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梅

“我們都是神槍手……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是賀綠汀創作的《游擊隊歌》中的歌詞,我們都耳熟能詳。當我們說到槍支和大炮時,往往是以“槍炮”并稱。筆者在大學當輔導員時,曾經參與組織大學新生軍訓,有一些機會近距離觸摸到槍炮。最近,筆者又拜讀了茅昱先生在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槍炮技術的發展與戰例》一書,簡單談談閱讀此書的感悟和對武器在戰爭中發揮作用的感悟。
《槍炮技術的發展與戰例》一書的特色之一是作者善于還原到歷史的場景中去解讀兵器是如何在作戰時發揮作用的。作者先介紹槍炮的性能,再結合戰例用通俗的文字講故事,把槍炮技術的發展和戰爭形態的演化有機結合在了一起。該書前6部分一共介紹了10個戰例,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戰例。
比如,“一、前膛炮”部分中的戰例1是發生于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攻城戰”。現在這個城市的名字是伊斯坦布爾,仍然是個大都市。當時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帝國的統治中心,建有“全世界最堅固的城墻”。縱然擁有如此堅固的城墻,在遭到重型大炮的不斷轟擊后,君士坦丁堡還是被攻破了。這使土耳其人的大炮也出了大名。這些大炮是匈牙利的著名工匠烏爾班主持鑄造的,又由于組織和領導攻城的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所以大炮也被稱為“穆罕默德大炮”或“烏爾班大炮”。這種大炮全長29英尺(8.8米),每次射出的石制炮彈重約半噸,射程達1英里(1.6千米),裝填一次炮彈就要兩個小時。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這也算是“超級大炮”了。攻陷君士坦丁堡這一事件非常有名,中學歷史課本都提到了這次攻城戰。作為一個象征,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標志著中世紀的終結。通過這個戰例,人們對于武器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會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對這些大炮也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如,第一部分中的戰例2記錄的是1571年發生在地中海的一場大海戰——勒班陀海戰。在此戰中,“神圣同盟”一方的勝利有賴于巨型戰艦。限于篇幅,在此就不列舉其有關的具體性能數據了。因為在這場海戰中巨型戰艦發揮了重要作用,所以此后各國海軍都格外重視巨型戰艦。這樣的巨型戰艦通常配備50門大炮,甚至分上下幾層配備上百門大炮。世界外交活動中出現的“炮艦政策”,就和堅船利炮的戰斗力有直接關系。行文至此,筆者想到彭德懷元帥在《關于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工作報告》中說的一句話:“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也打破了西方列強的“炮艦政策”。
《槍炮技術的發展與戰例》一書的特色之二是作者善于在書中插入很多“冷知識”,并結合插圖講述槍炮中蘊含的科學知識。比如,書中的“八、閑話引信”部分。其實,要講清楚引信的話題并不容易,時間引信、觸發引信、近炸引信的科技含量都很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帶有近炸引信的炮彈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新式引信使德軍損失慘重。因此,無線電近炸引信被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重要的四項武器發明之一。無線電近炸引信在控制引爆時機時竟然用到了物理學上的多普勒效應,可見其科技含量之高。
再如,“十、彈道學和精確射擊”部分。這部分從題目上看,就知道包含一些力學和控制技術的知識。意大利數學家塔塔里亞以善于解方程名留青史,他也是研究彈道學的先驅。塔塔里亞認識到理想的彈道是一條拋物線,而射角為45度角時射程最大。瑞士數學家歐拉對彈道學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貢獻。由于彈道計算太復雜,美國為此專門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以精確計算彈道。
《槍炮技術的發展與戰例》一書的特色之三是作者善于抓取讀者的興趣點。比如,槍械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是它的自動程度,為此作者在“五、自動武器”部分進行了專門介紹。所謂“自動”是指,當把彈匣、彈盒等供彈具裝到槍上后,只需拉動一次槍栓,頂上第一顆子彈,然后扣住扳機不放,就能自動地發射子彈,直到彈匣內的子彈打光。為了讓讀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作者還介紹了“自動”的3種原理,其中一種是“導氣式”自動原理。著名的“五六式”沖鋒槍采用的就是“導氣式”。這一部分的戰例是著名的上甘嶺戰役。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英雄壯舉,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戰斗英雄黃繼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戰斗中,志愿軍戰士使用最多的是手榴彈和沖鋒槍,沖鋒槍就是著名的“波波莎”沖鋒槍,這種沖鋒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大量裝備蘇聯紅軍,在志愿軍中也大量裝備。另外,我們經常看到的雷鋒的照片中,他手持的沖鋒槍也是“波波莎”。

《槍炮技術的發展與戰例》的特色之四是作者并不回避槍炮技術在發展過程中曾有過的缺點。比如,雖然在火繩槍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燧發槍在射速、射程和精度上就有了提升,但在橫列步兵“排隊槍斃”標準戰術成熟前,仍不足以使步兵在面對騎兵時處于優勢地位。因此,在“二、滑膛槍”部分看到索莫謝拉戰役中那些飛奔而來的騎兵砍殺手持燧發槍的步兵的場面時,就不會感到奇怪了。在介紹線膛槍和線膛炮的“四、線膛革命”部分,作者還介紹了美國南北戰爭時期著名的葛底斯堡戰役,讀者讀到此處,也許會想起英語課本上林肯總統那段簡短的著名演講。
“國雖大,好戰必亡”體現了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傳統美德,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外演講中多次論及這一富有東方智慧的觀點。筆者閱讀《槍炮技術的發展與戰例》后,不僅對戰爭與兵器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對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論述的“戰爭與和平的辯證法”領會也更加深刻。《孫子兵法》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中國的古代先哲對戰爭的論述已經非常深刻。自古以來,戰爭就是人類歷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兵器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符號。人們憑借與生俱來的生存本能,很早就意識到擁有兵器有助于戰勝赤手空拳的對手。兵器分為冷兵器與熱兵器。冷兵器時代,兵器還不是取勝的決定性因素。槍炮等熱兵器從誕生到現在已經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槍炮技術在戰爭需求的推動下不斷發展,可以說槍炮技術是人類智慧的典型代表之一。毋庸諱言,戰爭是綜合力量的競賽,戰爭的勝負主要取決于作戰雙方綜合力量的對比。但是,在具備一定物質力量的條件下,積極的戰爭態度和主動的戰斗精神,是奪取戰爭勝利的重要保證。歸根結底,戰爭勝利離不開人的主觀能動性。這也是毛澤東同志關于人與戰爭勝負關系思想的精華。毛澤東同志認為,戰爭是力量的較量,但敵我雙方力量的強弱對比,往往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是可以通過正確的主觀指導而加以轉化的。通過閱讀《槍炮技術的發展與戰例》一書,我對上述思想理解得更加全面。
一言以蔽之,《槍炮技術的發展與戰例》一書通俗易懂,可以為兵器愛好者提供一些槍炮的基本知識,為以后進一步學習更加專業的武器知識打下基礎。這本科普圖書結合經典戰例講述兵器的故事和兵器中蘊含的科學知識,使讀者能還原到當時的歷史場景中去回味體會,文化的味道自然要濃一些,科學與文化的結合也更自然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