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超
(柳州鐵一中學,廣西 柳州 545007)
高中地理實踐力,即將高中地理知識通過考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方式在具體情境中培養其應用能力,其操作上應當包括理論知識構建、情境創設和知識遷移三個步驟。根據課標的要求,高中地理課堂在重視學生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認知的同時,可以借助課堂及跨學科的課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達到知識廣度和深度的共同鋪設。本文側重于“三新”(新教材、新高考、新課程)時期高中地理實踐力的理論方面的探究梳理,結合具體案例,提出提升高中地理實踐力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挑戰,并且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案和解決辦法。
高中地理實踐教學的三個步驟中,理論知識構建大多在高中教學課堂上完成。情境創設是實踐的場景,如實地考察的地點(工廠、常見地貌、海洋等),而知識遷移則是如何將地理知識在各個場景中進行應用和遷移,其本身應當包含化抽象為具體和化具體為抽象兩個層次,但實際思維過程中更為經常應用到的是前者。
根據地理課程標準(2017)的解讀,對地理實踐力的內容上進行具體的歸納和分析,可以分為以下五個具體類型(張楠楠,2019)。
本文將從各項實踐活動的操作成本、資源需求、操作難度、涉及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以及推廣可能性進行考量,分析其實踐內容的優缺點。
第一類,實物模型的制作及應用演示。比如三圈環流模型、等高線模型等。此類實踐活動內容通常針對課本中的抽象表述,讓其得以實體化和具象化,便于學生通過形成畫面感來加深理解,從而深化對課本知識的認知。通常通過教師演示來實現。這類實踐活動模型制作材料多樣,學校制作效果不佳。目前模型多采用購買形式。其優點在于實物模型可重復利用,有效降低成本。
第二類,課堂模擬實驗。比如鋒面形成模擬實驗、熱力環流模擬實驗等。而基于模擬實驗的難度和器材限制,實際上大多數情況下教師是通過播放視頻等方式進行演示的。這類實踐活動看似最困難,實際上可操作性最高,通過視頻和幻燈片就能很好地達到目的,是一個較為容易得到教師廣泛采用的方式。但是一方面因為視頻獲得渠道或內容與課堂契合度等原因,可能得不到教師和學生的重視,另一方面,實際上擁有覆蓋各班的投影儀和電腦等器材對于一些地方的學校來說,也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第三類,戶外觀測與測量。比如正午太陽高度角測量、太陽黑子及月相測量等。這類實踐活動大多數涉及的是天文地理的內容,而天文地理雖然概念詮釋上較為深奧和復雜,但具有實操意義上的廣泛性,因而在時間和空間的需求上就會小得多。比如教師只需要在天氣晴朗的時候帶領學生到操場上豎一根棍子就能完成太陽高度角日變化的測量實驗。
由于其消耗時間短、操作簡單、實驗門檻低、物質需求低、結果呈現直觀清晰,相對而言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地理教學實踐。
第四類,參觀考察,即體驗式教學。這類實踐在體驗上與上一類非常相似。這一項活動也與學生日常生活最為貼近,因而“實地考察”一項在某種程度上完全可以通過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與體驗進行完成。當然,這類活動的實施和效果仍然受制于師生自身的閱歷和體驗、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當地本身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狀況。對于知識面的廣度上的覆蓋是很有限的。
第五類,社會實踐與實地調研。這是所有實踐活動項目中深度最深的一個,但同時也是廣度最淺的一個。卓有成效的實踐調研需要花費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必須要教師進行足夠的全程監督、引導和評價,否則很容易造成敷衍了事,收效甚微。同時,實地調研的流程通常會包括方案設計、資源調配、實地走訪、跟蹤調查、報告形成等多個步驟,其難度較高,也非常考驗學校、教師甚至學生自身的社會活動能力以及社會資源。而這類活動往往深度與廣度不可兼得,對于現有的以高考為導向的教育環境而言,在所有的地理實踐活動中屬于性價比最低的一項,在進行推廣的過程中需要更深的考量。
根據肖文菁(2015)的問卷調查數據顯示,有89%的老師從未組織學生進行任何形式的地理教學實踐活動,而實驗教學則在問卷發放地區完全處于一種空白狀態。而在剩下的11%中,僅有5.5%的教師表示經常組織活動。
而張楠楠(2015)的問卷調查數據同樣顯示了學生在實踐中應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和素養有所欠缺。調查顯示,在涉及日常生活的地理知識,如在調查是否知道農村白天溫度一般低于城市時,回答“是,并清楚原因”的學生占比高達77.47%,但是在問“是否知道喜馬拉雅山的褶皺山的成因”時,了解的學生僅僅占據了28.68%。這說明了地理知識在結合實踐的時候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和理解,證明了其重要性,但同時數據偏低也說明了學生總體的地理知識素養應用力較為低下。
另一方面,在關于地理實踐能力方面,更加直觀的調查顯示,能夠獨立完成一些模型制作實驗(如等高線模型、正午太陽高度角測量等)的學生均不超過20%,而能通過河流流向判斷泥沙堆積岸的則達到67.8%,這實際上說明了學生并非缺乏對于具體現象的分析能力,而是更多的缺乏實踐能力、遷移運用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而后者才正是地理實踐力的最重要的方面。
對于造成地理實踐力偏低的原因分析,我們可分為以下三點:
第一,根本原因,以高考為導向的教育大環境。由于當前高中地理教育依然主要針對高考,且高考本身也競爭日益激烈,分數是無論對學生還是教師都至關重要的評價指標,復習課時的緊張也就很難要求教學工作的各個參與人員將有限的時間精力投入到地理課堂的教學實踐中去。實踐教學的成果難以量化,師生內生動力不足。當然,我們不能過度苛責教師和學生的功利化,對于大部分人而言,教育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工具。要從根本上改變地理課堂實踐力低下的現狀,必須要從制度上出發,從而改變主觀能動性,才可以真正解決問題。
第二,主要原因,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地理教學實踐力不僅僅需要教師本人的重視,更依賴于整個學校的組織和安排能力,而資源的匱乏和物質條件的惡劣是大多數學校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在部分發達地區學生已經可以到處進行走訪,到科技館親自進行大規模的模型制作和展示的時候,更多的偏遠落后地區小學校上課的時候播放演示視頻所需的投影儀都沒有,更不需要去談論什么課堂模擬實驗和實地調研了。他們能接觸的世界非常有限,這樣在教師進行結合實際舉例的時候,都甚至無法讓學生理解。
第三,主觀原因,內部激勵和外部激勵的博弈與矛盾。排除沒有能力進行實踐教學這件事本身,教師和學生也并不認為地理實踐是一件重要且有意義的事情。這是多方面原因產生的,但最重要的就是激勵制度的缺陷。高中地理實踐根本不可能通過像高考那樣的統一外部評估方式來進行激勵。因而只能通過學校內部設立激勵機制來實現,但這種激勵機制本身與整個高中教育的外部激勵機制是并不兼容的,二者并不一定指向同一目的,因而最終的結局是二者在博弈之后,較為無力的內部激勵方式必然起不到作用。而這種矛盾的對立之下,背后正是我們提到的前兩個原因。如何將二者進行統一,將是我們需要討論的最主要問題
第一、加深學生對抽象化的地理知識的理解和認知。這是高中地理實踐力的最重要的內涵之一。地理學科是以應用為主的學科而不是理論化的學科,但是這一學科的知識展現模式卻是非常抽象化的。比如等高線、鋒面、洋流、地球運動等大多采用模型的方式呈現,這對于認知世界的方式較為具象的大多數高中學生而言是非常艱深的。同時自然地理涉及大量的二維和三維的圖像轉化,各類示意圖在人文地理中也并不算罕見。地理學科的學習能力本身并不應當被人忽略。
作為教師,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構建和學生理解認知的引導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而實踐活動則是以最直觀的方式讓學生對課本知識進行直接理解的重要手段。而在對于知識表層上的理解,才能夠促進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認知。
第二、提升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在討論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忽略的是學生的情感體驗。但實際上這一點深刻影響到了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大多數學生都是有畏難情緒、有對枯燥知識的本能抵觸情緒和遭受打擊后的習得性無助等問題的。而地理教學實踐將抽象的問題具象化,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學生在遭遇學習障礙的時候產生的心理問題。
同時,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同樣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僅僅只是課堂授課使得學生得到的心理刺激非常單調,而多層次的教學手段則能夠得到學生更多的反饋。
總的來說,對知識的認同是對知識的理解的第一步。從這個角度上,提升高中地理實踐力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第三、提升學生的社會認知水平和社會責任感。地理實踐教學不應該停留在地理學科本身,或者甚至高中地理教育都并不應該只是學科的教育。從學生自己的角度而言,他們應當能夠獲得從地理學科的視角看待世界運行規律的能力。舉個例子,通過學習氣候知識和農業知識,便能知曉這世界上的天災人禍的來源,對于自然界的動蕩、饑荒、貧困、戰爭等等都能有所理解。
但如果僅僅停留在冷鋒如何形成,西南季風如何導致干旱,這樣簡單的答題模板和紙面知識,中學生們可能很難去將這一切與他們所處的社會、時代和世界相聯系。地理實踐力正是一種通過教師的引導將知識進行延伸的方式,這應當也本應當是教育最根本的目的。
案例一:新高考層面推動,新學考效仿,校本試題引導師生關注。
例1.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質石灰巖。主要分布在熱帶淺水海域,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內海域,下圖示意珊瑚礁發育的一種模式的不同階段。據此完成第10題。

10.圖中所示④階段珊瑚礁的形成過程中,海平面可能
A.先升后降 B.先降后升 C.持續上升 D.持續下降
【答案為A】
例1題中給出“石灰巖”“距海面25米以內”等文字信息,要通過對④圖細微的觀察,發現珊瑚礁露出一點海面,可以推導出海面一定有下降的過程,這個推理階段,需要學生要擁有較強的觀察及綜合思維推導能力,在AD兩選項抉擇時,還要設計出好的解題方案:用鉛筆在示意圖中模擬“先升后降”“持續下降”兩種情況珊瑚沉積分布的特點,繪出不同的示意簡圖,才能充分解題。這個從設計到模擬實施的過程,需要平時教學中意識的培養和足夠的訓練作保障。
該案例表明,選拔性考試已經推動落實地理實踐力的考核。它對于教學的導向作用已經越來越明顯。當然,普通學校在平時的階段性考試中,要進行這類考核難度很大,學校自主命制很多仿效的題目,并不需要學生設計解題方案,甚至一不小心就變成陳述性知識的考核。地理實踐力考核命題需要出題老師有非常高的設計能力。建議老師們可以直接選用一些新高考已經開始的省市高考題和全國卷的高考題,或者改編一些地理奧賽的題目,進行訓練。
案例二,融入校園文化,打造“一校一案”,增加師生成就感。
例2“我的族譜(口述家族史)~我的家族遷移地圖”比賽活動教學設計。
【設計摘要】在“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史”活動中,我校確定了“說黨史、說家史、說家鄉建設成就”的主題活動。其中地理組與歷史組合作,將其開展將近十年的家族史校本課程增加一個專項:“我的族譜(口述家族史)~我的家族遷移地圖”比賽。活動設計的主要環節如下:
(1)動員學習階段:專家講座、開設家史選修課、上屆作品展覽、從前比賽介紹。
(2)收集階段:族譜研讀、口述家族史確立、走訪及資料收集。
(3)整理階段:案例撰寫、PPT制作、地圖制作。
(4)比賽階段:分小組合作比賽和個人比賽,通過班級初選、最后到學校決賽。舉辦優秀作品展示等活動。
(5)總結。
該案例創造性的將校園傳統活動與時代要求結合,立意高遠,綜合性強,需要老師不僅有過硬的專業知識,還要有一定的思想境界。實踐活動不僅僅是把學生的家族史融入地圖,延伸引導到我們的中華民族史,可以設計成地理、文學、政治、歷史、科學的高度融合的實踐活動。方案設計的難點有三個方面,一是抓契合點,校園文化加入地理元素本身就不容易,能緊扣時代要求就更為困難。二是合作要求高,活動的開展不只是與歷史老師合作,還要調動學生德育工作部門,甚至社會力量參與等。三是屬于課外實踐活動,既要有專業性指導,管理的要求也高。
綜上所述,地理實踐力素養形成的關鍵一是需要教師們有足夠的重視,把它和學生的成長和國家的未來聯系起來。二是要各級部門引導和支持。三是地理老師要與時俱進,努力專研,尋求突破。高中生地理實踐力素養的形成,從教育現狀來看雖然不夠完滿,但隨著普通高中“三新”綜合改革頂層設計的推動,國家經濟發展后資金和人才的保障,教師不斷鉆研,各種問題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