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惑之

“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這三種東西改變了整個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狀態……這種變化是這樣之大,以致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教派,沒有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這三種發明在人類的事業中產生更大的力量和影響。”倘若作這評語的是國人學者專家,容易引起自詡之嫌,然而這卻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哲學家、“實驗科學的創始人”弗朗西斯·培根先生在《新工具》中的感悟。當然我們也不會忽視造紙術的發明。后來又有一位洋人學者感言道,“印刷廠是使思想和知識大眾化的強有力工具”。我們這一代人,年輕時都喜歡把這段話和“知識就是力量”的金句并列起來,作為座右銘,至今讀來依然熱血沸騰。其實,英國學者羅伯特·坦普爾在他的《中國——發現和發明的國度》一書中就明確指出,“世界基本發明創造半數以上源于中國”。眾所周知,神州的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祖師爺。諸如木匠大師魯班、紡織達人黃道婆、行醫華佗、茶行陸羽……都是偉大的發明家,術業專攻,“一招鮮,吃遍天”,造福人類,傳承至今,技術升華,開創一片新天地。匠心獨運,留下傳世的風采。
近日來,利用新冠疫情“動態清零”足不出戶的“天時、地利”條件,約束自己,閉門讀書,伏案碼字,悉心“悅讀”了《發明:詹姆斯·戴森創造之旅》這部厚重有思想的著作,頗受教益,收獲滿滿,腦洞大開,啟迪心靈。正如《北京晚報》一篇沒署名姑且稱之為“無名氏”先生的文章介紹的那樣——詹姆斯·戴森呼吁:科技和創新是人類的當務之急。“以發明家的精神啟迪下一代年輕人”。書評家給出三個“論題”:一是“以失敗為師,汲取經驗為成功蓄能”;二是“以科技為核心,解決問題創造美好未來”;三是“以教育為基石,薪火相傳啟迪發明家精神”。
詹姆斯·戴森被譽為“英國設計之王”。冠有工業設計師、發明家、戴森公司創始人等諸多頭銜,不可動搖的“基因突變”抑或“基石”卻是享譽世界之品牌“真空吸塵器”的發明者、制造者。戴森是最受英國乃至世界敬重的、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之一。《福布斯》“2017年全球變革者榜”有名;《2022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以92億美元財富位列第221位。這位“科技報國,實業興邦”的當世傳奇人物,定然有動人的傳奇故事,家國情懷,盡在其中;細細品味,“梅花香自苦寒來”,“新發明時感到的快樂,肯定是人類心靈所能感受的最鮮明而真實的感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戴森的發明之旅,始于“球輪手推車”,享譽在“氣旋式吸塵器”。給人們提供的精神財富,卻是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和永不停歇精益求精的完美主義。1974年,戴森自行設計球輪手推車,并獲得了1977年的建筑創新獎。“球輪手推車是一種二次創新發明,雖然看起來不扎眼,但有趣的是,這項特別的發明在多年后重新發揮作用。”戴森如是說,“這就是我創業的起步階段!”這一發明,只能說是小試鋒芒,不但沒能帶來經濟上的收獲,即“沒有從中賺到英鎊”,反而因專利問題耗盡心血卻以“失敗”而告終。戴森回憶說,“我們借款20萬英鎊,利率是24%”。現在看來,那時的英國發明創業環境,“資本是何其貪婪”,創業者又是何等的步履維艱。戴森“球輪手推車”的發明軌跡,給后人留下啟迪——企業家不是盜竊者。他們可以成為更好產品的創作者和制造者,不管這些產品多么古怪或離奇。此時的戴森一家,“身無分文,有3個可愛的孩子需要撫養,還要還房貸……信心受到很大的打擊”。然而“球輪手推車的陰影中藏著一線希望”,發明家的思維方法往往觸類旁通,那就是“一個革命性的吸塵器的構思已經由朦朧漸趨成熟”,“柳暗花明又一村”。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我們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我們永遠不會讓自己停留在榮譽上。”這是戴森在“氣旋式吸塵器”開發成功并形成“DC”系列摘取世界品牌之冠后的感言。當時的廣告語是——“戴森吸塵器,無塵袋,吸力無損耗”,有趣的是這個“無袋”一詞,竟然是競爭對手“創造”賜予的,姑妄聽之笑納罷。值得關注的是,從1992年“DC01”問世,到如今已經根據市場需求精心改進到新一代的“DC36”產品,一步一個腳印,一代更比一代博得客戶的青睞,已然問鼎穩世界吸塵器市場,成為高端產品中的佼佼者。個中甘苦,如魚飲水,冷暖自知,改進升級產品的成功快慰,只有踐行者獨享其樂。我們讀這部帶有自傳性的《發明》感慨萬端,“DC01”吸塵器問世之前在襁褓中已經經過5126次的打磨洗禮,“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在發明的同時就達到完善的程度”,這是發明規律,可以作為勵志教科書“失敗是成功之母”的典型案例。我們還知道,戴森創業時的“馬庫”就是類似現如今頗受贊譽的“車庫”作坊,一個“養馬”一個“停車”而已。戴森發明的“雙氣旋系統”,被看作是自1908年第一臺真空吸塵器發明以來的首次重大科技突破,解決了舊式真空吸塵器氣孔容易堵塞的問題。長期以來,戴森吸塵器芝麻開花節節高,穩坐英美日澳等國吸塵器市場的頭把交椅。
“核心技術,觸類旁通”。“不斷改進,永遠不要因為一款產品質量很好而滿足,這是至關重要的。”戴森在開發吸塵器產品取得成功后,書中記錄了他的一段內心獨白——我從來沒打算讓戴森成為一家吸塵器公司。氣旋分離器只是我們應用于產品的第一項核心技術,而這項產品恰好是一臺吸塵器,我一直把這個發明當作我們創新邁出的第一步。從那時起,我們一直專注于開拓核心技術,并靠著這些技術在越來越多的領域設計出更好的產品,一路攻城略地。“一項發明創造會帶來更多的發明創造”。基于此,戴森公司視野更加開闊,目標更加明確,走向世界自然是題中之義。“我知道,如果要戴森成為一家成功的科技公司,而不僅僅是一家英國吸塵器制造商,我們就不能做英格蘭本土主義者。我們需要迅速全球化。……隨便一家中等規模的美國公司都比英國同類的大型公司大數倍,他們當然可以大膽投資。我早就知道,這就是我們要面對的現實。”
“造夢工場,團隊力量”。戴森公司就是大不列顛年輕人的“造夢工場”。戴森在逐步實現發明創造的夢想中,已然悟出發明創造迫切需要“團隊精神”的真諦。“我經常說‘我們’而不是‘我’,因為我們很快就成了一個團隊。”戴森如是說,更是放開做。“開始把公司視作一個由才華橫溢的年輕工程師組成的大學校園,他們明白自己的工作就是自由思考,提出問題,挑戰我們所作的一切,以開發更好的設計、技術產品。”發明無國界,市場經濟的大潮使之造福人類。據悉,截至2020年,戴森公司已經在世界27個國家或地區舉辦發明獎評選活動,資助了200多項發明,每個國家授予一名冠軍和兩名亞軍并給予獎金。“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約60%的獲獎者發明成果成功地實現商業化了”。“詹姆斯·戴森基金會每年為20多萬名學生提供服務,為慈善事業捐贈了1億英鎊”,“全世界對工科學生鼓勵最大的方式之一就是‘戴森設計大獎’”。旨在鼓勵大學生敢于挑戰,即設計與工程技術相結合,依靠發明解決新問題,勉勵學生通過設計創新發明實現人生理想。發明創新后浪推前浪,后繼有人是關鍵,戴森境界逐浪高。

“眺望未來,歷史可鑒”。發明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創造是人類之永恒主題,更是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戴森先生坦然誠懇相告后來者,“我在‘馬庫’里制作了5127個氣旋吸塵器原型機,除了最后一個之外,其他的都失敗了。”這讓人聯想起科學家愛因斯坦一段幽默的大實話,“大家都說這個東西做不出來,因此誰也不去做它。可是偏偏有一個人不知道它是做不出來的,就一心一意地做啊做啊,終于給他做出來了,也就是說,給他發明出來了。”“作為新發明時感到的快樂,肯定是人類心靈所能感受到的最鮮明而真實的感情”。戴森感同身受地說,“在努力解決問題的同時,我也經歷了一個個自我教育和學習的過程。每一次失敗都教會我一些新東西,促進我向可行的原型機一步步邁進。”在實踐中學習,在失敗中學習,讓戴森的“認識論”有了質的升華,“了解這一點以后,我每天都在質疑和學習。當然,這就是工程師們所經歷的心智修煉,他們小時候通常是好奇心重的孩子,會把玩具、鐘表、收音機,甚至是運用最新技術的裝置打開琢磨,但是不一定能把它們重新組裝起來。”“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能永遠生活在搖籃里,他們不斷地爭取著生存世界和空間,起初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氣層,然后就征服整個太陽系。”火箭發明者齊奧爾科夫斯基如是說,鼓舞人們創造發明。他還有一句貼地氣的名言,“我根本未曾有過導師,因此我不是像領會和掌握知識那樣,而是要更多地進行創造發明。……創造的因素,自己發展、獨立見解的因素占據優勢。我一輩子都在學習思考,克服困難,解決各種問題。”戴森繼承了這種思維,因之他關于英國教育體制的言論,留下諸多英國官員認為“悖時”卻是醒人的中肯見解。
“家國情懷,諫言政府”。“在實踐中學習、重復學習、通過失敗學習,這都是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我們錯過了一個機會,那就是忽視那些對不接地氣的學術理念毫無興趣的年輕人。”“全球經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發展。在新技術的驅動下,經濟發展需要大量技能水平、創造力強的工程師。”這正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大勢所趨。戴森敢于諫言,“從某種意義上說,千禧年展覽會反映了英國在科學、工程和技術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遠遠達不到千禧年所需的規模。”“為了使知識經濟和互聯經濟順利運作,工程師嚴重不足的問題必須加以解決。”“近年來教育越來越關注年輕人的考試成績。這種鸚鵡學舌般的,在考試中復述書本內容,然后轉頭就忘的方式是錯誤的。”戴森尖銳地批評英國體制,“政府常常將制造業視為踢來踢去的政治皮球,而不是創造力的熔爐。”戴森解剖了一家企業的興衰,直言快語批評,“政府對工程和制造業漠不關心,絲毫不了解,他們在工廠中玩弄政治,這對商業和人與人的關系都會產生巨大危險。時至今日,很少有國會議員在工廠工作,也很少有人在工廠工作過,他們整個職業生涯都是全職政治家。”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英國政府曾對馬可尼關于無線電的研究不感興趣”。最讓人敬佩欣慰的是,2010年戴森應英國新任首相戴維·卡梅倫邀請,撰寫了《機智的英國:讓英國成為歐洲領先的高科技出口國》,探討了英國如何重新喚醒“天生的發明才華和創造力”。截至2010年,盡管英國已經培養出116名諾貝爾獎得主,然而英國的實體經濟還是帶有政治家的朦朧和短視。家國情懷,戴森的報告體現了一個實業家、發明家、工程師和學者的觀點——英國可以成為歐洲領先的新技術生產國,在工業、科學和技術領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財富。
“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動力。“停止的觀點,悲觀的論點,無所作為的觀點都是錯誤的。”一部人類的發展史證明,發明創造是實體經濟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