治療。按照當前的課程設置,教師鮮有機會能系統地向研究生講授其所研究專業的學科思想、觀念演化歷史和精神價值遺產,更遑論如何運用人文知識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隨著社會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諸如醫學模式、醫學根本目的、健康理念及生命質量觀等方面的研討,廣大患者對醫務人員的人文內涵有著更高更多的要求,及時、準確地掌握醫學后備人才人文素養的現狀也就成為擺在醫學教育工作者面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2]。
20 世紀90 年代以來,從基礎教育到綜合大學紛紛進行了課程設置及教學方法改革的探討與實踐,綜合大學醫學院和醫科大學也大多開設了與之相應的人文課程,旨在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質,但就教學效果的評價而言,這些努力的收效卻不盡如人意[3-5]。本研究顯示,臨床醫學研究生的人文素質現狀不容樂觀,超過70%的臨床醫學研究生自認為對“人文素質”這一概念了解程度一般;大多數醫學研究生在其接受基礎教育和醫學本科教育階段的文學著作閱讀量明顯不足,60%以上的學生完整閱讀的國內外文學名著量少于20 本,而且對今后占用其個人時間閱讀人文類書籍興趣不大,只有不足30%的學生比較愿意抽出時間閱讀人文類相關書籍。此外,臨床型醫學研究生對國內外政治、經濟和文化形勢關注程度也明顯不足。《大學》一書中開篇即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確了培養高尚的人品和德行的重要性。對于當代臨床型醫學研究生的培養中,如果希望其能夠在未來的臨床工作和研究中有所建樹,就需要更大程度提高其個人修養水平,使其能夠切實做到醫者仁心、淡泊名利、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形成個人獨特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風尚。提高臨床型醫學研究生的人文素養,特別是提高其對人文知識學習的意識成為刻不容緩的問題。
通過本調查發現,在所調查的臨床型醫學研究生的意識中,物質世界對其個人行為的影響程度明顯高于精神世界,大多數研究生的信念中缺乏對“拜金主義”的反感,而在其學習醫學的動機方面,源于“個人理想”的比例不足20%,甚至低于前期對本科醫學生的調查結果[6]。這些現象提示我們,如果這樣的現狀不加以改變,醫學研究生在從事臨床醫療職業后為了理想信念而克服物質誘惑的能力會明顯不足,未來的醫德修養之路會更加艱辛。通過本研究我們還發現,臨床醫學研究生在分析當前醫患關系緊張的成因時,僅有15.14%的學生認同醫患溝通不足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對未來工作中是否參加義診等公益活動的態度,選擇“非常愿意”的學生僅占14.62%。通過這一結果我們認識到,醫患溝通的作用未在臨床醫學研究生中得到足夠的重視,大部分學生對待公益事業也不夠積極。溝通已經成為醫務人員最為重要的必備技能之一,忽視當前醫患關系中溝通的作用,將會給他們未來的行醫之路帶來更多坎坷。
經過多年的努力,各個綜合大學醫學院及醫科大學在對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方面都投入相當大的精力,但是這些努力并未得到臨床醫學研究生的普遍認可。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研究生對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普遍較高,但對學校研究生階段人文教育課程的設置并不滿意,84.86%的研究生認為學校的人文類課程設置不合理,這一結果給醫學類院校未來研究生課程設置改革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對于授課教師的需求,超過90%的研究生認為“授課教師對學生人文素質培養非常重要”,但近50%認為當前授課教師的人文素質不盡如人意。因此提高教師自身的人文素質對臨床醫學研究生相應素質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研究對象分類比較我們發現,女性研究生的名著閱讀量高于男性(P<0.05),這可能與性別特點相關,敦促男性研究生增加閱讀量也是未來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的一個側重方向。
按照攻讀不同學位分組,博士研究生在對社會關注度和合理安排課程的認可度方面的評分低于碩士研究生(P<0.05)。博士研究生的臨床和科研工作均較碩士研究生繁重,所以他們對社會問題的關注程度會有所降低。但是,臨床醫學不同于基礎醫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是以促進人類的健康為研究目標的科學,這就需要研究者充分了解社會、融入社會,這樣才能更好地溝通醫患之間的關系,“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是無法成為合格醫生的。此外,自古以來的醫學大家很多是社會活動家,作為未來的醫學家,更應該充分了解社會并融入社會發展之中。對于人文課程的安排,博士研究生的需求并沒有因為工作繁忙而有所降低,他們較碩士研究生更加渴望學習人文知識,這也對教育主管部門在今后博士研究生課程設置方面提出了新的需求。
由于我國現行醫學教育體制等多方面原因,醫學專業學生大多是理科生,受到基礎教育階段應試教育的影響,普遍存在人文素質培養的先天不足,人文學科的知識基礎比較薄弱;在醫學本科學習階段,大部分醫學生疲于專業知識的學習,忙于應付專業考試,無暇顧及人文科學的學習。同時,由于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醫學生也存在片面注重眼前利益的現象,對個人長遠全面發展缺乏必要的思考,這就造成了臨床研究生人文素質堪憂的現狀。當前高等醫學院校也面臨著教師人文教學水平參差不齊的困境,特別是從事研究生教學的教師,不少教師醫學專業造詣高而人文知識本身欠缺,甚至有的教師對人文素質培養嗤之以鼻;而人文課程教學能力較高的教師又缺乏必要的醫學知識,難以做到醫學專業與人文的融會貫通,這顯然也是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不利因素之一。此外,當前醫療執業環境對臨床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培養的影響也不容小覷。在當前緊張的醫患關系和嚴峻的醫療執業環境下,醫生容易產生自我保護意識,即為了避免漏診、“說錯話”和可能出現的醫療風險而采取多檢查、少說和保守治療等消極醫療態度,這對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推廣和臨床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的提高都是不利的[7]。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任何學生將來從事專業性工作時,知識的運用和技能的發揮都與其個人的修養、職業道德和心理素質等非專業素質有關。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不僅僅是培養技術和專業技能專精的醫療人才,更要使他們具備自主、自律、仁愛、公正、敬業、誠信、互助、創新、進取等優秀的人文素養。因此,通過對本研究結果的分析,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在臨床醫學研究生課程設置的教學改革中,著重加強人文課程建設,并將其設定為醫學研究生必修課。人文類課程應充分借鑒歐美發達國家一流醫學院校的做法,開設包括哲學、歷史、宗教、法律、倫理、文學、藝術以及行為科學等環繞醫學科學的相關人文學科群,并以醫學與人文科學交叉的邊緣科學為首選[8]。這些課程可以分別安排在臨床醫學研究生學習的各個階段,并著重加強博士研究生學習階段人文類課程的設置,使醫學人文教育貫穿研究生教育的整個學習過程。在教學手段上,也應該更多地采取研討式、啟發式、案例式等教學方法,在教學活動中鼓勵學生更多地參與互動討論,形成良性正能量的學習氛圍。
實施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國醫學教育的一項重大改革,旨在培養適應臨床工作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因此要進一步論證出臺更加合理和嚴格的臨床訓練與考核方案,培養真正適應社會需求的高層次臨床醫學人才[9]。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實踐訓練是提高研究生素質能力的重要手段。臨床型醫學研究生的學習以臨床工作為主,在培養過程中應設定臨床工作實踐及考核環節,使其既能檢驗研究生的臨床工作能力,又能考核其人文醫學執業技能,使其將自身的人文素養應用于臨床實踐。此外,還應更多地組織社區義診、醫學科普知識宣傳、流行病學調查等公益活動,督促研究生走出校園、接觸社會,通過親歷實踐一定的社會角色來提高人文素養。
文化氛圍對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潛移默化的作用不可忽視[10-11]。綜合大學醫學院、醫科大學和承擔臨床醫學研究生教學任務的醫療機構應該為臨床醫學研究生營造一個濃厚且活躍的人文文化氛圍,大力弘揚宣傳業內及身邊的典型人物和案例,激發臨床醫學研究生崇尚“大醫精誠”、無私奉獻的職業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定期組織人文科學類活動,使研究生能夠全面系統地了解國內外的傳統文化、人文精神、經濟發展、社會問題、人際交流知識;鼓勵臨床醫學研究生增加人文類書籍的閱讀量,為其提供國學經典、歷史名著、人物傳記等有價值和有意義的書目,提升其人文素質水平。
臨床醫學研究生的授課教師大多為各個醫學專業領域的翹楚,他們的言談舉止和臨床溝通交流能力能夠給研究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在臨床專業師資培訓中應該增加對教師人文類知識方面的培訓,以提升教師的人文素質,促進其將人文素質教育自覺融入專業知識的教育之中。同時,鼓勵講授人文課程的教師探索人文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相互滲透教學的方法。此外,教學管理部門應當適度增加對教師人文素質的考核指標,對醫德醫風和處理醫患關系等能夠反映教師人文素養的考核指標進行合理評價,這樣既能夠提高醫務人員的臨床工作能力,又能使學習中的臨床醫學研究生提高職業警惕,對提高研究生人文素質培養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