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希文 楊秀讓 鄧絲絲 王麗媛
文化與社區不能割裂。文化是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和時間向度上生成的,社區是文化的土壤,社區結構的形成端賴于文化的制約,文化的孕育和傳承又存在于社區的社會活動和生活工作之中。社區文化是指“特定社會區域當中人們的各方面行為所構成的文化系統,包括這一區域內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理想追求、價值觀念、道德情操、生活習俗、審美方式、娛樂時尚等”。也可以說,社區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社區成員在社區社會實踐中共同創造的具有本社區特色的精神財富及其物質形態。
中國京杭大運河于2014年申遺成功,宿遷市皂河龍王廟行宮和宿遷中運河段在同一時間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大運河宿遷段的開鑿是奠定今日京杭大運河走勢的最后一項大型工程,對清代漕運的暢通起了決定性作用,徹底改寫了大運河的歷史,使頻臨湮廢的世界第一人工河重新通航,為祖國的南北漕運事業揭開了嶄新的一頁,寫下了輝煌的歷史。大運河宿遷段是整個大運河沿線治河咽喉、漕運轉軸。運河的溝通、融合,治河的堅韌、創新,在這里形成了兼收并蓄、開放包容的宿遷運河精神和文化。千年的古運河流淌到今,留下大運河水道和水利、航運工程設施遺產、大運河生態與景觀環境遺產、大運河相關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等諸多遺產,連綴成一條熠熠生輝的文化長廊。
現階段大運河宿遷段兩岸(運河三號橋到通湖大道)有雨露社區、錦華社區、順河集社區、項里社區、城東社區、礦山社區、幸福社區和閱湖社區共8個社區,常住人口約4.8萬人,占地面積為160萬平方米,對社區文化有著大量的需求,社區文化也成為該地建設的重中之重,經過實地調查對社區居民進行問卷調研:

社區文化的主要建設者和享用者,是社區文化建設的主體對象。在對人精神物質文化的補足和填補的過程中,遵守“以人為本”的原則是社區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生活在此社區內的居民即是建設的監督者和享用人,由此,社區文化建設的各個層面都必須依靠且得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好人民群眾對此建設的作用和推進,更能使他們切身感受到其在社區文化建設中所扮演的角色。
社區文化建設政策制定者,傾聽民眾意見和決策者。政府作為各項民生事業的帶頭主體,其擔任的角色任務是不可忽視的,該主體要針對社區文化來商討和制定決策并且牽頭實施修改決策,在此過程中,政府必須發揮好社區居民的集體智慧,充分利用好民眾民聲等潛在資源,才能做好決策,促進社區文化建設進一步發展。
民眾與政府之間的橋梁,社區文化建設的促進改善者。非營利組織通常指政府部門和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之外的一切志愿團體、社會組織或民間協會,是介于政府與營利性之間的“第三部門”,在社區文化建設中,該主體既可以體恤到社區民眾的深層需求,也能很好的傳達出政府的決策方案,是民眾和政府之間的橋梁,能夠更好的協調發展社區文化建設。
市場和企業是存在于社區內的營利組織,對于該多元主體而言,其最重要的角色功能是為社區內文化建設進行投資提供實體物質方面的支持,在多元主體協同背景下,企業市場應該緊跟政府和社會組織的政策大方向,為社區文化建設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基于表1、表2為社區文化調查量表的可靠性統計,可知alpha系數(克倫巴赫系數)取值為0.94,這表明調查項目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反映出大運河宿遷段的社區居民對社區文化建設都有一致且可靠的看法,即所居住的社區存在社區文化,能感受到社區文化方面的建設。

根據表三給出報告:為估計社區文化五項量表的內在一致性,進行了相關分析。調查是alpha系數為0.94,這表明各調查項之間存在很高的一致性。各調查平均得分在3.60—4.00之間,總評分的均值為19.05,標準差為5.61。從整體上看,被調查者的回答表明他們認為自己的社區存在社區文化建設即和大運河息息相關。表2給出各社區文化調查項評分的平均值和標準差。由上可知,社區文化建設中多元主體功能發揮影響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由于城市化快速推進,城市的基層政權并沒有認識到社會劇烈變革中文化治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他們往往把經濟發展放在了第一位而忽視文化建設,缺乏民本意識和責任義務意識,對社區文化建設參與和支持不夠,造成了文化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的現象。他們也普遍認為,社區文化就是讓退休老人唱歌跳舞下棋打發時間。
這種落后的觀念,使得當前開展的社區文化活動并不能很好滿足居民的多種需求,因此很難調動社區居民的積極性,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文化建設意識相當淡薄。沒有社區居民的主動參與,社區文化建設只能是單向行為,不能有效發揮社區文化應有的社會功能。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城市用地持續緊張。在一般新建城市中,新建小區容積率都比較低,樓間距狹窄,公共活動場地狹小。筆者對宿遷市大運河岸邊的項里社區里所有小區或聯排樓棟做了調研,統計結果如表4:

從表4可以看出,該社區內所有小區都配備著宣傳牌,另外各個小區都基本配備著居民的休閑設施,但是像小廣場、廣場舞場地、這樣的大規模占地面積的文化用地,在該社區內不普及,此外,該社區內沒有配備臨時托管老幼房間的小區,由此看出,小區內公共服務活動面積占地較小,略顯不足。沒有場地,即使居民有熱情、有需求,也很難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互動的活動很少或者幾乎空白,社區居民很難彼此認識和熟悉,小區居民相見不相識的狀況在全國大多數城市非常普遍,很難形成鄰里友善互助的文化氛圍。這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對國家強大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產生了極大挑戰。
社區文化干部配備少。從表4可以看出,這個社區共10個小區或聯排樓棟,只配備一個社區文化干部,即使加上分管領導,也才兩個。少數社區有少量積極分子,但往往年齡較大;還有一些志愿者,由于缺乏有效的志愿者管理辦法,志愿者變動頻繁,很難持續開展工作。
這種情況全國各地大體相同。這樣配備的文化干部,很難想象他們能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活動。尤其在“區直管社區”模式中,社區承擔大量行政工作,有限精力和人力往往疲于應對行政任務和檢查評比,社區文化建設工作受到很大影響。
立足實際,創建具有品牌特色的社區文體活動項目及隊伍,將大運河沿線的項王故事、宿豫故城的文化由來等融入社區文化活動,更大程度上增強社區居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優化社區文化活動骨干隊伍,為社區開展各項文化活動培養有生力量。
在社區文化建設中,政府起著引領的作用,要實現文化資源共享,必須建立完善的機制。一是建立組織機制,為社區文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組織和物質保障;二是完善運行機制,引導居民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三是建立資源共享機制,讓便利的資源對居民開放,讓群眾享受更多的活動場所。
一要充分發揮老年群體的作用。退休干部人群中有不少老年人擅長詩詞、書畫、歌曲,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激發他們新的活力。二要積極加強文藝愛好者的培訓,經常性的開展培訓活動,切實提高文藝愛好者的業務水平和能力。三要積極做好激勵保障措施,對獲獎個人和團隊提供物質和經濟上的獎勵,激勵更多社區群眾加入到文化工作中。
隨著新媒體時代到來,人們可以接觸到的文化形式多樣,因此,社區文化應創新活動形式,順應時代的發展,吸引更多的社區居民參與文化建設,激發社區文化活力。
社區是當代社會的根,只有根基強健,社會才能繁榮富強。通過周邊的大環境對社區文化進行塑造無疑給社區文化帶來了便捷和契機,大力建設社區文化,各多元主體發揮角色功能,針對不同社區居民需求,把大運河文化深入到社區的每個小區,切實把社區文化做實做細,才能發揮文化的春風化雨作用,真正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百姓心中,塑造社區居民的健康身心,是一種社區建設,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作者單位:宿遷學院,項目來源:2021年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項目號:2021XSJ005]; 2021年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宿遷分院課題[項目號:dyhsq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