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進軍
創新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代表了我國發展的方向和要求以及世界的發展潮流。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經歷了初期的計劃經濟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如今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站在新起點上,中關村作為改革創新的先鋒,應當如何把握時代脈搏,繼續引領全國乃至世界的科技和產業變革是當前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征,產業創新也隨著時代呈現出不同的趨勢和特點,當前中關村的創新發展正面臨著以下三個新的時代背景:
背景一是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步入新紀元。在政治上,美國企圖以“新冷戰”思維重新構建新的世界秩序和全球格局。北約東擴引發的俄烏沖突,人為地加劇了世界的動蕩。在經濟上,逆全球化浪潮風起云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盛行,反市場主義抬頭。20世紀90年代,美蘇冷戰結束后,兩大陣營對立的局面不復存在,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更是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然而今天,英國脫歐以及2016年以來美國邊境移民、控制移民等事件無不涌動著逆全球化的思潮。這預示著全球各國之間的產業合作將更多從共贏轉變為零和博弈。與此同時,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圍內蔓延,疫情暴發期間造成了大量跨國公司供應鏈斷裂的情況。在后疫情時代,各個國家、企業將加速向區域性供應鏈布局,在客觀上加大了世界經濟的分裂和阻隔。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的產業創新將更加突出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同時需著重培育產業生態的全面性,建立閉環產業生態,抵御全球環境的不確定性。
背景二是國內經濟發展進入“雙循環”時代。在國際政治格局的影響下,我國經濟發展的基調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產業發展主要依靠引進蘇聯的先進技術,蘇聯撤出援助后,我國自力更生發展了科技和產業。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之后,我國經濟發展迅速邁向外向型經濟階段,通過承接先進國家的制造業產業轉移,我國經濟實現了高速發展,并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與此同時,城鎮化發展進一步加劇了高速增長的進程,大規模人口涌入城市,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建設成為了產業創新的主戰場。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城鎮化進程有所放緩,新型城鎮化更加重視發展質量。在新時代,我國創新發展需著重以國內市場的創新升級作為主戰場,中關村創新應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等領域發揮應有作用。這其中,新能源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支柱型產業,在雙碳目標的驅動下將會迎來較大的發展空間,中關村在今后時期需給予重點關注。
背景三是市場發展動力從“短缺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改革開放初期,長期處于物質短缺狀態,家電、汽車等領域都是一片空白,這些技術和產業引入之后,被市場廣泛接受,迅速成長成千億級規模的產業。在“先富帶動后富”的引導下,包產到戶、發展民營經濟、鄉鎮企業等措施極大的激發了人們的致富熱情,市場經濟發展更是加速了一系列優秀創新企業家的出現。這一時期的市場需求主要是人們的物質追求,核心驅動因素主要是經濟利益。而今,人們的物質需求不斷滿足,我國的產業門類已逐步齊全,很難再次出現大的產業空白。此外,脫貧攻堅戰勝利之后,共同富裕擺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在這樣的背景下,創新亦需要提檔升級,中關村需通過機制創新和制度設計,通過提升創新主體在精神層面的獲得感來提升創新活力,同時也應重點關注人文、生態、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創新需求。
創新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代表了我國發展的方向和要求以及世界的發展潮流。中關村作為全國首個國家級自主創新示范區,歷經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的實踐與探索,在科技、產業創新方面成就斐然,站在歷史的轉折點上,中關村要把握創新發展的時代特征,把國內市場升級作為創新的主戰場,瞄準產業提質增效、自主創新、可持續發展等核心關鍵,抓住新一輪發展機遇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策源地,繼續屹立創新發展潮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