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師范大學地理科學與旅游學院(830054)張文華 黃佛君
區位論是一種研究人類經濟行為與空間關系問題的理論,具體來講,是研究人類經濟行為的空間區位選擇及空間區域內經濟活動優化組合的理論。在中學地理教材中,區位論是貫穿人文地理模塊始終的一條主線,具有重要的意義。將區位論思想融入地理課堂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地理學思想和方法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工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是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第三章“產業區位因素”中的第二節內容。筆者通過閱讀相關文獻發現,很多高中地理教師通過具體案例分析等方式開展本節內容的教學。例如,張酉童以“鞍鋼”為例創設情境,讓學生從材料中提取相關信息,分析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1];盧瑩選取了五個工廠的生產過程及特點等相關資料,讓學生歸納資料中體現的工業生產特點進而分析其主導因素[2];張寧基于淮安市鄉土地理素材,以探究活動形式開展教學[3]。這些地理課例中教學素材的選取通常是基于學生熟知的鄉土性內容,有利于學生開展探究。在此基礎上,教師還需要讓學生習得一般性的地理思想方法,促進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和深化。
“區位”一方面指該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聯系。區位論是解釋人類生產布局的理論,具有實用性和應用的廣泛性,是人文地理學的核心理論之一。
中學地理區位論思想的核心內容主要圍繞地理空間認知展開,針對特定地理空間區域,通過正確認識區域內各區位因素并對其進行系統分析,能夠對該區域的區位條件進行綜合評價,探究其如何科學指導人類活動,從而實現區域的合理規劃布局與可持續發展[4]。工業區位論是有關工業企業空間位置選擇規律的理論。德國經濟學家、地理學家和社會學家阿爾弗雷德·韋伯被認為是工業區位論的奠基者,他于1909 年發表了專著《工業區位論》。韋伯工業區位論的核心是區位因素的合理組合,目的在于尋求使企業成本最低的區位[5]。
區位論作為人文地理學的核心理論之一,在高中地理知識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地理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區域認知”作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有助于學生從區域的角度,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6]。基于韋伯工業區位論思想來認知工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有助于學生構建起“工業區位因素”系統的認知結構。
《課程標準》指出本節的教學目標是“結合實例,說明工業……的區位因素”。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教材對工業區位因素進行了分類(見圖1,本文以“經濟因素”替代教材中的“經濟效益”)。學生需要在理解工業生產活動的概念及一般過程的基礎上,分析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以及認識工業區位因素的動態變化。其中,系統認知工業區位因素之間的邏輯關系是案例分析的關鍵,也是落實“區域認知”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

圖1 工業區位因素分類
本文將韋伯工業區位論思想融入高中地理“工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一節的教學,依據是工業區位選擇更多的是受市場經濟背景下的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而韋伯工業區位論是適用于不同經濟制度的純理論,以追求最低成本為主要的“區域要素”,對于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工業區位思想有著重要價值,依托這一理論可以幫助學生厘清工業區位選擇一般性的地理思想方法,把握工業區位選擇的本質。
在課堂中融入韋伯工業區位論思想,采用從單因素到雙因素的綜合分析思路,有助于學生探索影響工業生產活動的區位因素及其主導因素,并結合韋伯工業區位論中的“區域性因素”與“集聚因素”,深化對區域概念的理解以及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因素的認知。因此,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韋伯工業區位論思想,“工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一節的認知水平可劃分如下(見表1)。

表1 “工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的認知水平分析
教師將教材中涉及的影響工業分布的區位因素與韋伯工業區位論討論的因素綜合歸納并抽象轉化為教學的一般性知識,再通過“情境導入—課前調研—課堂深化—課后遷移”的模式開展教學,有助于學生形成系統認知并內化該節的教學內容。其中,工業區位因素認知過程如圖2所示。

圖2 工業區位因素認知過程示意圖
1.課前角色扮演及調研
課前,教師通過情境導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并為學生提供當地工業企業相關鄉土地理素材。學生分別扮演三種角色——工廠投資商、招商引資方以及工業企業總經理,并以問題為導向參與課前調研。課前調研任務如下(見表2)。

表2 課前調研任務
通過角色扮演和課前調研,學生初步了解了工業活動以及影響工業企業布局的區位因素,并對其主導區位因素有了一定的認知。與此同時,學生結合自身生活經驗,從身邊熟悉的區域出發參與調研活動,能夠增進對家鄉的了解,深化鄉土情結。
2.課堂理論知識深化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課前調研和已有的生活經驗,理解工業生產的投入—產出過程,并引入韋伯工業區位論思想——“區位因素”就是“成本優勢”,讓學生認識到運費影響工業區位的選擇。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歸納工業區位因素,理解原料和市場對工業布局的影響,達到區域認知素養水平1,即認知工業生產和分配的過程,歸納出運費是影響工業區位選擇的因素之一。
韋伯工業區位論還探討了工業分布的雙重影響因素,將區域性要素進一步抽象為勞動力成本和集聚力。教師先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理解勞動力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然后再結合教材中的活動(分析順德家具產業集聚與專業化生產的優勢),讓學生充分獲取和解讀圖表和文字材料中的信息,運用圖表進行分析和邏輯推理,并從順德家具產業集聚的原因入手,歸納工業聚集的優勢和不足,達到區域認知素養水平2,即充分理解工業布局的雙重影響因素,歸納出區域工業分布的影響因素。
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探討工業區位的影響因素及其主導因素,讓學生在前兩個認知水平的基礎上,通過案例分析,理解能源、技術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學生結合課前調研進行綜合分析能夠認識到,不同工業類型在進行區位選擇時需要考慮的區位因素是有差異的,而這些區位因素往往就是該類型工業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在建廠時,廠商需要考慮眾多的區位因素(即理想區位條件)以實現低投入高產出,但現實中,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因此,工業區位選擇的結果常常由主導因素來決定。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主導區位因素劃分工業類型(見表3),使學生達到區域認知素養水平3,即綜合認識工業生產與布局的事象,分析主導區位因素影響下的工業布局基本原則。

表3 工業類型及布局原則

續表
隨著社會發展與科技進步,工業區位因素及其作用也在不斷變化。韋伯工業區位論與現實工業區位選擇之間存在著差異,教師可結合工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總結現實中工業分布的規律,讓學生結合課前預習、自身的生活經驗以及對課堂教材案例的討論分析,進一步歸納總結出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見表4)。

表4 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從上表可以看出,自然因素中的原料、燃料等因素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逐漸弱化,而人文因素中的交通、市場等區位因素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日益增強。同時,工廠對勞動力技能的要求有所加強。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綜合分析得出工業區位因素發展變化的決定性因素是科學技術的結論。
3.課后知識遷移及能力提升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課前調研與課堂深化學習,總結歸納“工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一節的知識體系,并指導學生進行知識梳理,繪制本節內容的思維導圖(如圖3),形成較為系統的邏輯認知。

圖3 “工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思維導圖
在課前調研和課堂學習的基礎之上,學生課后分組完成教材中的活動(以首鋼搬遷為例,說明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進一步深化對工業區位因素變化的認知。教師可提供一些我國著名的鋼鐵生產基地(如鞍鋼、寶鋼等)相關信息,讓學生探究其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因素,并與教材中的首鋼進行對比,分析出各自的區位優勢。各小組可采取多種形式匯報其探究成果。學生通過搜集、分析、整理材料,比較不同鋼鐵生產基地的區位優勢,運用所學地理原理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高自身的地理實踐力、獲取信息的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達到區域認知素養水平4,即綜合分析工業區位因素動態變化的原因以及趨勢,合理進行不同區域的工業布局,進而構建“工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的系統認知。
對于“工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的教學,教師既可結合韋伯工業區位論的思想來組織開展,體現知識的邏輯性和系統性,又可運用鄉土地理素材,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增強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雙管齊下,有助于學生理解區域概念并從區域的視角認識地理事象,發展區域認知素養。
本課通過情境導入、課前調研、課堂深化、課后遷移等環節,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讓學生系統學習“工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的內容,構建相關知識體系,使學生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形成關注身邊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的意識,同時也使學生的區域認知素養得到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