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市育英第二外國語學校(210044)郭紅霞
義務教育階段的地理課程內容以區域地理為主,展現各個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點,闡明不同區域的地理概況、發展差異及區際聯系。《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 年版)》指出,所謂的區域認知,是指人們運用空間—區域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1]。區域認知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區域是有等級的。地球表面任何區域向上既從屬于更高一級區域,向下又可進一步劃分為若干個低一級區域。例如,自然區域的我國東北地區→東北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
差異性是指某區域與同等級區域之間的差異。自然地理環境中,差異性是無處不在的,可以說在地球表面找不到自然條件完全相同的兩個區域。例如,同為東部季風區,從炎熱的海南島到溫涼的黑龍江,自然景觀呈現出“熱帶季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的變化。又如,同為我國西北地區,由東向西降水逐漸減少,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產出和載畜量也隨之減少。
地表區域內的大氣、水、巖石、土壤、生物、地形等地理要素經過長期的相互滲透、融合,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區域的整體性主要表現在區域內部具有統一的變化過程。例如,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狀況是在氣候(降水多、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形(坡度大)、土壤(土質疏松)、生物(植被覆蓋率低,對地表的保護作用弱)等要素統一變化過程中形成的。
可變性是指按照不同的指標和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區域劃分方案。同時,地理學上的區域界線往往是一個過渡帶,所以區域的可變性還表現為區域界線的模糊性。例如,根據土地利用方式,可以劃分出不同的城市功能區,如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文化區等。這些功能區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住宅區里往往也有工廠、商店、學校等,只不過其他用地面積所占的比率相對于住宅用地較低而已。
地理空間定位能力,簡而言之就是以主體為參照點建立空間坐標系,明確主體與其他地理要素空間關系的能力。學生在學習區域地理時,首先要能夠通過對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相對位置等的判斷,確定區域的空間位置,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如該區域的氣候、地形、植被、人口、城市等主要特征,在此基礎上才能進一步理解區域的自然與人文地理特征,從而建立系統的知識框架。
區域特征認知能力,是指學生綜合運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本原理,對區域地理所表現出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氣候、地形、河流、植被等,以及人文地理特征如人口、城市、農業、工業等作出正確的描述,并分析這些特征的形成原因及各特征之間內在聯系的能力[2]。例如,結合教材中“青藏地區”的相關圖文資料,學生要能描述出“高”“寒”的地理特征,并通過比較和推理分析出該地區為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農業生產為畜牧業和河谷農業,以及涉及人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其他地理特征,從而總結出青藏地區的區域特征。
地球表面的地理現象和地理事物在空間分布上呈現出差異性和地域性。雖然區域內部相對一致,但是區域間普遍存在差異。區域差異認知能力反映在學生識別區域差異的過程中,是指學生通過比較法分析該區域有別于其他區域的地理位置、具備的地理條件、受影響的地理因素等,以此探究區域發展條件、發展現狀、發展趨勢等的認知能力[3]。例如初中生應能夠在地圖上指出四大洋、七大洲的范圍,了解各大洲、各大洋之間的地理特征差異。
地球表面上任何一個區域都不是獨立存在的,不論其空間尺度大小,都會與其他區域發生聯系。區域聯系認知能力是學生在認知區域聯系時,表現出的從區域聯系的角度綜合描述、分析區域聯系的主體、方式、原因、影響及方法的認知能力[3]。
區域發展指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以資源開發、產業組織、結構優化為中心的一系列經濟社會活動。初中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要能夠認識到影響區域發展的因素,以及區域在發展過程中已經出現或即將面臨的問題,要能夠判斷出區域未來的發展狀況等。這需要學生具備對影響區域發展的因素進行分析、準確描述區域發展過程、總結區域發展規律、探究區域發展問題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就是認知區域發展的能力[4]。
認知一個區域,首先要認知其所在地理位置,因此學生必須知道所學區域的具體位置。例如,在教學“印度”一節時,筆者是通過如下步驟幫助學生認知印度地理位置的。首先,筆者通過課件展示泰姬陵和恒河的圖片,讓學生討論一下這是哪個國家的景觀。學生對知名度很高的泰姬陵和恒河位于印度還是了解的。然后,筆者通過課件展示大尺度地圖——“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和印度政區圖,讓學生觀察課件中的圖片,完成以下題目:①印度的海陸位置、緯度位置、半球位置分別是什么呢?②找出印度主要的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鄰國,說出這些國家分別位于印度的哪個方位。學生從筆者提供的兩幅圖中捕捉地理信息,通過已有的知識儲備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從緯度來看,印度國土在赤道以北,據此可判定印度在北半球;從經度來看,印度的國土主要集中在70°E~90°E 之間,據此可判定印度在東半球;從海陸位置來看,印度位于亞洲的南部、印度洋的北部;從相對位置來看,印度東北與孟加拉國、緬甸相鄰,東南與斯里蘭卡、西南與馬爾代夫隔海相望,北部與尼泊爾、中國、不丹接壤,西北與巴基斯坦毗鄰。
又如,在教學“美國”時,筆者先通過課件展示自由女神像和美國國旗的圖片,引導學生說出美國國家名稱,然后課件展示世界政區圖、美國政區圖,引導學生觀察得出以下結論:美國領土除美國本土外,還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州和太平洋中的夏威夷州;從緯度位置來看,美國本土大致位于25°~49°N之間,大部分位于北溫帶,小部分位于北寒帶和熱帶;從海陸位置來看,美國本土南部是墨西哥灣,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阿拉斯加北臨北冰洋;美國海岸線漫長,周邊多海洋,遠離亞非歐。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運用多媒體展示地圖,引導學生開展區域空間定位。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各個地理區域特點的認識,明確地圖上各區域的分布特點,還能夠提高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
不同區域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不同,因此不同區域的地理環境存在差異。在自然環境差異的基礎上,不同區域在人口、城市、農業、工業、交通、地域文化等方面也存在差異。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比分析不同區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通過對比找到它們的差異之處,從而加深對區域特征的認知。例如,同處東部季風區內的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地理環境存在顯著的差異。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這兩個區域進行對比,如表1 為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自然地理要素對比,表2 為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人文地理要素對比,通過比較能夠加深學生對這兩個區域地理環境特征的認知,同時讓學生學會用比較法來學習地理。

表1 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自然地理要素對比

表2 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人文地理要素對比

續表
對于“其他不同”這一欄內容,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討論,最后由組長發表小組成員的集體觀點。學生會從飲食、服飾、音樂等方面說出兩個區域的差異。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導致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等方面(人文地理環境)也有很大差異。
對于區域發展條件的分析,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相關材料,運用綜合分析法全面認知區域。分析自然地理要素要從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植被、礦產資源等方面綜合分析,分析人文地理要素要從人口、城市、農業、工業、交通、地域文化、生態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綜合分析。運用綜合分析法全面認知區域,一方面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另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西北地區”時,筆者就采用了綜合分析的方法。首先,筆者通過課件展示“印象西北”幻燈片,如“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圖片,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然后,筆者通過課件展示西北地區地圖,引導學生描述西北地區的位置和范圍,說出該地區包括的省份,找出主要山脈和地形區,概括西北地區的地形特點。接著,筆者通過課件展示西北地區地形圖、西北地區年降水量空間分布圖、西北地區土地利用類型分布圖、中國氣候類型分布圖、中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分布圖,引導學生完成以下題目:①西北地區年降水量分布有什么規律?根據這種規律,試分析西北地區植被的分布狀況。②對照中國氣候類型分布圖,說出西北地區的主要氣候類型和氣候特點。③對照中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分布圖,結合西北地區地形圖,分析西北地區降水稀少的原因。接下來,筆者展示西北地區的牧場圖、“河西走廊”文字材料、吐魯番葡萄相關圖文資料、西北地區礦產資源圖,引導學生總結得出以下結論:①西北地區天然草場廣闊,適于放牧,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②在山麓平原及有水源灌溉的地方,發展灌溉農業或綠洲農業。③限制西北地區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水資源。④西北地區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煤炭、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的儲量均居全國前列。⑤西北地區的工業以采礦業為主。⑥西北地區人煙稀少,交通線路稀疏,以鐵路為主。最后,筆者通過幾張圖片進行總結:西北地區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水資源短缺、土地沙漠化、草原退化等是該地區主要的環境問題,因此在資源開發中必須十分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
在本節課中,筆者采用綜合分析法,結合思維導圖(見圖1)綜合分析西北地區地理環境特征,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深化所學的知識,客觀全面地認知西北地區。

圖1 “西北地區”思維導圖
綜上所述,區域性是地理學科的特性,初中地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區域認知能力的培養,采用各種策略強化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