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河池高級中學(547000)譚胡娜
高中地理學科涉及的圖表類型較多,主要有數據統計圖、原理示意圖、區域地形圖以及數據統計表格等。不同類型的圖表題,難度不盡相同,突破思路存在一定差別。
解答數據統計圖類習題時應認真讀圖,通過橫向與縱向對比,充分挖掘隱藏在圖中的數據規律,尤其應注重分析圖中曲線變化的影響因素、變化規律等,聯系所學的區域發展相關知識,迅速找到解題突破口。教師應注重做好數據統計圖類習題的篩選,圍繞區域發展的重點、難點知識,選擇代表性較強的例題。教師在課堂上應充分運用多媒體給學生講解數據統計圖類習題的具體解題過程,注重與學生進行互動,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突破該類習題的方法并能夠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如教師可給學生講解下面的例題。
【例1】砂田是用不同粒徑的礫石和粗砂覆蓋在土壤表面形成的一種農田,常見于我國西北干旱地區。圖1 展示的是我國西北某地砂田和普通農田不同風速條件的風速差異。據此回答相關問題。

圖1
(1)與普通農田相比,下列有關砂田風速描述正確的是()
A.高度越大風速越小
B.近地面風速越大阻風效果越好
C.隨高度增加風速差異持續減小
D.近地面阻風效果好
(2)造成砂田和普通農田風速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A.植被狀況 B.土壤水分
C.地表粗糙度 D.與風源地的距離
本題考查了區域農業發展相關內容。解答本該的關鍵在于認真讀圖,從圖中提煉出有效信息。課堂上為引導學生更好地找到解題的突破口,教師可設計如下問題與學生互動:①圖中橫縱坐標分別表示什么?②隨著高度的增加,各曲線有什么變化?③影響風速的因素有哪些?④與普通農田相比,砂田有什么特點?學生尋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后,便不難得出本題的答案。
圖中橫坐標表示風速,縱坐標表示高度,曲線表示風速與高度之間的關系。隨著高度的增加,曲線先向風速大的方向偏而后不變,表明風速先變大后穩定。近地面砂田風速較普通農田低,而隨著高度的增加,兩者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砂田中的礫石和粗砂增加了地面的粗糙度,這是影響砂田和普通農田風速差異的主要因素。綜上,本題兩個小題的答案分別為D、C。
解答本題需要弄清楚圖中橫縱坐標表示的內容,認真對比圖中曲線的變化,結合實際找到造成風速差異的主要因素。
原理示意圖類習題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有一定要求。要突破原理示意圖類習題,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先不要動筆而應認真讀圖,弄清楚圖中各個部分之間的聯系。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高效地解答相關習題。教師應做好相關例題的優選,并注意預留一定的空白時間,鼓勵學生結合自己對原理示意圖的認識與理解嘗試著作答,而后為學生剖析原理,要求學生對比自己的理解,看是否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誤區。同時,教師應組織學生開展專題訓練,使學生在訓練過程中逐漸積累相關的解題經驗,促進學生解題能力與解題水平的提升。教師在課堂上可給學生展示如下例題,待學生完成作答后,再公布正確的分析過程。
【例2】圖2 是一種利用煤礦地下采空區域建造抽水蓄能設施的原理示意圖。請認真讀圖并回答相關問題。

圖2
(1)建造抽水蓄能設施的目的在于()
A.提高能源利用率 B.恢復地表生態環境
C.提高礦產開采效率 D.促進礦產開發利用
(2)如將該設施應用于西北礦區,則需要做出的改變為()
A.舍棄太陽能和風力發電
B.降低發電功率
C.封閉露天水庫
D.縮小水庫和蓄水池容量
本題考查區域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解答本題需要弄清楚圖中蘊含的原理。由圖可知,發電廠通過風力和太陽能發電。但風力和太陽能具有不穩定性,發電廠在滿足發電需求的基礎上,利用多余的電將封閉式蓄水池的水抽到高處的露天水庫,在風力和太陽能不穩定時,通過下水進行發電,作為風力和太陽能發電的補充。由此可見,建造抽水蓄能設施的目的在于提高能源利用率。我國西北地區為溫帶大陸性氣候,有著豐富的風能以及太陽能資源,在發電過程中為提高電能的利用率,應擴大水庫和蓄水池容量,提高發電機功率。但由于夏季蒸發量較大,降水少,而且礦區有較多的粉塵,因此為了保護水資源,應該封閉露天水庫。綜上可知,本題兩個小題的答案分別為A、C。
本題創設的情境較為新穎,但只要理解其中的原理,便不難突破。解答本題需要認真分析發電廠能量的來源,同時需要結合區域的實際地理環境,分析能量來源的穩定性,尋找能夠促進抽水蓄能設施正常運作的相關思路。
區域地形圖類習題可以考查高中地理學科的很多知識點,如氣候特點與規律、植被分布、礦產資源分布等。突破區域地形圖類習題的思路可分為兩種:其一,針對不熟悉的區域地形圖,應借助所學的地理知識對給出的區域進行準確的定位,整體把握該區域的自然條件,而后解答相關的問題。其二,針對熟悉的區域地形圖,讀圖時仍不能粗心大意,同時應認真閱讀題干中的文字,將文字與圖結合起來,提煉出隱含信息。為了讓學生在解答該類題目時少走彎路,迅速尋找到解題的突破口,教師應注重傳授相關的解題技巧:針對不熟悉的區域地形圖,可通過經線、緯線、特殊地標等加以定位;針對熟悉的區域地形圖,應認真觀察圖中給出的內容,尤其是要閱讀圖例。教師在課堂上可講解如下例題,為學生展示區域地形圖類習題的突破思路。
【例3】海南島西部地區曾經廣布的植被下埋藏了大量地質時期形成的泥沙,該地區是我國唯一的熱帶稀樹干草原沙漠化地區,分布區域如圖3 所示。據此回答相關問題。

圖3
(1)海南島西部沙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氣候異常,風蝕作用強烈
B.海浪攜帶大量的泥沙堆積
C.過度耕作,原有泥沙出露
D.水土流失,河床泥沙出露
(2)為防止該區域的沙漠化進一步加劇,應采取的合理措施為()
A.設置草方格沙障工程
B.多途徑解決能源問題
C.改善耕作和灌溉技術
D.種植適應環境的樹種
本題直接給出了地形圖中展示的區域的具體位置,即“海南島西部”,考查人類活動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以及沙漠化防治知識。由題干中的文字介紹可知,第(1)問的題眼為“埋藏了大量地質時期形成的泥沙”,既然是“埋藏”,而該區域仍出現沙漠化現象,表明該區域受到了人類活動的影響。解答第(2)問時需要在明確沙漠化成因的基礎上,結合海南島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采用可行的沙漠治理方法。分析可知,為防止該區域的沙漠化進一步加劇,應采用生物工程措施,即種植適應環境的樹種。綜上可知,本題兩個小題的答案分別為C、D。
解答區域地形圖類習題應按照如下思路進行:認真讀圖,聯系所學確定區域→結合問題尋找解題的題眼→有理有據地進行推理→得出答案。在分析的過程中,一定要明確哪些是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把握問題的關鍵,這樣才能確保最終答案的正確性。
數據統計表格類題目在高中地理各類測試中較為常見。該類題目僅僅給出相關的數據,相對來說難度較大,需要學生充分挖掘數據中隱含的信息。為保證學生能夠從給出的數據中找到與區域發展相關的規律,提高解題的正確率,教師可向學生展示相關的習題,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看學生能從給出的數據中解讀出哪些地理信息,啟發學生通過讀表格直觀地比較出數據的大小,分析影響數據大小的相關地理因素,使其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另外,結合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教師應給予學生針對性的表揚與鼓勵,并加以點撥,使學生能把握分析問題的關鍵。
【例4】隨著“中部崛起”發展戰略的實施,我國中部地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能力不斷提升。表1 為某年我國中部四個省發展狀況部分數據。據此回答相關問題。

表1 我國中部四個省某年發展狀況部分數據
(1)中部地區承接的產業類型主要為()
①資金密集型 ②技術密集型 ③勞動密集型 ④資源密集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下列關于四個省承接產業轉移比較優勢的敘述,正確的是()
A.江西省經濟水平高
B.湖北省第二產業產值高
C.山西省農業基礎好
D.河南省勞動力資源豐富
本題結合區域發展,考查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相關知識。解答本題不僅需要分析數據的大小關系,而且還需要進行相關的計算,如“產值”的計算。針對問題(1),學生需要知道區域產業發展會經歷從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向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轉變。中部地區是產業轉入地,因此主要承接相對落后的勞動密集型及資源密集型產業。針對問題(2),根據表中的數據可知,湖北省人均GDP 較高,第三產業比重也較高,經濟發展最好。根據人均GDP、人口以及三次產業結構,不難計算出河南省第二產業產值最高。從表中可知山西省第一產業比重較低,但其農業基礎好壞無從得知。河南省人口最多,具有豐富的人力資源。綜上可知,本題兩個小題的答案分別為D、D。
解答本題需要結合題干以及所學,分析中部地區產業發展所處的階段,同時明確相關數據體現的發展指標,并能夠靈活應用給出的數據進行相關指標的正確計算。
區域發展知識是高考地理學科的熱門考點,而相關圖表類習題學生出錯率較高。為此,教師既要注重區域發展基礎知識的講解,使學生深入理解區域發展相關知識本質,構建系統的知識網絡,又要優選相關圖表類習題,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剖析,讓學生掌握不同圖表類習題的突破方法,增強其解題的自信,為其學習成績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