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松濤 邱寬勇
新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科學核心素養中的態度責任體現在:“珍愛生命,踐行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熱愛自然,具有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感。”科學課程是一門內容豐富的綜合性基礎課程,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生命教育的內容。在科學課程中融入生命教育,是為了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可貴,增強珍愛生命的意識。教師在將生命教育融入小學科學課程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尤其是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選擇不同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策略,確保學生通過學習能夠有所啟發。本文主要針對小學科學課程中生命教育的融合策略進行詳細探討。
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層出不窮的新鮮事物,每時每刻都在刷新著小學生的認知。當小學生不成熟的身心、思維與對外界的認知發生沖撞時,其心理就容易出現問題,如不及時干預,會造成嚴重的后果。當有關兒童抑郁癥、青少年輕生的新聞頻頻出現,人們在感慨“現在的孩子心理素質極差”時,更應明白,這其實是對他們缺乏生命教育帶來的弊端。將生命教育融入小學科學課程,其意義就在于讓學生盡早明白生命的可貴,珍愛自己與他人的生命不僅僅是空喊的口號,更要落實到實際行動中。
一、生命教育在科學課程標準中的詮釋
最新出臺的小學課程標準對生命教育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確指出要通過小學科學課程與生命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方式,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熱愛自然的態度。同時,針對低年級、中年級以及高年級學生年齡階段的不同、思維能力的不同以及對事物認知水平的不同提出生命教育的教學目標:對于低年級學生,教師要以合適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對身邊動植物的關心和熱愛,讓學生通過對動物、植物生命的觀察和思考感受生命的神奇。對于中高年級學生,教師的教學內容不能只是局限在對動植物生命的感知上,還要上升到對人類的生命、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認識上,通過教學引導學生關注生命的可貴,以更加宏觀的視角看待生命的價值,懂得自愛,懂得愛人。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面向的是全體學生,將生命教育與科學課程融合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科學課程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體現。在教學條件與教學實際情況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擴展和補充,將生命教育提到更高的層次。
二、生命教育在科學課程中的重要性
(一)生命教育的內涵
生命教育,簡單來講就是指學生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和引導從而理解生命的內涵與意義,并在此基礎上了解生命系統的構成層次、生命的延續與進化以及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在新課標的指導下,生命教育通過對動植物和地球宇宙等教學內容的編排,引導學生懂得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熱愛生命,積極地對待生活,獨立健康地生存發展,彼此間對生命呵護和感恩。這是對學生進行的一場智慧教育。
通過生命教育使學生熱愛生命,以更加積極、陽光、樂觀、獨立的心態面對生活,并在感受生命美好的同時讓身心得到健康發展,繼而實現生命存在于世界的最大價值。生命教育提倡的是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基本人格,在此基礎上對學生的內在精神進行提升與深化。
(二)生命教育與科學課教學融合的意義
小學科學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其中包含地理、生物、化學等多門學科的知識。在小學科學課程中有很多有趣的實驗,這也是學生熱愛科學課程學習的重要原因。
生命科學作為小學科學課程的重要內容,其主要教學目標是教會學生珍愛生命。在此基礎上將生命教育與小學科學課程相融合,借助學生對科學學科的喜愛,從實際生活中的動植物生長和地球變化等具體現象中觀察生命,總結升華出對生命的情感,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感受生命教育的內涵,領悟生命的真諦。
三、科學課教學中生命教育的融合策略
生命是一個很難描述的抽象詞匯,但是,通過向學生講授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生物體的延續與進化和生命系統的構成層次等方面的實例,可使學生充分認識生命的意義,將尊重和熱愛生命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與品質,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全方面發展。
教師要將小學課程標準融入自己的實際教學活動并將其作為教學活動的依據,針對不同年級段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
例如在對低年級學生進行教學時,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對植物與動物生命的學習與觀察,感知生命存在的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植物的種植與培養作為教學手段,讓學生通過觀察和記錄,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了解生命的偉大。
在對中年級學生進行教學時,主要讓學生了解動植物的分類、生命的延續等內容,同時滲透與自然關系的宏觀概念,可以動植物的繁殖作為重點。例如四年級的養蠶活動,讓學生在養蠶的過程中細心地呵護蠶寶寶,耐心地喂桑葉,看到蠶蛾破繭而出,最終產出蠶卵。學生在觀察了蠶短暫卻絢麗的一生后,可以培養出愛護動物、重視生命的意識。
高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更高,思維發展更全面。對高年級學生的生命教學主要以讓學生感知自身身心變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這樣的宏觀概念為主,使之回到生活中踐行對生命教育的理解。
(一)對低年級學生的融合策略
低年級學生對于具體事物有著更加濃厚的興趣,活潑好動,喜歡游戲。教師在對低年級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時可以利用這一階段學生的特點,將他們帶入具體的情境中,通過創設有趣的情境直接觀察和經歷來完成生命教學。
在蘇教版一年級小學科學課程中關于“認識感官”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觀察一個蘋果導入,引導學生將看到的蘋果的外形、顏色、大小等描述出來,讓他們通過對實物的觀察激發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中設計一些互動小游戲來輔助教學,比如:可以準備一些帶有動物圖案的卡片,通過展示卡片,引導學生對看到的動物進行細致的描述,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同時訓練其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利用聲音對學生的吸引,隨機播放動物的聲音,讓學生根據自己聽到的動物聲音進行辨析,通過這樣的猜一猜活動訓練學生的聽力以及動腦思考能力;用舌頭嘗一嘗牛奶、果汁和白開水的味道,鍛煉自己的味覺。讓學生通過這些活動認識個體器官的作用,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樹立保護器官的意識。
(二)對中年級學生的融合策略
中年級學生正處于從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關鍵階段,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展示具體事物,還要讓學生逐漸發掘具體事物之下隱藏的邏輯,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對于中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對具體事物仍然有著很大的熱情和好奇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簡單的實踐探究活動,既能培養其實際動手能力,又能鍛煉其抽象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將學生熟悉的生物作為生命教學的載體,引發學生對于生命的探究與思考。
例如,筆者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小學科學《用種子繁殖》一課中,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種子、了解種子,先向學生出示他們常見的番茄種子,讓其對種子進行觀察,描述出種子的外形特征、顏色、大小等,并為學生詳細介紹種子的外部結構以及種皮的作用。在他們看來,種子是不會動的,也就沒有生命。當我告訴他們這些種子能長出他們喜歡吃的番茄時,很多學生不相信。在我仔細講解番茄種子的種植方法時,我能明顯感覺到學生聽得比平時認真多了。
幾天后,有些學生高興地跟我說種子發芽了。種子沒有發芽的學生則低著頭默不作聲,于是我又給他們發了一些番茄種子,他們立即就向班里的“成功人士”請教讓種子發芽的方法。這次種子發芽比賽,讓學生自發地學習了種子發芽的條件。學生在種植番茄的過程中,也能了解種子的內部結構以及種子萌發過程中每個種子結構與成熟植株之間的對應關系,近距離感受到了生命的偉大和植物生長的力量。
(三)對高年級學生的融合策略
高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他們對于事物結構、發展過程、其中的邏輯關系更有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適當增加教學難度,滲透有關抽象思維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不斷深化學生對于生命的理解以及體驗,讓學生感受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科技之間的關系。
筆者在執教六年級小學科學《生物的遺傳》一課時,有一個教學環節是讓學生從與父母混在一起的合影和學生單人照中找出對應的家庭成員,他們爭先恐后地很快都找對了。當他們拿著父母的照片向同學們介紹時,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是他們家庭歸屬感的體現。
還有一次在教學《有趣的生物鏈》時,學生學完非洲熱帶草原食物網的內容,在驚奇生物之間復雜關系的同時,還看到了動物們在自然界中努力生存的場景。這種生機盎然、充滿活力的場景體現著生命的璀璨,這節課的學習,幫助學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觀察和體會生命的可貴。
曾經聽過一個令筆者記憶頗深的故事:在暴風雨后的一個清晨,一位男士在海邊看到有很多魚躺在岸邊的水洼里,太陽出來后這些魚很快就將被曬干。這時,他發現有一個小男孩努力地把每一條小魚扔回大海。
他便問小男孩:“這里的魚太多了,你救不過來的。”
“我知道。”小男孩頭也不回地說道。
“哦?那你為什么還在扔呢?誰在乎呢?”
“這條魚在乎,那條也在乎。”
印度詩人泰戈爾曾說過:“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因此,教育首先應該從尊重生命開始,引導人性向善,也就是培養學生擁有“這條魚在乎”的美麗心境。
綜上所述,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讓學生取得優異的成績,更是希望學生通過自己所受的教育發展思維、豐富認知、充實生命,意識到生命的價值。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融入生命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要想將生命教育與小學科學課程有效地融合,還需要教師鉆研教材、研究創新,合理地使用各種教學策略,讓生命教育在小學科學課中發出燦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