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俊,汪厚庭
(中共黃山市委黨校,安徽 黃山 245000)
特色小鎮承擔起把現代要素引入鄉村、挖掘鄉村特色資源、返鄉務工人員創新創業、融合城市功能與鄉村功能、城鄉融合發展、農業農村體制改革新平臺的責任,或將成為城市人休閑度假養老之所和農村人創新創業之舞臺。而特色小鎮建設中的“特色”強調的是產業、文化、生態、旅游等差異化發展,只有這樣小城鎮才具有競爭力、才富有活力、才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戲曲文化發祥地特色小鎮是以戲曲文化為依托,以戲曲文化產業為核心,吸引、整合社會資源,打造一個聚合文化、產業、生態、旅游和社區為一體的空間。然而,目前絕大多數的戲曲文化發祥地普遍存在“捧著金飯碗要飯吃”的窘境。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石牌鎮的戲曲文化小鎮就很有代表性,其主要表現在:一是經濟發展條件落后且動力不足。二是自然資源極其豐富但與生態環境未得到充分利用并存。三是戲曲文化產業體系完整且藝術品位含量較高。四是擁有良好的自然與豐富的人文景觀(點)。而這樣一個高知名度的戲曲文化發祥地——石牌戲曲文化小鎮,如今卻遠遠落后于其它地方文化及經濟發展。所以,對像石牌戲曲文化小鎮這樣的戲曲文化發祥地,將其營造成特色小鎮定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目前學界的相關特色小鎮的研究,多從產城融合視角進行的。如李碩揚等(2018)認為,利用產城融合理論設計特色小城鎮的發展形式,并從產業、設施、人才與文化等四個方面,提出特色小城鎮發展形式對策。葉娟惠(2019)在特色小鎮的營造和開發中,按照產城融合理論,并聯系實際例子,試圖以創新規劃理念、準確定位特色產業、集聚要素資源、遵循生態發展等四個方面為抓手,將產城融合發展理念貫穿特色小鎮的營造和開發全過程中。施郁文等(2018)基于產城融合的視角,從產業、交通、人才、環境、服務等五方面推進特色小城鎮功能定位模式提出建議。秦笑(2018)以產業、城鎮、人才、文化“四要素”為視角,對特色小城鎮的健康培育和創建的優化路徑提出對策建議。
以上學者都只以產城融合理論這一單一視角,且較為注重對特色小鎮的開發與創建以及產業“特色”的發展。但學界關于戲曲文化發祥地特色小鎮開發與創建的研究并未直接涉及。另外,特色小鎮的培育和創建涉及多個層面,在對特色小鎮的研究中,應該運用學科交叉融合或跨學科研究的視角,解釋、論證特色小鎮培育和創建的復雜度,并迎合 “鄉村休閑是普遍性的,度假享受是新型消費”這一中國旅游未來發展趨勢。在滿足打造戲曲圣地——高端目標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大眾休閑度假旅游的需要,使石牌戲曲文化小鎮產業“特色”能夠得到充分利用和釋放。由于以戲曲文化為特色產業的特色小鎮創建,有國家政府保護層面的責任,其前期要以政府主導完成公共基礎設施、公益性戲曲文化設施建設以及招商引資之后,需轉向以市場為主導,企業為主體,提高招商及運營能力。為此,本文通過產城融合和共生理論,并以石牌戲曲文化小鎮的考察資料為案例,探索戲曲文化發祥地的特色小鎮發展模式和路徑,即從案例研究中提煉特色小鎮開發與創建的理論和方法,為特色小鎮理論體系創建做一點微不足道的嘗試。與此同時,意在發揮戲曲文化發祥地在城鄉融合發展中應有的作用。
石牌鎮位于長江之濱的懷寧縣(安徽省安慶市)西南部,地處廬山、天柱山和九華山組成的旅游“金三角”地理中心位置。文獻記載距今1500多年前的北宋建隆年間始,名宜塘,又名石牌口,位于皖水、潛水、長河匯合之處,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鎮”。曾作為懷寧縣城達半個世紀,全鎮面積91.7平方公里,人口9.98萬。2017年石牌鎮被評為“全國特色小鎮”(第二批)、“安徽特色小鎮”(首批)。
據考證,早在70萬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懷寧這方熱土上居住勞作,繁衍生息,并且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原始文明。由于瀕長江,枕皖河,在昔日以河運為主的崢嶸歲月,石牌“粟布云集,貨賄泉流,為懷寧諸鎮之首”,自古就是皖西南通往長江的水陸交通要津和商貿重鎮。1500多年來,懷寧一帶曾經發生了四次較大規模的移民現象,分別是在東晉時期、明代初年、明朝末期、太平天國時期。這些背井離鄉、經歷不同、文化差異的人們,來到石牌這塊陌生的土地上,勢必與本土的百姓主動交流、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從而使得中原文化的弘博典雅、荊楚文化的雄奇瑰麗、吳越文化的鐘靈精致等,都能在這里取長補短、融合創新。這為后來的“京劇之父”徽劇和全國五大劇種之一黃梅戲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徽劇、青陽腔、黃梅戲、昆曲等戲曲都曾駐足于此,在中國戲曲發展史上有著其一席之地。“徽黃故里,戲曲圣地”的石牌,是京劇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是“四大徽班”進京第一人高朗亭、“國劇大師”楊月樓和“京劇鼻祖”程長庚的成長地;還哺育出“中國五大地方劇種”之一的黃梅戲,杰出的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王少舫、丁永泉等均學藝并成名于此,是名符其實的“戲曲之鄉”!
石牌戲曲文化兼具文學和戲曲藝術特征,有良好的表演性和觀賞性,其內容雅俗共賞,公眾對石牌戲曲文化經典耳熟能詳,受眾群體范圍廣,具有廣泛的傳播基礎和優勢。而且小鎮擁有豐富的戲曲文化資源、人文脈絡、民俗特色、歷史遺跡、徽派建筑和地緣產業,完全具備創建戲曲文化特色小鎮的所應有的基礎。
1.石牌戲曲文化的歷史性和紀念性。石牌戲曲文化發祥地憑借得天獨厚的戲曲條件,悠久的戲曲歷史,及其戲曲文化資源聞名遐邇。據史料論證結果顯示:“徽班昳麗,始自石牌”物華天寶的石牌鎮誕生了“京劇鼻祖” 程長庚。“徽班進京”是徽劇向京劇轉變的里程碑。“四大徽班”各具特色,戲劇界公認徽劇仍“京劇之父”,哺育了徽劇的石牌鎮是京劇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梨園佳子弟,無石不成班”曾是石牌歷經百年而不衰的文化生態。“出門三五里,處處黃梅聲”現為石牌引以為豪而不息的文化自信。嚴鳳英、王少舫等杰出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均學藝并成名于此。石牌戲曲文化發祥地不僅具有悠久歷史、結構完整的戲曲文化體系和戲曲人文景觀(點),且在地域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利用方面,也頗具價值。
2.石牌戲曲文化區環境的生態性。據歷史記載,石牌曾有前河、后河、長河三水在此處匯合,乃是一個美麗的水鄉澤國,唯地處中流的筲箕山外露,遠遠望去,如牌浮水面,故名:石牌。這足以證明石牌自然環境生態性的一面。另外,“出門三五里,處處黃梅聲”曾是石牌人日常生活的真實反映,戲曲已成為當地居民常見的消閑和娛樂方式,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使得戲曲文化特別是黃梅戲民間班社在安徽省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可見,石牌戲曲文化區環境的生態性,不僅體現在其自然環境的生態性方面,而且也體現在戲曲文化環境的生態性方面。她既適合國內外戲曲專業工作者來“朝圣”,又適合一般游客來此休閑養生旅游度假。
3.石牌戲曲發祥地風土人情的地域性和社會性。石牌鎮歷史上素有“戲曲之鄉”的美譽,這里不僅哺育了徽劇,還被視為京劇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在戲曲界,石牌鎮還擁有“梨園佳子弟,無石不成班”之譽。據了解,目前石牌鎮民間戲曲班社共有10余家,從業人員有三四百人。這些民間戲曲班社長年在安徽省內外進行演出。在當地,無論紅白喜事,老百姓們都要請來民間戲曲班社唱大戲。這些都具有極高的利用和借鑒價值,且仍以活態性形式存在著。像石牌這樣歷史悠久的戲曲發祥地,至今仍保持著強大的生產和生態功能,是當地居民生產、生活不可分割的堅實基礎。其中,所孕育出帶有地域性特征獨特的風土人情文化,是皖江文化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石牌戲曲發祥地戲曲人文景觀(點)的休閑性。石牌戲曲發祥地擁有其特色景觀(點)和審美、學術研究價值,展現出人類社會對自然的利用,對自然的改造,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以及具有生態休閑特征的人文景觀(點)給人的視覺沖擊和享受。并將其美學價值加以充分挖掘和利用,開發成以石牌戲曲為主題的戲曲休閑旅游和鄉村旅游度假區。
5.石牌戲曲自身的養生益壽性。演唱戲曲是對人體的精、氣、神修煉,以提高真氣,調節陰陽,方可氣力充足;演唱戲曲時而長呼短吸,時而短呼長吸,正如氣功的“功”力鍛煉,氣在丹田,貫通經脈,達到調整人體機能,有益于健康的目的。科學家發現:曼妙動聽的音樂,通過感官傳到大腦,導致身體分泌有益健康物質——乙酰膽堿和激素酶等,并可在大腦和身體內部產生重要的調節作用。在戲曲藝術中,不同類型的曲調和旋律,剛柔并濟的結合,現實與陰陽的變換,都能讓人領略到那種“飄然欲仙”的奇妙感覺,及美妙的快感。此外,戲曲表演方式體現著太極拳的樣式,戲曲舞臺上的圓場、云手、臺步、身段,無一不是“圓”的變化,蘊含著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陰陽變幻的內涵。
產城融合理論是近年我國城鎮化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提來出的,為的是破解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所面臨的工業帶來的污染、產業分散、產城分離等問題。產城融合理論中的“產”是指產業在一定的城鎮空間內集群發展,它是產城融合的核心。而“城”則是城鎮功能聚集。因為產業聚集能迅速激發交通、居住、教育等各類別需求,短時間內形成一個完整且完善配套的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的生產生活空間,從而促進產業與生活的融合,形成產城一體格局。而產業聚集發展的前提是城鎮擁有完善配套的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因此,就需要城鎮有一定產業模式和空間來支撐。所以,“產”與“城”在空間和功能上要實現全面融合,以達到“產、城、人、文”融合發展狀態。為此,在特色小鎮營造與創建中應把握以下兩個層面:一是融合層面,特色小鎮與產業融合共生發展。二是平衡層面,特色小鎮與產業“雙向融合”,以實現平衡發展。
“共生”概念是由德國真菌學家安東·德·巴里(Anton de Bary)在實驗反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用以描述兩種生物體之間的關系。從那以后,美國生物學家斯科特·斯洛維克(Scott Slovic)和愛德華·威爾遜(Edward Wilson)對“共生”概念的理解不斷加深,認為其關鍵詞是“互惠”,并將其拓展為一個廣義概念。共生理論的核心是秉承互補合作、公正平等、共同發展的基本原則,最終形成互惠共生一體化。共生理論應用于產業發展,則形成產業共生理論。并認為,產業共生是由共生單元、環境和模式“三大要素”構建而成(圖1)。就戲曲文化發祥地營造和創建特色小鎮來說,其共生單元是由企業、產業和各級政府層次構成的;影響戲曲文化發祥地特色產業發展的經濟、社會、政治和機制環境成為其共生環境的主要方面;而其共生單元相互結合、相互作用的方式就形成了它的共生模式。從行為方式角度看,共生模式包含共棲互利、寄生偏利和附生混合等共生關系。產業共生“三要素”的互相影響和互相作用,能客觀地反映出共生系統的動態趨勢及規律。而共生模式的核心是既能反映出共生單元之間在生產和交換過程所發生的復雜關系,也能鑒定出共生單元對環境是否所做出了貢獻,還能評估出共生關系對共生環境和共生單元所產生的影響。總而言之,共生關系的外部條件(社會、市場)就是共生環境,共生關系的基礎(企業)就是共生單元,共生關系的關鍵(合作關系)則是共生模式。

圖1 產業共生關系示意圖
1.打破行業的界限全面實現資源整合。這就需要打破行政區域和行業部門的界限,集聚于空間上,統一于形象上,目的是要達到小鎮資源的配置優化和綜合整合的目標。石牌戲曲文化小鎮既要營造并創建成以石牌戲曲文化為核心的新產業新業態與傳統地緣產業共同發展的平臺,又要營造并創建成讓游客感受到處充滿著人文氣息、增強其鄉土認同、使其流連于戲曲文化旅游的空間里,更要營造并創建成優美、舒適的宜居環境之所,使之成為產、旅、文“三位一體”,生態、生產、生活“三生”融合,以及產業、小鎮、人才、文化“四要素”相互融合發展的小鎮。
2.同類資源的整合促進形成規模效應。通過整合那些有一定相似度的同類資源,促進形成產業效應的規模化。為了提升石牌戲曲文化小鎮的戲曲民間班社和傳統戲曲產業共同闖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促進石牌戲曲文化小鎮戲曲地域品牌的培育和整合。一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整合觀劇傳統與戲曲資源。二是以近代石牌戲劇為生態資源,挖掘其優勢基因。三是加大整合戲曲文化產業力度,推動戲曲文化產業的轉型和升級,提高戲曲文化產業高效益、高質量發展。同時要整合石牌戲曲文化小鎮戲曲品牌,著力擴大和維護石牌戲曲地域品牌美譽度。加快整合石牌戲曲的優質資源,努力發揮其規模優勢并形成品牌效應,進一步塑造有一定影響力的“石牌戲曲文化發祥地”名片,促進石牌戲曲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3.異類資源的互補大力增強整體競爭優勢。異類資源通過優勢互補的形式,可以增強企業的整體競爭優勢。石牌戲曲文化小鎮目前仍存在著主題規劃差異性的缺失、產業融合度的不足、社區功能性的薄弱等現狀, 為此,在參照國內外特色小鎮營造與創建有益經驗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整合戲曲文化資源,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性恢復戲曲文化古跡遺址(表1);積極探索石牌戲曲文化小鎮創建帶動鄉村振興的新模式和新路徑,努力提高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石牌戲曲文化小鎮要突出戲曲文化優勢特色,充分吸引異類資源及相關企業入住,形成小鎮的錯位發展、互補競爭的新格局。

表1 石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一覽表
只有這樣,在充分運用產城融合共生理念的前提下,石牌戲曲文化小鎮才能精準確定適合自身發展的定位。
基于共生理論石牌戲曲發祥地產城融合發展的優勢,并根據其自身特色,來確定將其營造與創建成何種類型的特色小鎮。而石牌戲曲文化小鎮戲曲及其人文景觀(點)資源價值特色在于如第二節中所述:石牌戲曲文化的歷史性和紀念性、戲曲文化區環境的生態性、戲曲發祥地風土人情的地域性和社會性、戲曲發祥地戲曲人文景觀(點)的休閑性、戲曲自身的養生性等。以戲曲文化為靈魂、小鎮為載體,并以戲曲文化發祥地自身特色,圍繞健康養生主題,進行產城融合共生開發。在石牌戲曲文化小鎮營造和創建的過程中,逐步實施以戲曲表演和戲曲文化創作為基礎,設立以戲曲休閑旅游為主題的戲曲產業觀光體驗區,設立以休閑娛樂為目的的戲曲文化體驗區,設立以醫療服務、養生度假為主體的戲曲康養區并營造以文旅為核心的產業圈層的戲曲特色小鎮旅游,并將其融合成一體的發展模式來營造和創建石牌戲曲文化小鎮,實現小鎮建成戲曲圣地、戲曲論壇交流區建成中國“戲曲達沃斯”、古鎮戲曲游憩區變成戲曲旅游勝地的目標,努力提高石牌戲曲地域品牌效應,促進其 “戲文康旅” 一二三產業融合共生發展(圖2)。

圖2 融合共生模式
1.設立以戲曲休閑旅游為主題的戲曲產業觀光體驗區。在戲曲文化產業基地內,設有戲曲文化創作區、戲曲交流展演展示區和戲曲文化的體驗區。戲曲產生于人類精神和感情的需要,因此,戲曲創作體驗要注重休閑旅游方式,在戲曲休閑旅游過程中,游客通過戲曲創作體驗獲取戲曲創作知識,并體驗戲曲創作生活。通過體驗與表現——理解人物和體現人物、走出“我”的圈子、分析劇本與角色、臺詞和潛臺詞、表演的分寸感、交流等戲曲創作體驗,游客可以獲得戲曲創作相關知識,體驗戲曲創作生活和休閑旅游娛樂。而戲曲交流體驗則主要是在基地通過戲曲交流來獲得戲曲文化知識和體驗戲曲表演的生活方式,以此讓游客感受戲曲交流體驗所帶來的快樂。游客進入基地,即可學習戲曲表演的技能,體驗戲曲的樂趣。鑒別各類戲曲,掌握戲曲文化的基本知識。體驗戲曲從構思到表演制作的全過程,參觀影視戲曲制作攝影基地,親身體驗戲曲制作,了解戲曲從創作到表演制作所經歷的過程。以石牌戲曲為核心,采用教學與表演相結合的方式,動感鮮活地展示石牌戲曲的藝術魅力。基地沿游覽路線需依次展開化妝、練功、學戲、樂隊、服飾、戲班活動、舞臺演出、后臺工作等情景,還應有戲曲與民樂表演、石牌戲曲視聽與教學、臉譜、戲服、道具等工作坊,“重現”古石牌戲曲文化生態。
2.設立以休閑娛樂為目的的戲曲文化體驗區。戲曲主題博物館應重點展示石牌戲曲厚重的文化歷史演變、卓越品質的形成、在中國戲曲界的知名度及其藝術知識等。營造以石牌戲曲為主題的戲曲文化體驗中心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產業發展基地,以及建成戲曲文化博物館,展示石牌戲曲悠久的歷史文化與傳奇的人文掌故。可將石牌戲曲藝術與徽派園林環境的交相輝映,營造了“園林中的戲曲”與“戲曲中的園林”情境,讓戲曲回歸到天然舞臺的樣態,觀眾可以在浸沒式體驗中看戲聽曲。除戲曲藝術專業性之外,通過戲曲文化周等形式,讓游客不僅有諸多與戲曲相關的音樂聽、有表演、展覽瞧,還能有與戲曲有關的電影觀看、有活動參與。通過華麗的燈光、絢爛的舞臺,讓傳統戲曲融合現代科技,使游客有一種別樣的觀劇體驗。通過VR、數字化應用實現了戲曲作品的靜態展示和人屏交互,讓游客過一把戲曲藝術的饕餮盛宴。
3.設立以醫療服務、養生度假為主體的戲曲康養區。戲曲養生,應著手通過戲曲康養與旅游相結合,開發并打造戲曲康養、旅游項目和產品。將中醫學康養理念引入戲曲康養旅游之中,即利用中醫學康養技術和戲曲生態旅游區資源優勢,開發中醫藥、戲曲等康養、旅游項目和產品,創建以戲曲為主題的石牌戲曲文化小鎮、戲曲文化旅游度假村和戲曲文化民宿等。還可通過專業的戲曲康養師指導,將戲曲演唱融入康養元素等等。以此吸引更多游客來旅居、休閑、觀光、體驗地域特色的戲曲康養旅游。
4.營造以文旅為核心的產業圈層的戲曲特色小鎮旅游。通過吃住行游購娛文旅產業要素,植入旅游消費系統,營造“戲文康旅”特色小鎮核心吸引力,從而聚集人氣。為此,要在“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六要素的基礎上,根據“戲文康旅”特色小鎮創建的要求,加入“養閑”兩大元素,形成“吃住行游購娛養閑”八大要素的營造和完善,要將“八大要素”緊緊圍繞石牌戲曲做文章,使其融在“八大要素”之中,以期形成以文旅為核心的產業圈層。在此基礎上,通過旅游+戲曲、旅游+農業、旅游+戲曲文化等,構成特色產業集群的共生產業圈層。最后,在扶持地緣產業的同時,引進其它相關產業,營造小鎮特有的產城融合產業圈層。
依據小鎮自身特點,以市場為主導,企業為主體,提高招商及運營能力。樹立產城融合共生理念,鼓勵社會參與,構建小鎮產城融合共生開發模式。促進健康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實現小鎮經濟效益的可持續增長。
1.強調以企業為主體,提高招商及管理運營能力
第一,準確選擇合適的空間和產業。特色小鎮只有在合適的空間和合適的產業上開發與創建,才能具有較強的生命力,才能在良好的空間條件下進行一系列的優化和提升。對特色小鎮而言,只有特定區位空間的產業分析,才具有參考價值。因此,我們應該在現有產業經濟分析的基礎上,借鑒對特色小鎮創建有指導意義的(美國)波特的產業集群理論:在一定空間內,集聚有潛力的特色產業,即產業與區位的融合以及多元要素之間的整合。因此,石牌戲曲文化小鎮在開發和創建過程中,將戲曲這一特色產業與其發祥地——石牌戲曲文化小鎮很好地融合起來,并整合石牌戲曲文化小鎮的戲曲、文化、康養、旅游等四大要素,遵循市場規律,必將在小鎮產生多元化的新業態。
第二,盡量整合小鎮資源。特色小鎮的資源整合,要求政府、企業與社會有效的合作下才能順利進行。跨界資源整合尤其如此,否則就不可能建成特色小鎮。特色小鎮在開發和創建過程中,對引進的企業不僅要嚴格按照事先制定的規章制度和管控規則展開,還需要及時解決開發和創建過程中所面臨的項目組合設計、開發經營、投融資方式、盈利模式、市場類型等問題。因此,創建石牌戲曲文化小鎮時,必須先進行有前瞻性的產業發展規劃、適合小鎮自身發展的模式及其標準產品設計等。同時,小鎮還需要一個長期的營造和創建過程,期間需運用好、整合好政府資源、市場運營資源以及戲曲產業、戲曲文化產業、戲曲康養產業和旅游產業等跨界資源。
第三,以企業為主體,發揮企業自身優勢。要盡量避免特色小鎮創建中出現“大而不精”的現象,就必須明確選準適合自身發展的特色產業定位。“特”字是特色小鎮的核心所在,也就是說,其選擇的產業是特殊的。經歷市場的大浪淘沙,所能涌現出來的,且幾乎是單一的,新興或“復古”的特有產業,都會彰顯其各自的特色。所以,石牌戲曲文化小鎮在開發和創建中,應以企業為主體,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主動性。在資金、人才、資源等方面,為特色小鎮創造更多的集聚條件,在特色小鎮創建中讓企業充分發揮其自身的獨特優勢。
2.鼓勵社會各界參與,構建小鎮產城融合共生開發模式
第一,與社會各界共商特色小鎮的創建。石牌戲曲文化小鎮是營造和創建以戲曲為特色產業的首選之地,需通過各種媒體宣傳廣告和其它方式來吸引企業投資,并增強與社會各界的溝通與合作, 為石牌戲曲文化小鎮爭取每一個發展的機會及合作平臺,促進鄉村振興與特色小鎮的同步實施。再者,充分尊重當地居民的需求,并引導其參與到特色小鎮創建中來。特色小鎮人居環境創建中的大多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功能設施等均為當地居民所提供的服務,所以,在創建過程中,為了避免發生面子工程和千村一面等狀況,就必須充分考慮和尊重當地居民的實際需要。同時鼓勵居民參與到公共服務功能設施和基礎設施創建中來,使生活在小鎮里的居民有獲得感,并提高其環保及主人翁意識。
第二,與社會各界共建特色小鎮的模式。在特色小鎮創建過程中,通過PPP模式的運用,構建“產、城、人、文”一體化的運營機制,使小鎮創建更有效率、更優化地進行。為了緩解政府財政支出的壓力,以及解決政府供給低效等問題,PPP模式在特色小鎮創建中能更好地發揮其創新性和創建性作用。PPP模式又是一種在基礎設施創建中應用廣泛的、并能創新性地規避風險、控制成本、提高效益、分配資源及分擔責任的新管理職能和機制。正是因為在PPP項目運行過程中政府、企業及專業機構等能夠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并能達到“1+1+1>3”的效果。其功能既能實現小鎮創建項目數量的優化,同時又能讓政府財政供給的使用效率和質量得到充分釋放和提高。因此,PPP模式是營造與創建特色小鎮的不二選擇。
第三,與參與各方共享特色小鎮的創建成果。應注重特色小鎮創建主體與客體共享,對其基礎設施創建和環境改造,應充分考慮和尊重居民、經營者和游客三者的利益訴求,構筑其三者共享的空間、環境和設施。也就是說,要建成以公共服務功能設施、基礎設施、安全保障設施的完善和居民基本生活條件的保障為基礎,有幸福感的小鎮;要建成以生態性、社會性、景區性和創新性為原則,以環境整潔衛生、建筑風貌獨特、水系統和田園環境均佳為目標,有美感的小鎮;要建成彰顯地域傳統文化,并與地緣產業、旅游和社區“四大功能”相融合,有特色的小鎮;要建成以戲曲康養旅游產業為主導,構建完整的特色小鎮產業體系,并圍繞戲曲康養旅游產業拓展新業態發展,有活力的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