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欣,劉澤清,梁 可*
(1.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惠州 516000;2.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廣東 惠州 516000)
目前,藥學工作的重點是新藥創制和藥學服務,藥學服務中心已從原來的以藥品為中心階段過渡至以患者為中心階段,藥學服務工作任務由以藥品調配為主,保障患者治療所需藥品轉變為保證患者用藥合理、安全和有效。藥學服務的中心與任務已發生改變,這對傳統的藥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醫藥相關院校對藥師的培養模式應適應臨床人才的需求[1],同時對臨床藥物治療學等強調實踐能力的課程要加強重視。臨床藥物治療學課程最早由美國的高校在1980 年左右開設,21 世紀初期在我國本科高校藥學專業中開始開設本門課程,近10 年高職院校藥學專業也陸續開設該課程。目前臨床藥物治療學是高職院校藥學類專業規定設置的一門專業主干課程,是研究藥物預防、治療疾病的理論和方法的一門課程,集藥理學、診斷學、內科學為一體[2]。臨床藥物治療學作為基礎藥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3]。臨床藥物治療學課程涉及范圍廣、知識點零散、內容枯燥乏味、實踐性強,藥學專業學生對于基礎醫學如生理學、病理學等課程掌握不深,在學習與理解臨床藥物治療學上存在一定的困難[4]。另外,在臨床藥物治療學課程教學中存在許多問題,例如該課程涉及范圍廣,學生普遍反映學習難度大;且現在課程教學主要采用傳統講授法,教學方法單一,對于即將步入實習的學生缺乏吸引力,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課時分配少,實訓課基于場地限制,難以同時安排大量學生外出到藥店和醫院實訓,實踐內容以案例討論為主,學生參與度低[5]。20 世紀60 年代,美國中學之父William M.Alexander首次提出“合作教學(Cooperative Teaching)”的概念[6],其被認為是近幾十年間最成功和重要的教學改革方法,自提出后在歐洲和北美國家多個學科中被廣泛應用于教學實踐[7]。20 世紀90 年代,我國教育研究者開始引入和介紹合作教學模式[8],該教學模式在中小學教育改革和英語教育改革中最先開始探索。實踐研究表明,合作授課模式在英語教學中成效明顯[9],但其在高職院校臨床藥物治療學課程教學中的作用鮮有報道?;谂R床藥物治療學課程的重要性以及當前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為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幫助藥學專業學生完成藥學服務中心與工作任務的轉化,筆者通過課程改革實踐,探索專任教師與臨床藥師合作授課創新模式在臨床藥物治療學教學中的實施方法及效果評價。
2020 年3 月選取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2019 級藥學專業大二年級學生共110 名,隨機分為實驗組(55 人)和對照組(55人),實驗組采用專任教師與臨床藥師合作授課創新模式教學,對照組仍采用傳統的專任教師授課模式。兩組學生的基本情況包括年齡、性別、以往成績等無顯著差異(P>0.05)。臨床藥物治療學授課時間為大二年級第二學期,此時學生已完成人體解剖學和生理學課程的學習,藥理學課程在大二年級分兩個學期完成授課,此時已完成藥理學大二年級第一學期的授課,還有一半的藥理學授課內容與臨床藥物治療學均安排在大二年級第二學期。
藥學專業學生的臨床基礎知識較為薄弱,導致臨床藥物治療學課程的理解難度增加。同時,大量的藥物專業知識和合理用藥指導十分枯燥,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鮮少主動學習。當前醫藥技術迅猛發展,新的藥物層出不窮,而《臨床藥物治療學》教材收載的藥物品種和合理用藥指導往往落后于臨床實際。面對如此眾多的藥物,課程教學既要使學生掌握傳統的藥物治療原則,又要讓他們了解新藥在臨床應用的情況,以適應臨床藥物治療的需要,這為該課程的學習增加了難度。
傳統的專任教師授課模式主要采用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教師以疾病種類為綱,系統講述疾病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治療藥物的分類、治療藥物的合理選用及相關臨床病例分析等內容。教學方法單一,不易吸引學生注意力,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主體,較多的知識灌輸使得學生接受起來較為緩慢,學生鮮有自主思考的機會,往往只是對藥學知識和臨床理論死記硬背,難以適應臨床實踐中面臨的各種實際問題,不能學以致用。專任教師與臨床藥師合作授課創新模式按以下步驟實施教學:(1)與惠州地區排名靠前的“三甲”醫院建立緊密持續的合作關系。目前我校已和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等建立了緊密合作關系,聘請有豐富臨床經驗與教學心得的臨床藥師為我院兼職教師。學院對聘請的臨床藥師進行教學能力和師德師風培訓,并指定學院一名本門課程教學時間超過3 年的專任教師為臨床藥物治療學課程秘書,負責協助臨床藥師與學生溝通,幫助臨床藥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安排授課時間和配合臨床藥師控制授課難度等。(2)系統分析《臨床藥物治療學》教材,正式授課前專任教師與臨床藥師共同探討實際工作中需要重點掌握的課程內容。以疾病為綱,以合理用藥為目的,主要講解實際工作中接觸頻繁的、需要重點掌握的疾病相關章節內容,如“特殊人群用藥”一章中的“妊娠期和哺乳期婦女用藥”,“小兒用藥、心血管系統疾病的藥物治療”一章中的“高血壓和高血脂用藥”,“呼吸系統疾病的藥物治療”一章中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用藥”,“消化系統疾病的藥物治療”一章中的“消化性潰瘍用藥”等,減少對工作中較少使用及與實際脫節的知識的講解。在教學中重在培養學生的學習思維和自主獲取知識能力,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養成查閱文獻、疾病指南和《內科學》教材等的習慣,做到真正的“授人以漁”。(3)發揮專任教師和臨床藥師各自的優勢,強強聯合,服務于課程教學。專任教師學歷高、理論基礎扎實、教學方法和手段較多,同時了解學生情況,對課程深度和難度把握得比較好;臨床藥師的臨床一線工作經驗豐富,實踐本領強,掌握當前最新的藥物動態,有非常多的實踐案例可以用于課堂教學。通過合理分配授課內容,由臨床藥師講解其擅長的藥學領域相關內容,由專任教師統籌該門課程的內容,控制課程難度,保證教學進度及學生系統掌握本門課程的重點知識,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學院專任教師與臨床藥師合作授課模式。(4)學院教師定期去企業實踐,積累實踐經驗,不斷提升理論聯系實踐能力,更好地服務于教學。(5)授課期間,豐富課程的實訓內容,安排學生前往醫藥相關企業參觀學習、短期頂崗實習,為學生創設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情境,學生可以親身體驗藥學服務對自身知識和技能的要求,對標要求,提升實踐能力。
采用課程理論考試和問卷調查兩種方式進行教學效果評價。課程理論考試直觀反映學生課程學習效果,考試范圍涵蓋課程所有章節,考試題目由選擇題(客觀題,60 分)和案例分析題(主觀題,40 分)組成。問卷調查采用不記名調查,主要了解學生課前、課中、課后的學習參與情況,學習內容有趣程度,課堂講授知識是否易懂,學習興趣是否濃厚,臨床思維能力是否提升及對教學模式是否滿意。
統計實驗組及對照組相關數據,應用SPSS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考試成績用(±s)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選擇題、案例分析題成績和總成績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考試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學生考試成績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總成績對照組實驗組組別 案例分析題46.5±3.7 50.2±4.7*選擇題29.8±1.9 32.4±4.4*76.3±4.6 82.6±6.9*
教學結束后對兩組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共發放110 份,回收有效問卷110 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課前自主預習、課中積極參與和課后復習鞏固的人數較多,且實驗組中大多數學生認為學習內容有趣、課堂講授的理論知識易懂、學習興趣濃厚、臨床思維能力得到提升以及對教學模式滿意,見表2。

表2 兩組學生教學評價反饋比較[n(%)]
傳統授課模式中,由學院專任教師授課,主要采用講授式教學方式,以疾病為綱系統講授疾病的藥物治療策略,可以快速、直接地把當前的經驗性知識傳授給學生,但長期采用該方式教學容易造成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低,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臨床思維能力的提升。
把合作授課模式引入臨床藥物治療學教學中,在提高學生成績、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水平、增強學習內容的趣味性和實用性、提升學生對教學模式的滿意度等方面均獲得了良好的效果。(1)提高學生學習參與度和自主學習水平。傳統授課模式多為教師課堂講課,學生養成了被動學習的習慣。即使教師反復強調課前做好預習、課中積極參與、課后及時復習,也難以長期維持學生的學習參與度。采用合作授課模式后,臨床藥師授課過程中引入大量臨床案例,臨床案例生動有趣,為更好地理解案例,學生積極進行課前預習、課中參與、課后鞏固,學生自主學習水平大幅度提升。(2)增強學習內容的趣味性和實用性,臨床思維能力顯著提高。臨床常見疾病的治療方法與治療藥物不斷發生變化,“臨床指南”更新較快,大部分教材使用多年,與實際工作脫節嚴重,不利于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采用合作授課模式后,專任教師與臨床藥師共同探討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保留必備的理論知識,把臨床一線案例、疾病指南和臨床實際工作的思維方法引入課堂,使學習內容的趣味性和實用性顯著增強,學生在耳濡目染中養成了自主查閱文獻、疾病指南和《內科學》教材的習慣,進而提升了臨床思維能力。(3)學生對教學模式的滿意度大幅度提升。本研究中,對照組僅49.1%的學生對當前教學模式感到滿意,日復一日的傳統教學模式讓學生失去新鮮感。而采用合作授課模式的實驗組學生對教學模式的滿意度為81.8%,顯著高于對照組,這表明合作授課模式被大部分學生接受且喜愛,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
醫藥類高職院校的藥學專業開設臨床藥物治療學課程,是基于藥學專業學生在以往的培養中重點掌握了藥物的概念、理化性質、生產工藝和質量檢查等知識,但對于走上工作崗位后更多使用到的藥物選用和合理用藥等內容存在空白,導致學生在剛畢業進入實際臨床工作中存在知識脫節、實踐能力不足、無法快速適應工作等情況。臨床藥物治療學為藥學專業學生提供合理用藥知識,為其走上工作崗位開展藥學服務打下堅實的基礎。與藥學專業的其他課程不同,臨床藥物治療學更強調知識的實踐性和實用性,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其容易理解的方式把復雜煩瑣的藥物選用和合理用藥相關知識呈現給學生,因此對傳統以講授法為主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很有必要。筆者將專任教師與臨床藥師合作授課創新模式引入臨床藥物治療學教學中,收到了不錯的成效,可操作性強。當前對于專任教師與臨床藥師合作授課模式在臨床藥物治療學教學中的應用還處于起步階段,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教學模式,我們將進一步探索合作授課模式在臨床藥物治療學教學中的深度應用,探討適宜高職藥學專業學生情況的合作授課模式最佳組合。同時也繼續拓展合作授課模式的廣度,在合作授課模式整體框架下豐富課堂授課方式,在“互聯網+”時代,將信息化技術引入教學,可引入微課、慕課、微信等線上平臺輔助授課,實現混合式教學;在適當的章節采用案例教學法(CBL)、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PBL)等啟發式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使課程教學內容符合崗位知識需求,增強臨床藥物治療學課程的實用性和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