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建新
【摘 要】水墨畫和書法關系密切,兩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線條是水墨畫和書法的基礎和靈魂,是其得以存在的重要載體。水墨畫與書法在線條的形態、質感等方面變化無窮。教師通過融合的方式展開教學,容易使學生理解,能夠使學生在讀中體悟書法的結構、水墨的韻味、線條的質感等。寫的練習,能夠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書法和繪畫線條的變化之美。教師配合老藤的寫生、名畫的助讀等,引導學生在讀、寫、畫中漸次感受中國書畫的線條之美。
【關鍵詞】融合 中國書畫 線條 讀寫畫
欣賞一幅中國書畫作品時,欣賞者首先認知的是線條。通過線條,欣賞者可以獲得精神上美的享受,以及心靈上的慰藉、凈化和震撼。欣賞者可以把線條作為審美對象,從視覺上把握作品的深層內涵。并且,書畫家也把線條看成其作品的一種生命象征。如何引導學生欣賞具有抽象性質的中國書畫線條,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線條的魅力,從中發現美,由此嘗試美,進而創造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由繁化簡、變難為易,采用的教學方法、策略等要適合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
下面,筆者以蘇少版美術第十冊第三課“線條的魅力”教學為例,談一談如何在讀、寫、畫中感悟中國書畫線條的語言之美。
一、讀寫“三”與書法“三”的融合教學,尋繹藝術真諦
對小學生而言,書法線條的美是比較抽象的,存在于水墨畫中的線條變化更不容易被其理解。在“線條的魅力”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領悟水墨線條的魅力,感悟以書入畫的藝術之美,需要教育的智慧。
印刷體的“三”橫平豎直,具有規律美、秩序美;書法藝術的“三”俯仰有致、粗細錯落,極盡變化之美。兩者在形態上的對比能讓學生很好地感悟書法線條的魅力,進而感悟藝術的價值。
(一)讀重復的“三”
(出示第一根線)
師:同學們,你們看到了什么?
生:一個又黑又直的橫。
師:無論是“一”字,還是“一根線”,說一說,它有什么特點?
生1:它很直。
生2:它很黑。
(出示第二根線)
師:你又看到了什么?這兩根線在一起,有什么共同點?
生1:一樣長。
生2:一樣寬。
(出示第三根線)
師:看一看,這三根線組合在一起,有什么特點?你感覺像什么?
生:中間的空檔一樣。
師:(總結)三根線長短、粗細、間距等都相等,有規律美,但同時也缺乏變化。
書法線條之美是抽象的。要想讓學生找到“解鎖的密碼”,教師就必須找到最簡單而又行之有效的切入點。印刷體的“三”簡單之中存在著規律,書寫更加規范,易于識讀,就美感而言也有其存在的價值。學生對其美感的認識過程也需要教師進行精心設計。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一根直線。學生會直接感知直線的粗細一致和平直形態的特點。接下來,教師出示第二根形狀相似但稍短一點的直線。這一次是兩相比較,找出共同點。學生能非常容易地找出兩根線在粗細上一樣、長短上略有區別的特點。第三根一模一樣的直線再次出現,只是長度更長一點,其重點就在感知三根線的位置了。學生的回答抓住了本質:“中間的空檔一樣。”教師再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對稱美、秩序美”。“三根線長短、粗細、間距等都相等,有規律美,但同時也缺乏變化”這樣的感受也就自然生成了。
(二)讀書法的“三”
書法體的“三”在藝術美感上要比印刷體的“三”復雜得多,這也是書法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學生要想有更深的理解,就必須細細地品味與解讀。
以顏體書法的“三”為例:
(出示第一根線)
師:這一根線和剛才的線有什么不同?
生1:長短不一樣。
生2:粗細不一樣,一根線的開始、中間和結尾都有變化。
(出示第二根線)
師:這一根線又和第一根線有什么不同?
生1:長短不一樣。
生2:曲直。
(出示第三根線)
師:同樣是三根線,請找出它們與前面三根線的不同之處?
板書:
形狀:長短、粗細、曲直;布局:聚散、俯仰
第一步的三根直線只是一個鋪墊和比較的對象,接下來出現的書法的“三”才是重點。將第一個短橫與前面的直線進行比較后,學生很快能比較出線的長短、粗細不一樣。對于線的平直和傾斜,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觀察進而產生共鳴。第二根線出來時,基本的形態比較已經不用教師教了,學生自己就能感知。教師要做的是將兩根線擬人化:兩根線像兩個躺著的人,收尾部分比作人的頭部,第一個橫的頭部上仰,而第二根的頭部卻是下俯的。擬人化的教學手段會讓書法線條的領悟不再抽象,使學生接受快、興趣高。最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比較印刷體的“三”與書法體的“三”的角度。書法體的“三”中,橫線都是向右上角傾斜的,自然會在視覺上帶來向左下角下滑的態勢。書法家又是怎樣在險中求得平衡的呢?其實不需要做太多,只要加重每一橫的收尾,重點是第三橫的收尾,再加上第三橫的長度能完全托住上面兩橫,整個字也就平衡了,這就是書法藝術中的先“造險”再“平衡”的技巧。
(三)寫線條之美
師:書法藝術是線條的藝術。為什么三橫組合只是大寫的“三”字,而這樣寫出來就能叫書法藝術?
(學生小組討論,匯報交流)
生1:右邊的有筆鋒。
生2:書法家寫的就是不一樣。
生3:左邊的比較單一。
師:是的,線條的豐富變化,加上富有形式美感的組合,構成了我們美麗的中國書法,而這一切的基礎都是由充滿魅力的線條構成的。
(學生練習書法的“三”,對比點評,進一步感受書法的線條之美)
至此,其實學生已經無限接近書法藝術以及一切藝術形式的真諦了。這時,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比較印刷體“三”與書法體“三”的不同之處,總結書法“三”在長短、粗細、曲直等方面給人的形態變化之美;在俯仰、疏密上呈現的關系變化之美;顯現出的虛實、輕重等線條質感上的變化之美,將這些匯聚成一個詞,就是“變化”,變中求美,變中生美。
二、書法線條與繪畫線條的融合,感悟線條的魅力
趙孟頫提出“書畫本來同”的口號,以書法入畫,使繪畫的文人氣質更為濃烈,韻味變化增強。而他的書法名列“歐、顏、柳、趙”四體之一,其書法成就較之繪畫藝術造詣更勝一籌。蘇教版美術教材在“線條的魅力”一課中安排欣賞趙孟頫的《秀石疏林圖》,也是考慮到了畫家在畫中體現出的書法線條之美。
如何讓高年級學生讀懂畫中蘊含的書法用筆之美,體會中國文人畫的韻味,找到解碼中國畫線條魅力的密匙,是需要教師深入思考的問題。
師:俗話說,書畫同源。剛才我們探究了書法藝術中的線條,下面,我們來認識一下中國水墨畫中的線條。
(一)讀老藤的美
師:你看到了什么?
生:蒼勁、有力的老藤。
師:試一試,用毛筆蘸墨,你能否只用一兩筆畫出這根老藤?
(二)畫老藤的美
學生試畫(時間一分鐘),點評重點:線條的變化及構圖。
教師示范,提醒:注意看老師的筆在紙面上的變化。
師:你看到老師的筆是怎樣在紙上行走的?站著(中鋒)、躺著(拖鋒)、斜著(側鋒)、翻滾、快慢。
學生再畫(時間一分鐘),前后作品對比,點評重點:線條的變化。
教學中,教師選取山中老藤的形象為原型,利用老藤簡潔、蒼老、遒勁的特點,引導學生欣賞感悟自然形象的線條韻律,用筆墨嘗試畫一畫。這時,學生的作品大都缺乏變化,他們還不知道怎樣充分利用毛筆的特性,自由、奔放地用筆。教師通過示范繪畫,以筆在紙上“行走”來引導學生的目光,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感受線條的變化來學習用筆、用墨的方法。首先,教師要講透用水、調墨的基本方法;其次,要讓學生認真觀察其行筆時的快慢、節奏,筆與紙的角度、力度等,充分體會筆在紙上運行的豐富變化,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比較教師畫的老藤與自己畫的有什么不同之處。學生自然會發現兩幅畫在“濃、淡、干、濕、焦”五色上呈現的不同的筆墨韻味,從而初步明白中國水墨畫用筆的變化規律。這時,教師再讓學生畫一次,比較自己前后作品的不同,將使其體會更深入。
(三)讀大師的畫
師:在中國書畫藝術中,線條具有非凡的表現能力。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元代大書畫家趙孟頫的《秀石疏林圖》。你能從中找出線條的哪些變化?
生1:深淺、粗細。
生2:濃淡。
生3:線條多和少。
師:畫家將書法筆法融入繪畫中,畫面線條有枯潤、濃淡、粗細、虛實等的對比,展現了中國畫非凡的表現力和迷人的魅力。
欣賞《秀石疏林圖》時,結合對書法用筆的理解和對中國水墨畫豐富的用筆體驗,原本蘊藏在畫中的書法線條會浮現在學生眼前,原本難以理解的“書畫同源”概念也變得不再抽象。學生讀到的是畫家將書法筆法融入繪畫中,畫面線條有枯潤、濃淡、粗細、虛實等的對比,展現了中國水墨畫非凡的表現力和迷人的魅力。
中國書法以形態、氣韻之美取勝,而中國繪畫則是建立在書法藝術基礎上的意象之美。書法的用筆是中國畫造型的語言基礎,而國畫的線條、墨塊等,處處透露著書法用筆的抽象之美,有著獨立的審美價值。
課堂上,學生邊讀、邊寫、邊畫。平直的線與書法的線進行對比、學生前后寫生的對比、線條在書法與繪畫之間游戲、書與畫在不經意間慢慢地融合等,使學生體驗更加深刻。將書畫藝術中抽象的線條之美具象化,更加適合學生去體悟中國傳統書畫中線條語言的美感,進一步感受線條的豐富變化,從而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