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近日表決通過修訂后的《海南省法律援助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于7月1日起施行。
據介紹,這是2009年1月1日起《海南省法律援助規定》施行后的第二次全面修訂,海南也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法》2022年1月1日起施行以來,在全國率先修訂法律援助地方性法規的省份。
廣泛征求意見建議
自2009年《海南省法律援助規定》施行以來,海南省共為106萬人次提供免費法律咨詢,辦理法律援助案件22.27萬件,為23.75萬人次提供法律服務,累計幫助受援人挽回經濟損失24.51億元。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擴大法律援助事項范圍,為讓更多困難群眾打得起官司作出具體部署,強調要加大對困難群眾維護合法權益的法律援助。2021年8月2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法》。
法律援助是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基礎性、保障性工作,對服務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要的意義。為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更好貫徹實施法律援助法,確保法律援助這一重要民生工程在海南省有效實施,2021年9月,海南省司法廳啟動《規定》修訂工作,成立調研起草小組,認真研究梳理修訂的重點難點堵點問題,先后到9個市縣開展調研,廣泛聽取相關單位以及群眾代表意見建議,詳細了解法律援助需求情況,認真總結工作實踐經驗。同時,參考借鑒了其他省(區、市)的成功經驗。
2021年12月以來,海南省司法廳先后三輪書面征求相關單位和各市縣政府意見,并通過海南司法行政網、海南法律服務網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結合相關意見,海南省司法廳反復研究修改,形成了修訂草案,并經2022年3月15日海南省人民政府第九十八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
擴大范圍降低門檻
記者梳理發現,《規定》的修訂堅持“小切口、小快靈”立法思路,根據“全省一盤棋、全島同城化”原則,發揮海南作為改革開放試驗田的獨特優勢,把近年來全省法律援助工作中成熟的做法和實踐檢驗行之有效的規定,及時上升為地方性法規,構建與自貿港建設相適應的法律援助制度體系,推動全省法律援助工作高質量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為惠及更多群眾,根據法律援助法等有關法律法規,遵循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修訂后的《規定》進一步擴大了法律援助事項范圍,擴大民事、行政法律援助事項范圍,由原規定的14項調整為16項,將主張因農作物受到損壞產生的民事權益、公民因重婚或者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受害方要求離婚、因繼承權受到侵害請求確認或者賠償等事項新增到法律援助事項范圍。
此外,在法律援助法規定的基礎上,其他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刑事案件,被告人沒有委托辯護人的,由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指派”進一步明確為“應當通知指派”,實現刑事審判階段律師辯護全覆蓋。
修訂后的《規定》新增英雄烈士近親屬為維護英雄烈士的人格權益、因見義勇為行為主張相關民事權益、再審改判無罪請求國家賠償等特定事項以及殘疾人、社會救助對象等特定群體給予不受經濟困難條件限制或者免予核查經濟困難狀況的優待,讓更多困難群眾和符合條件的其他當事人打得起官司,享受到公平正義。
修訂后的《規定》明確,將海南省法律援助經濟困難標準由“所在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150%”調整為“本省一類地區最低工資標準”,并按照“全省一盤棋、全島同城化”的原則,實行全省各市縣執行統一標準,避免因市縣之間標準差異給群眾帶來不便,覆蓋更多困難群眾。
減證便民優化服務
作為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修訂后的《規定》結合“能力提升建設年”暨深化拓展“查堵點、破難題、促發展”活動,從解決、疏通影響群眾獲得法律援助的“難點”“堵點”入手,進一步簡化法律援助申請手續,壓縮審批時限,提高法律援助工作效率。
同時,通過部門信息共享查詢和實時查詢代替有關證明材料,提供一次性告知、代為填寫等服務,打通法律援助服務困難群眾“最后一公里”,主動為人民群眾提供就近能辦、多點可辦、少跑快辦的法律援助服務。
按照國務院“放管服”改革要求,修訂后的《規定》進一步減證便民。其中,簡化法律援助申請程序。規定申請法律援助只需如實說明經濟狀況、進行個人誠信承諾即可,無需提交法律援助經濟困難證明材料。對不受經濟困難條件限制的申請人無需提供經濟狀況說明。
修訂后的《規定》把作出法律援助決定時間由法律援助法規定的七日縮短為五日。對不受經濟困難條件限制或者免予核查經濟困難狀況的法律援助申請決定的時限進一步縮短為二日。同時,對法律援助法規定的及時歸檔和發放案件補貼明確具體期限為三十日內,提高服務效率。
另外,明確法律援助的受理規則、重大復雜案件的辦理機構以及案件受理爭議的協調處理機制等,為申請人提供明確指引。明確有關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依法減收和免收相關費用,降低困難群眾維權成本。
修訂后的《規定》明確,省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健全法律服務資源依法跨行政區域流動機制。律師資源不能滿足法律援助工作開展需要的,市縣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可以協商調配律師跨行政區域提供法律援助或者申請省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指定律師。
記者從海南省司法廳召開《規定》政策解讀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當困難群眾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或有維權方面的需求時,可以通過以下途徑獲得法律援助:一是可以直接撥打“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二是可以到設在各市縣(區)的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尋求一對一的幫助,三是可以通過登錄海南法律服務網、12348海南法網App、海南掌上12348微信公眾號或者到自助服務終端機、互聯網無人律所等,進行申請法律援助、咨詢法律問題。此外廣大群眾可以通過“海易辦”省政務服務平臺中的“辦事”窗口享受法律援助“掌上辦”“線上辦”服務。
下一步,海南省司法廳將通過全員培訓、開展集中宣傳月活動、修改完善配套制度、成立專業化團隊、聯合省人大開展監督檢查等工作,確保規定有效施行。
來源: 法治日報 新華網海南頻道
2.74萬件!重慶市交出法律援助成績單
2004年7月22日,重慶市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重慶市法律援助條例》,2014年3月26日重慶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重慶市法律援助條例(修訂)》。
依法依規擴大援助范圍、實行告知承諾制讓群眾少跑腿、開通農民工欠薪求助“綠色通道”……近年來,重慶市各級法律援助中心以“惠民生·辦實事”為主題,推行一系列便民利民新舉措,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2018年至2021年11月25日,全市辦理法律援助案件2.74萬件,為受援人挽回損失或者取得利益3.04億元。
積極擴大民事法律援助范圍,2014年修訂了《重慶市法律援助條例》,印發《關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實施意見》,在原《條例》基礎上先后增加了10項民事行政法律援助事項,每年增加“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及流轉、假冒偽劣農資損害、交通事故醫療事故人身損害、勞動權益”等法律援助案件3000件以上。
為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反映的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等問題,重慶市各法律援助機構積極推廣告知承諾制。2021年3月起,璧山區司法局開始試行申請法律援助所需證明材料告知承諾制,將原應由申請人提供的屬特定事項、特定人員、經濟困難狀況等3大類型14種情形的證明材料,實行了告知承諾制,申請人只需簽署承諾書,并如實填寫相關情況即可,不必再提交證明材料,讓群眾少跑路、辦事快、辦事容易,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據重慶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告知承諾制推廣實施以來,審查、指派時限從法定的7個工作日縮短到3個工作日,60%以上的申請當日審批、當日指派。
除推廣告知承諾制外,全市各級法律援助中心積極搭建便民服務平臺,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三級實體平臺,并在公檢法機關、勞動仲裁院、群團組織、武裝部等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400余個,構建“半小時”服務圈。
同時,積極推進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與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整合運行、雙號并行,法律咨詢“一線直達”,建成重慶法律服務網,與“渝快辦”政務平臺聯網互通,申請法律援助“全市通辦”,并提供實時法律咨詢服務,線上申請法律援助,采取安排人員值守接待、上門服務、預約服務、錯時服務等方式,便利群眾咨詢、申請法律援助。
此外,全市各級法律援助中心將農民工納入法律援助重點服務范圍,依法依規降低援助門檻,設立農民工欠薪維權服務臺,開通農民工欠薪求助“綠色通道”,推出疑難案件“容缺受理”機制,切實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截至目前,全市各級法律援助中心辦理農民工案件8711件,幫助追討欠薪5403.7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