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國祥
(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藥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2)
近年來,全國各類高校都在轟轟烈烈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實踐以及理論探索,教育部2020 年出臺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為課程思政的開展指明了方向,《綱要》指出,高等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2021 年3 月,教育部課程思政示范項目建設工作的開展[1],預示著課程思政建設已從課程思政案例建設轉為課程思政課程建設,更加強調課程思政融入課程的整體性和系統性。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教學評價是課程設計的4 個基本元素,其中,教學評價是檢測學生是否達到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一直是教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課程思政屬于隱性教育范疇,具有隱蔽性、持久性等特點,難以有明確的量化指標[2]。課程思政的教學評價,即課程思政目標是否達成一直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難點。課程思政目標達成度關注的是學生態度與品德的形成情況。依據態度形成理論,態度與品德形成的一般過程分為依從、認同和內化3 個階段[3]。這一過程需要學生深度學習,而形成性評價能夠貼合這一點。形成性評價又稱為過程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即時、動態、多次對學生實施評價,注重及時反饋,將所收集的信息用于改進教學[4]。形成性評價相關理論問世以來,由于其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提升教學效果而備受關注[5]。形成性評價將學生學習的重心從只關注分數轉變為重視自主學習以及培養分析、解決問題與動手能力上來。同時加強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及時獲取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信息,讓學生明確自身與學習目標的差距,并在教師的指導下調整,從而完成學習目標[6]。
因此,本文以合理用藥通識教育課程教學為例,基于形成性評價理論,剖析課程思政在通識教育課程改革中的邏輯解釋與實現路徑,進而探明通識教育課程如何有效發揮思政教育功能,以期不斷提升課程思政建設水平。
跨學科、跨校區開設通識教育課程是國內高校的普遍做法,這有利于開闊學生眼界、學習不同的思想和方法,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提高綜合素養意義重大。通識教育有別于專業教育,是“融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核心知識”于一體的教育,它涵蓋學科門類多、知識覆蓋面廣,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同時為專業教育提供價值規范和知識元認知結構。可見,課程思政與通識教育課程在培養理念上相一致[7]。《綱要》指出,通識教育課程肩負著培養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人文素質、科學精神、憲法法治意識、國家安全意識和認知能力的任務,注重在潛移默化中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8]。因此,通識教育課程作為高校課程設置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從課程思政視角深化通識教育課程改革十分重要。
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6 年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要求把健康教育作為所有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加大學校健康教育力度。合理用藥科普教育是高校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跨學科選修醫藥學類通識教育課程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提高科學素養意義重大,符合《綱要》中對通識教育課程提出的任務要求。非醫學專業大學生醫藥知識缺乏,一方面可能出現由于不合理使用藥物引發的悲劇;另一方面,對發生在他們身邊的偽科學、反科學的醫藥學活動缺乏足夠的識別和抵御能力。因此,培養大學生科學的用藥觀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是推進“健康中國”的有效途徑,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安全用藥觀念,培養合理用藥能力,繼而通過他們將這一觀念普及給大眾,以提高全社會合理用藥水平[9]。
合理用藥是一個涉及社會方方面面的問題,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豐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課程建設過程中應不斷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的理解,并與課程有機結合。基于此,本課程的學習目標是:學生能夠獲得用藥基本知識,形成正確的用藥觀念,在未來形成科學的用藥行為能力,自覺抵制不良用藥行為,成為合理用藥觀念的執行者和普及者,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課程建設過程中,將思政教育與專業內容柔性融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過程中,對該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進行凝練和教學設計,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的理解和落地,保證結合點的準確性和有效性,讓學生在學習醫藥學知識的同時,領悟到所蘊含的更深層次的價值觀,對提高育人效果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在講授“藥品分類管理”時,將思政目標確定為樹立學生的法治觀。隨著國家對藥品經營的不斷規范,藥店需要處方才能銷售處方藥,這一改變使很多人覺得不方便。通過本節學習與討論,由學生總結和指出國家明確實行藥品分類管理對保證人們合理安全用藥的作用,使學生能夠深層次理解藥品分類管理的原因和措施,樹立生活中處處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法治觀念。
在講授“識別藥品標簽”時,將思政目標確定為樹立學生的愛國觀。非醫藥專業人員購藥的難點是到了藥店后不能識別藥品。藥品標簽是藥品包裝上的內容,是學生選購、使用、儲存藥品必須閱讀的內容。本節通過詳細解釋藥品標簽各項的書寫要求和意義,讓學生體會到國家相關部門為保證人們合理用藥細致入微的管理,樹立自豪感和愛國觀。
在講授“抗高血壓藥的合理應用”時,將思政目標確定為樹立學生的友善觀。高血壓病是最常見的疾病,90%~95%的高血壓患者為原發性高血壓,需長期服藥,用藥的依從性及血壓監測非常重要。本節通過結合高血壓發病隱匿的疾病特點與抗高血壓藥“非治本”的作用機制,引出需關心高血壓患者群體的血壓情況及用藥情況(見圖1)。孝敬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本與命脈,積淀了中華民族深厚的道德文明精華,教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要實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強調要事親行孝,安定社會,做一個友善的人。

圖1 “抗高血壓藥的合理應用”中的思政元素挖掘
在講授“過期藥品的處理”時,將思政目標確定為讓學生樹立構建和諧社會的意識。過期藥品不僅失去原有的治療作用,甚至可能對人體有害。過期藥品處理不當會引起社會和自然環境問題。本節通過強調過期藥品的危害,使學生能夠正確處理過期藥品,樹立構建和諧社會的意識。
將思政教育融入醫藥學專業知識教學中,除在教學活動中穿插一些“顯性”思政案例,更多的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將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柔性融合滲透到課程設計與教學中,保證二者的內涵協調統一,追求浸潤式思政教育。這種同步式的改進模式通過適時適量地不間斷融合,保證學生自覺接受、理解,提升自身醫藥學知識和思政素養。經過對課程的梳理,挖掘的思政元素見表1。

表1 課程內容思政元素挖掘
形成性評價的核心是師生的及時相互反饋。因此,本課程的形成性評價分為3 個層次,分別為:(1)日常授課評價與反饋:日常教學中,利用QQ 群、雨課堂等與學生保持互動,及時評估學生學習效果,調整教學進度,并對學生進行及時反饋。(2)集中測驗與反饋:最后一次課,選擇本課程希望學生獲得的核心知識、能力、觀念或素養,對學生健康及未來發展有用的內容進行集中測驗與實時反饋。(3)開放式的結課作業及作業反饋:結課作業在結課后4 周內完成,要求學生將課程所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引導和評價學生態度的轉變。引入“結課作業評價量表”“科普作品評價量表”作為學生學習的依據和標準,量表中加入學生的意見,讓學生“自定尺子測量自己”,增強參與感,同時減少學生對評分結果的爭議。課程QQ 群將長期存在,用于結課作業反饋及學生基于本課程的其他反饋。
課程體系打破以疾病或藥品分類為標準的學科結構,以學生現在及未來健康生活的用藥需求為中心,課程目標不僅有知識的普及,更體現能力、觀念、素質的提升。充分挖掘思政元素,進行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的引領。基于選課學生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借助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反向設計課程,由課程目標決定結課要求,再由結課要求決定課程內容、教學活動、教學評價,并對課程進行持續改進。聚焦有價值、實用、核心的用藥知識,可以應用于學生現在及將來,改變學生觀念和能力的內容,追求有效教學。
課程注重緊密結合生活實際的案例教學,積極使用雨課堂、QQ 群等信息技術,以BOPPPS 有效教學模式(將課堂教學分為導言、目標/成果、前測、參與式學習、后測、總結6 個環節)進行課程活動組織[10]。另外,還采用啟發式教學,利用線上線下資源豐富學習內容,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以“藥品分類管理”為例,探討課程單元思政目標的形成性評價路徑。
課程的教學設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法”,從知識、能力、素質三方面制訂學習目標:(1)知識目標:①能夠解釋處方藥、非處方藥的概念;②能夠說出甲類非處方藥、乙類非處方藥的分類依據。(2)能力目標:①能夠區分處方藥、甲類非處方藥、乙類非處方藥;②能夠依據藥品分類管理制度理解藥店的經營行為,選購藥品。(3)素質目標:①認可藥品分類管理制度對保證人民群眾合理用藥的作用;②樹立依法購買藥品的法治觀念。
以學習目標為中心,設計多種參與式學習方式,學生深入參與課程,并設置需要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以形成性評價的方式組織教學活動,并通過學生的討論,引導學生總結出課程的思政內容。
選擇藥品分類管理中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本部分的前測和后測使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假設,讓學生分別作答。前測和后測的題干不同,但情景假設相同。前測是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給出答案,后測是讓學生根據本部分所學內容進行作答。板書分別記錄前、后測作答結果,并做對比,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藥店的藥品銷售行為,規范自己的購藥行為,見表2。

表2 基于相同生活情景假設的前測與后測
每名學生手中都會有教師提前準備的藥盒和說明書,學生根據所學內容自己動手對藥品進行分類,起到動手動腦的作用,有助于學生加深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應時刻注意與學生互動,觀察學生的反應,及時調整學習進度。課程中強調藥品分類管理制度是由國家以《藥品管理法》的形式確定的,指出藥品之間存在的安全性差異,讓學生理解這一立法的出發點,認可藥品分類管理制度對保證人民群眾合理用藥的作用,樹立依法購藥的法治意識。同時,學生結合因不合理用藥造成嚴重后果的視頻,能夠體出國家對保證人民群眾合理用藥所做出的努力,也會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和學習普及合理用藥知識的責任感。本部分思政目標的形成性評價路徑見圖2。

圖2 教學單元“藥品分類管理”課程思政目標的形成性評價路徑
對課程思政目標進行形成性評價,難點是如何對學生在復雜的學習活動中的表現進行評價。本課程基于評價量表建立課程思政目標形成性評價指標體系,將課程的成績分為3 個部分(見表3):(1)日常學習評價:根據學生出勤、參與課堂討論、參與雨課堂答題、QQ 群內互動等學習活動情況得分。(2)集中測驗:依據雨課堂答題的實際得分換算。(3)結課作業:利用課程所學內容反思過去的某些具體用藥行為,并進行分析,提交書面作業,具體評價依據見表4;利用本課程所學知識制作一份科普宣傳作品,具體評價依據見表5。

表3 課程評價體系

表4 作業評價量表

表5 科普作品評價量表
學生能夠將在課程中學到的知識、掌握的能力、形成的觀念應用于生活中的用藥活動,這一點充分體現在學生的結課作業以及日常的交流反饋中。部分學生制作了科普海報、視頻、宣傳單,還有學生將課程中的所思所想付諸實踐,開展課程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并向授課教師請教或邀請教師擔任指導教師。該課程獲得山東大學課程思政教案設計大賽一等獎,被立項為山東大學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
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考核屬于高階考核,這類考核必須按照產出導向評價(Outcome-Based Evaluation,OBE)的理念系統設計預期目標,在目標設定時能夠結合中國國情并綜合考慮政治、道德、法律等因素的影響。作為效果考核的依據,課程思政的目標不明確將導致教師在實施課程思政時無法突出教學和考核的重點,很難走深走實。
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考核關鍵是考查學生能否實現“知行合一”,而“行”如何體現和量化,是值得探索的問題。如果僅僅提出思政目標,但不考查學生學習過程中是否在不斷提高,學習后是否達成目標,那么課程思政目標的設定就失去了意義。如果僅僅是讓學生作為旁觀者聽課程思政故事,而沒有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思考其中的思政內容,那么學生的理解也會停留在較為淺顯的層次。如果課程教學實施課程思政,而課程考核未實施課程思政,那么思政教育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本課程注重引導學生討論或總結思政內容,起到了加深理解的作用。課程的結課作業從希望學生達到的課程思政目標出發,利用本課程培養的知識和能力作為支撐,體現出其“行”。
本課程借鑒使用了評價量表用于支撐形成性評價的開展。基于評價量表的形成性評價可以解決諸如學生與教師認定的分數標準不一致、不同教師評分標準差異大、評分高低會受主觀印象和個人偏好影響、學生只知道成績但不知道哪部分需要加強學習等問題。使用評價量表不只是為了評定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表現,更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評價量表作為努力的標準和方向。當然,課程思政目標形成性評價工具仍需進一步擴展,“課堂民意測驗”“崇拜人物調查”“日常道德困境”“復式記錄”等策略與方法可用于對課程思政目標達成的檢驗,但如何使用還需要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