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凱斌
科學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生活課程,不同于其他學科課程,有著特殊的課程目標,旨在彌補學科課程的缺陷與學校教育實踐育人的短板。從“學校”教育延展到“生活”教育,其跨度之大、難度之深不言而喻。同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又由各校自主規(guī)劃實施,各校教師的課程意識、課程開發(fā)能力以及課程實施策略和方法,直接決定了該課程的有效性。課程在開展得轟轟烈烈的同時,存在的一些“偽”現(xiàn)象也日益暴露,令人擔憂。這里的“偽”,是指虛假、不真實、不科學。因此,我們有必要直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中的偽現(xiàn)象,明確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形態(tài)與學習方式,以充分發(fā)揮其獨特的育人價值。
一、回歸“問”的初衷
(一)流于形式的“偽提問”
綜合實踐活動這種活動體驗教學模式體系,“提出問題”成為大部分綜合實踐活動開題課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其一般性展開邏輯的第一步就是提出問題,繼而是對學生提出的所有問題進行海選,形成教師“中意”的活動主題。讓學生提出問題的本意是讓學生從自身的成長需要出發(fā),激發(fā)自主探究的興趣,推動解決問題和推理技能的應用,進而使其產(chǎn)生真正有效的學習行為。如果教師不去理解“提出問題”背后的本質目的,僅僅模糊地認為“提出問題”是走一個“過場”,而有目的地去挑選符合自己心意的問題,甚至簡單粗暴地把學生引入自己預設的問題,那么,這樣的方式實際上是在一次次打擊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削弱學生的問題意識。長此以往,培養(yǎng)的也只是學會洞察教師心思的學生,提出的是教師想要的問題。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應幫助學生養(yǎng)成善于提問的心智習慣:知道提問是重要的學習方法,有提出好問題的意識。在課堂內外、學習和生活中,敢于和善于通過觀察、操作、閱讀等多種方式發(fā)現(xiàn)問題,對不懂的現(xiàn)象反復追問。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應該從真實生活中選題,學生基于生活情境提出問題,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思維自由,重視每個困擾他們的真實問題,認真傾聽,幫助他們論證分析問題的價值。
當然,教師也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提出“好問題”的意識。這里的“好問題”,指的是學生能結合自身的特點、經(jīng)驗提出的有挑戰(zhàn)性、開放性的問題,不斷滲透、指導學生從提出封閉的低階問題轉向提出開放的高階問題。學生不可能在單一的一節(jié)課上像問答機一樣馬上給出答案,而是要開啟學生心智的自由,擴大其思考的范圍,讓心智在各個方向上自由涌動。
二、求得探究的本質
(一)教師——“精心設計”的“偽探究”
探究是科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旋律,強調的是真實的“動”,鮮活的“動”,其課堂生成靈活多樣,解決跨學科的現(xiàn)實問題所需要的知識和方法又遠超學科課程的知識邏輯。課堂經(jīng)驗不夠豐富、知識面不夠寬廣的教師常常很難駕馭這樣的課堂,所以在一些展示課中,若細細分析,常能看到一些“精心設計”的“偽探究”充斥其中——在整個所謂的探究過程中,學生在教師劃定的范圍內、在規(guī)定的方向上探索,大多已失去了探究的深度和自由度,變成師生配合的表演、體驗過程。這會讓學生對探究過程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探究是很容易的、草率的。這與實際生活中需要認真、嚴謹、反復的科學探索是不符的。
(二)學生——缺乏思維碰撞的“湊熱鬧”
在當下學校主流的學科課程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探究力究竟如何是值得我們反躬自省的。觀察他們探究的過程就會發(fā)現(xiàn),并非所有的學生在課堂中都經(jīng)歷了真實、有效的探究學習。學生體驗的往往是探究的熱鬧,而不是思維碰撞的過程,我們能看到學生在熱火朝天地“探究”,卻看不到學生有絲毫詢問、質疑和求證的過程。或者,我們能看到優(yōu)秀的學生在組內探究的大包大攬,其他學生在不斷“配合”,卻沒有真正的學習主動性,也沒有展開深度的對話與討論,他們很少有機會體會到合作探究的“同舟共濟”。經(jīng)歷這樣的“探究”過程,不僅收效甚微,而且在探究學習中養(yǎng)成了被動學習的心態(tài)和不良的學習習慣。遇到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需要解決時,他們往往還是無從下手。學生失去的學習動力、創(chuàng)造性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恰恰是我們綜合實踐活動要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
(三)有效探究的策略探討——“做中學”
綜合實踐活動強調的是有效探究活動,具體指向的是學生要有親身經(jīng)歷的學習過程,關注的是學生活動的狀態(tài)。“經(jīng)驗”“思考”“實踐”“再創(chuàng)造”,是有效探究活動的基本要素。綜合實踐活動中“有效探究活動”的落實不單單是教學內容的選擇與變更,而且需要結合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的根本變革,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學習的。而“做中學”正是回歸了學習的本質,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中,教師要把學生帶入鮮活的、智慧的、符合人的學習成長規(guī)律的生活,從而讓學生在實際問題的探究和解決中,調動和應用相關知識,實現(xiàn)對不同學科知識的深度理解。強調學生的親身體驗而非被動地受支配,在活動中主動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體驗和融入自然、社會、個人生活,發(fā)展正確的價值觀和核心素養(yǎng)。教師也要明確自己是活動中的協(xié)調者、促進者,學生才是探究活動的唯一主體。“做中學”讓教學的變革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真正生根抽芽,如同在二維的課程結構中搭建一座橋,以習化學,以行促知。
例如,在我校的“垃圾分類新時尚”主題活動中,學生獲得沉浸式、全方位的自主參與,從親歷社區(qū)、學校垃圾分類情況的調查,對各類垃圾的分類實操展示,對有效垃圾分類進行實地宣傳、普及。學生從學校、社區(qū)生活考察中發(fā)現(xiàn)垃圾分類的問題,自己有意識地了解垃圾分類的知識,挖掘垃圾分類的意義,提出辦法并嘗試改善周邊區(qū)域垃圾分類不清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習不再只是把外界知識裝進腦袋里,而是學習者在持續(xù)地自我發(fā)現(xiàn)問題和自主解決問題中,探索世界,認識自我,加深有積極意義的價值體驗。核心素養(yǎng)如合作交流能力、動手實操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等,也在“做”的過程中提升了。當然,教師在活動實踐中要及時抓住問題時機激勵學生勤思考,引導學生相互配合“協(xié)作動”,共同學習“師生動”,回歸教學做合一的學習本質。
三、追尋有價值的成果
(一)片面追求的“偽成果”
由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踐性和生成性的特質,學校一學期合理的課程設置通常以中長線活動為主。要想展現(xiàn)整個中長線活動的開展情況、探究效果,絕大多數(shù)教師都會選擇成果展示課,于是一場場精彩絕倫的學生表演就輪番“上演”了。讓聽課教師詫異的是這遠超同齡人的知識表達,精彩豐富的成果展品,似乎這成果展學生“講”得越精彩,“成果”越豐富,就能代表整個主題活動的實踐探究就越成功。在定期開展的區(qū)域中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優(yōu)秀成果展示中,也常常能看到幾個學生代表在展示豐富的活動成果,交流著活動收獲。而很少真正關注活動的漸進的過程——不斷思考的痕跡,反復試錯、驗證的過程,不斷調整的方案,不斷推進的措施等等,這才是課程實施的具體價值體現(xiàn),是真實、曲折的價值搜尋過程,而不是一帆風順的“大收獲”。如果片面地追求學生“成果”或者把“成果”僅僅單一地定義為學生的作品分享和收獲感想,往往就會導致對學生活動體驗的忽視,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二)公開成果的策略探討——指向“價值”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成果可以是作品、產(chǎn)品、報告、設計等,并沒有專門的界定。通過真實的探究活動、解決復雜問題,會有很多可能的成果,也有多樣的成果表現(xiàn)形式。教師在設計時要考慮可能的成果方向和評價要點,并且要指向有價值的成果。關于有價值的成果,應該有以下幾個重要的特點:
綜合實踐活動中問題發(fā)現(xiàn)來源于真實的生活情境,學習成果指向的也要是解決真實問題,以保證其思維的真實性。
成果以及成果評價要和學習目標保持一致,每一次學習目標都需從成果中表現(xiàn)出來,如報告、演講,不是學生在談感想、說感悟,而是要表現(xiàn)自己在問題解決中的深度理解,體現(xiàn)教、學、評的一致性。
成果包括團隊成果和個人成果,只強調團隊學習效果,忽視學生個體的學習質量,也是不可取的。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習成果往往并不只是要求學生“做出了”什么,同時應該要有“怎么做”的說明。如在探究過程中生成的一些材料,比如觀察記錄、實驗報告、過程方案、日記等,都可以作為佐證材料。
例如,我校周邊有江灣村水八仙種植田,校內依據(jù)特色建有水八仙基地。在“探尋水八仙的秘密——雞頭米篇”主題活動中,學生能實地觀察、參與雞頭米的生長、收獲、剝取過程,能真實采訪、問詢種植員和當?shù)劁N售人員,讓整個探究過程基于真實的世界,才能激發(fā)學生原有的體驗。他們自主發(fā)現(xiàn)并真實解決了一系列問題:雞頭米的生長環(huán)境、種植方式、剝取手法,雞頭米的營養(yǎng)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等;積極體驗了豐富多樣的活動方式:科學考察記錄、農具設計制作、各類職業(yè)體驗等。生活性情境的特征聯(lián)結了生命、學科、世界,賦予學生探究的雙眼、量身的體驗,自然而然會有豐富的學習成果。制作表現(xiàn)類成果有雞頭米檔案冊(雞頭米的全株圖解、生長過程、栽培方式、美食冊、營養(yǎng)價值功效、經(jīng)濟價值鏈)、雞頭米剝制器具等,解釋說明類成果有調查報告、采訪手記及視頻、海報、探究過程方案及思維導圖等。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有選擇性成果回應解決的問題,只是不管何種類型的成果,都需要與教學目標進行匹配。
科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實施是一個長周期過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關于課程理念,經(jīng)過十幾年的推廣,已經(jīng)比較普及,但是從理念轉化為真實有效的操作性行為,的確需要一個過程。加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效管理,要求學校和教師立足學情,建立教師合作團隊解決問題,瞄準系統(tǒng)的課程培養(yǎng)目標,自主開發(fā)課程資源,科學設計主題活動和教學環(huán)節(jié),規(guī)范指導學生活動,在不損傷課程特質的前提下,走出個性化的課程實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