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華 馬 欽 趙可琢 張麗君 丁 侃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北京 100700
《中國歷代醫家傳錄》由何時希先生編著,該書介紹了自上古至清末民初間兩萬多位醫家的生活年代、師承脈絡、業之所精、突出醫跡、道德操行等,是一部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工具書[1]。
該書在體例上采用筆記體,引錄原文,詳注出處;在內容上廣征博引,采錄書籍達三千余種,足供繼承中醫學術和醫學史研究之用,被譽為“當今醫家傳記方面搜集資料最為豐富的參考書”[2]。
通過對《中國歷代醫家傳錄》引用書目的研究,梳理引用文獻概況,可豐富該書引用書目的多種編排方式。按照文獻類型的分類編排方式,可以系統性地了解醫家史料在各類文獻中的分布狀況;按照時代的分類編排方式,可以梗概出各朝代傳錄醫家的情況;按照地域的分類編排方式,可以知悉醫學流派的地域聚集狀況,為相關醫家史料的收集工作提供方法學上的借鑒。
1991 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歷代醫家傳錄》[3]書末附錄的引用書目。
首先由兩名人員分別對引用書目按照書名、文獻類型、朝代、作者、地域、縣域、轉引情況錄入Excel 表分類整理,并交叉核對。其次參考及運用《中國古籍總目》[4]、“中華古籍書目數據庫”[5],對《中國歷代醫家傳錄》引用書目中的文獻采用四部分類法,劃分到經、史、子、集所屬下的各小類。其他難以歸屬的,打破常規的四部分類法,按引書文獻實際情況進行總結分類。最后將各引書文獻類型的引書數量占比≤1.00%的列為“其他類”。
運用Excel 軟件對分類后的數據進行篩選、頻數統計與頻數分布表的制作。
《中國歷代醫家傳錄》引用書目中,共引錄3376 種文獻,經查可明確文獻類型的有3235 種,存疑待考的有141 種。在分類上可分為醫家、方志、目錄、小說家、別集類等,各類引書數量多少不一,引用書目文獻類型分布見表1,其他類型具體分布見表2。

表1 引用書目文獻類型分布

表2 引用書目文獻其他類型分布
《中國歷代醫家傳錄》引用書目中,可明確引用文獻時代的有2196 種,引用文獻時代仍存疑待考的有1130 種,另有50 種國外引用文獻。以醫家、目錄類為代表,引用文獻的所屬時代,大體上可分為唐及唐以前、宋金元時期、明清時期、近現代、當代等。見表3~4。

表3 引用醫書類文獻的特點

表4 引用目錄類文獻的特點
《中國歷代醫家傳錄》 引用書目中方志類文獻有985 種,其中有5 種地域不詳,分別是《三山舊志》《青鎮志》《云間第宅志》《閩大記》《錦里新編》,其余980 種文獻分布于四川、江蘇、浙江、山東、河南、河北、江西、廣東、陜西等24 個省份。將其所屬省份按照七大地理分區進行合并,即華北(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自治區)、華南(廣西、廣東)、華中(湖南、湖北、河南)、華東(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上海、臺灣)、西南(四川、云南、貴州)、西北(陜西、甘肅)、東北(遼寧)。其中《湖廣通志》屬于湖南、湖北、廣東及廣西等地區,將其單獨列屬華南、華中地區。見表5。

表5 引用方志類文獻地域分布
《中國歷代醫家傳錄》引用書目中有175 種屬于轉引文獻,轉引自50 余種文獻,主要是目錄類文獻如《中國醫籍考》,醫家類文獻如《名醫類案》《醫藥編》,方志類文獻如《浙江通志》,類書類文獻如《圖書集成》等。轉引文獻中有55 種文獻類型不明確,其余120 種文獻大多引自醫家、別集、小說家及目錄類。見表6。

表6 轉引文獻類型分布
醫家、方志、目錄類文獻數量約占總引用文獻的69%,醫家類文獻比方志類文獻多1 倍余,《中國歷代醫家傳錄》的醫學價值可見一斑。其他類中如地理類有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明代徐宏祖《徐霞客游記》;雜史類有漢代劉向《戰國策》、元代徐顯《稗史集傳》;詩文評類有宋代計有功《唐詩紀事》、清代姜兆翀《松江詩鈔》;道家類有南朝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唐代杜光庭《道德經廣圣義》;政書類有宋代馬端臨《文獻通考》、清代張廷玉《皇朝文獻通考》;周禮類有唐代陸德明《周禮音義》、清代萬斯大《學禮質疑》等,可見何時希先生涉獵之廣博,引書類別十分豐富。
《中國歷代醫家傳錄》所引用的醫家類文獻主要為明清時期的文獻,宋金元時期次之,元以前的很少,僅占5%。《中國歷代醫家傳錄》所引用的目錄類文獻也以明清時期的文獻為主,近現代次之,明以前的較少。明清時期的醫家類文獻與目錄類文獻占醫家類文獻與目錄類文獻總和的60%以上。孫蘊[6]研究認為,一是由于明代著述數量劇增及雕版技術日趨成熟便于獲取,二是醫書在明代蔚然成風、成果眾多,故而明代引用書目出現于醫書的書目較多。另外,結合何時希先生所處時代和引書內容,筆者推測其引用的方志類文獻可能大多也是明清時期的地方志,但如《臺州外書》《全椒縣志》等,具體是何時修訂的版本,仍需一一進行詳細考證。
統計分析《中國歷代醫家傳錄》引用書目所屬的時代特點,一是可直觀地了解引用文獻數目在不同時代的比較,二是便于間接了解不同時代的著述境況,三是利于理清思想脈絡,追源溯流。
《中國歷代醫家傳錄》引用的方志類文獻數量,華東地區遙遙領先,其次是西南地區和華中地區。華東地區中醫藥發展底蘊深厚、源遠流長,以江蘇為例,其在中醫學術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多個著名的中醫流派,如吳門醫派、孟河醫派、龍砂醫派、山陽醫派、金陵醫派等,據不完全統計,僅史料載錄的就有約4000 名醫家,各種醫學專著達3000 余部[7]。由此佐證,方志類文獻的地域特點與醫學的傳承、發展是有內在聯系與規律的,徐滿成在對地方志涉醫資料的相關研究中也談到:“研究地方志所載人物,一是研究醫家傳承脈絡,二是研究醫學人物的群體特點,三是從臨床各科梳理研究。”[8]
《中國歷代醫家傳錄》除了具有“人文和史鑒價值”外[9],從其引用的方志類文獻中析出醫學人物,反向分析其引用的方志類文獻的地域特點,還可為后續梳理各地方醫學發展的傳承脈絡提供便利。
《中國歷代醫家傳錄》其轉引文獻總體看來,文獻類型豐富、涉及的書目龐雜、內容充實多樣,除轉引正文外,序言也被大量轉引。何時希先生認為轉引文獻內容有失偏頗之處,作“時希按”,附親自考證見解于后。此外,該書在轉引體例上嚴謹有序,茲舉例說明如下:以引文在前,書名在后并標明轉引書名,如著《大生方論》。自《大生方論》行,而以后天補先天,以先天養后天,當萬不失一。——《中國醫籍考》引《詒美堂集》。除標明轉引書名外,同時附有轉引文獻的異名,如贛有鼓角匠,面生肉瘰。因詰之,云:“舊害大風,得道人傳大楓子方,今遂愈矣。”——《普濟方》引《經驗良方》,又《奇效良方》。引文轉引自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文獻,均予以標明,如:寶文正受李浩針法后,其治瘍極精晰。——《河北醫籍考》引《廣乎府志》《肥鄉縣志》。針對少部分未能確定轉引出處的引文,皆在轉引文獻后附引字作“《某某某》引”,如九江黃父相《癰疽論》:“黃帝問于岐伯曰:余未知癰疽之所生,成敗之時,薨生之期,期有遠近,何以度之,可得聞乎?”——《千金翼方》引。
江南何氏世醫自南宋何彥猷以來,已綿亙八百四十余年,嬗遞二十九世,有記傳可考者三百五十余人中名醫輩出[10]。著者何時希為“江南何氏第二十八代世醫”傳人,自幼喜好古人傳記,凡是讀書過程中讀到有關醫家的生平大事、奇聞軼事、專長嗜好,乃至著述評價,道德文章等,讀書所見,則為錄之。先生在編寫《中國歷代醫家傳錄》時,參照了元代陶九成《輟耕錄》、明代陳眉公《書蕉》等歷史瑣聞筆記類文獻的體例,廣泛搜集摘抄前人史料,作考證辨偽,漸次積聚整理成書。
然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書蕉》時指出:“是書皆雜抄古今名物、訓詁及奇文雋字可供詞藻之用者,隨筆札記,頗無倫次。”[11]歷史瑣聞筆記勝在廣征博引,但體例上多顯雜亂無序。《中國歷代醫家傳錄》作為歷史瑣聞筆記性質類的文獻,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錯誤。如《清代名醫醫案精華》作者原為清代葉桂,經考證其作者為現代秦伯未;亦有引用文獻書名出現誤差者,如《外科精要》元代齊德之,經考證齊德之著作應當為《外科精義》;引用文獻重復,如《醫學切要全書》《補晉書藝文志》《重論文齋筆錄》《臺灣縣志》等皆有重復出現;以引用篇章為書名,或以應用簡稱,增添文獻考證的難度,如《形初保育》,原書全稱應為《衛生家寶產科備要·形初保育》;引用文獻標明的作者并不是文獻撰寫者,但未標明其責任方式,如《明賢墨跡》周懷民,經考證周懷民不是作者,而是收藏《明賢墨跡》;謝敬指出書中徐柏、徐錦、祝登元、高若訥4 人著錄存在的不妥之處[12]。
《中國歷代醫家傳錄》引用書目眾多,故而何時希先生在書末專列“附錄四:引用書目”。引用書目作為獨立概念解讀,首次出現于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13]。其性質是一書涉及多書的目錄,就是把某一書所引的各種圖書編成專目,借此考察此書的資料來源,并以表明引書的存佚[14]。石象婷[15]認為引用書目的作用在于示信于讀者。馮方等[16]認為引用書目在于以示征引之繁富,以補遺文之遺漏,后之學者可借此析源流,知存亡。引用書目常用的編輯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非解題式,另一種是解題式[17]。《中國歷代醫家傳錄》的引用書目即是非解題式,大部分羅列有書名、朝代與作者,少部分只有書名。至于引用書目的編排方法,沈乃文[18]認為可按版本時代順序。趙詩典[19]認為可按照研究目的應用不同而定,或按文獻出生國度,或按文獻類型,或按分類進行編排。
《中國歷代醫家傳錄》引用書目是以筆畫進行的編排,方便索引但并不能反映學術思想。本研究通過筆者的梳理,可豐富該書引用書目的編排方式,如按照文獻類型、時代及地域分布等,使目錄更易彰顯“辨章學術”的功能。同時《中國歷代醫家傳錄》引用書目中,亦保存了許多珍貴的醫學文獻,如柳氏《柳氏救三死方》、何氏《保赤窮源》、郭氏《疫痧二證合編后卷》、孫氏《秘寶方》;另有未知作者及成書時間的,如《痘科發揮》《經驗良方》《醫病論》等未見于《中國中醫古籍總目》者。引用書目作為二手資料,為后續中醫文獻的輯佚、目錄、校勘等方面提供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