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萬和 張澤欣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近年,信陽職業技術學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多維挖掘思政育人元素,讓職業教育課堂“思政飄香”。
聚焦時代鮮活故事,
挖掘入人心的思政育人元素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信陽職業技術學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聚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注重回應時代命題,從時代熱點中挖掘育人元素,讓思想政治教育“活色生香”。2020年3月,學校印發《關于在網絡教學中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通知》,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在網絡教學工作中融入課程思政。各學科教研室召開以“課程思政與網絡教學”為主題的視頻教學專項研討會,對網絡教學中課程思政的路徑、方法、難點、案例等進行分享。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與其他專業課教師組成課程思政共建團隊,共同挖掘戰“疫”過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涌現的先進典型、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跡等引入網絡教學,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教學全過程,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教師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體,立德樹人責任重大,必須提高政治站位,自覺肩負起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學校教育引導教師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初心和使命,著力解答新時代的新命題,努力為鑄魂育人注入新時代元素,注重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讓思政教育有新意、受歡迎。其中,建工學院張振明老師以“新時代‘大國工匠’精神——以高職建筑類專業為特色的思政教育研究”為課題在落實落細落小上下功夫,在教學過程中將建筑相關知識與豫南民居、工匠精神等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時思考如何通過豫南民居改造,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
扎根信陽鄉土視野,
挖掘接地氣的思政育人元素
“大山有別,水佳為淮;人言皆信,日升曰陽”,此為信陽。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學校鼓勵教師挖掘具有信陽地方特色、飽含泥土氣息的育人元素,特別是把大別山文化、大別山故事、大別山精神有機融入專業課教學,充分發揮紅色文化浸潤心田、成風化人的作用,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注重情感的共鳴、情懷的點燃和使命的喚起。
旅游學院尹芳老師在課堂上播放新縣的山水風景片,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兩山理論”和大別山精神的深刻內涵,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探討如何傳承紅色、厚植綠色、彰顯特色,用大別山精神點亮脫貧攻堅之路。這種新穎的教學形式能夠實現師生知識共鳴、情感共鳴、價值共鳴,增強接地氣、聚人氣、冒熱氣的思政育人實效。胡玲老師在線講授茶藝基礎課時,結合信陽栽種茶樹的千年歷史、陸羽為撰寫《茶經》考察信陽茶葉茶事的故事、蘇東坡稱贊“淮南茶,信陽第一”的故事和信陽茶在世界上的聲譽等進行講解,引導學生領悟“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以制茶大師的事跡弘揚工匠精神,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文明發展的重大作用,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其他教師也積極把豐富的鄉土歷史文化資源有機融入課堂教學,如把“義陽三關”背后的家國故事、許世友將軍故里忠孝園、光山縣元宵節祭祖送燈體現的感恩忠孝文化等融入課堂教學,啟迪學生穿越時空隧道,認識忠孝等傳統文化的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教育引導學生忠于黨和人民,把尊老、敬老、愛老、孝老提升到愛祖國、愛人民的“大孝”之中;向學生展示雞公山上的西式建筑,進而講述帝國主義列強侵略雞公山,把雞公山變成列強“公共租界”的歷史,與學生共同回顧舊中國多災多難的歷史,激發學生自覺把家鄉和祖國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教育學生厚植家國情懷,增強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和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的情感。
傳承校園文化,
挖掘潤心田的思政育人元素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綜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信陽職業技術學院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立德樹人工作中,注重挖掘、總結、提煉學校百年文化底蘊,堅持守正創新,傳承發展校園文化中的育人元素;注重挖掘校史、校訓中的文脈傳承和人文積淀,作為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讓校訓“厚德勵志,博學篤行”走進師生心田,提振師生精神。教師胡圓圓把學校優秀校友李芳老師的先進事跡作為教學的生動素材融入專業課教學中,教育引導學生學習李芳老師的崇高精神和至美師德。
“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學校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示范點的育人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學校發揮明德廣場的文化育人作用,教育學生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在課堂教學中植入校園文化建設“四季激情廣場”品牌活動,讓學生感受燦爛的中華文化,從中汲取成人成才的營養。把開展道德講堂與課程思政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傳播道德故事,推動道德實踐,構建崇德向善的校園文化氛圍。學校把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國家安全、社會安全、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深厚情感。
彰顯學科專業特色,
挖掘有特色的思政育人元素
在立德樹人思想指導下,信陽職業技術學院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在充分考慮生源多樣性特點基礎上,著力挖掘專業課中蘊含的顯性及隱性思政教育資源,使知識傳授與價值觀教育同頻共振,使專業學科教育與思政教育和諧共生。按照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專業課教師從彰顯專業特色出發,對學科知識進行梳理,有針對性地挖掘育人資源。
比如,對醫藥衛生類專業學生加強醫德醫風教育,著力培養學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注重加強醫者仁心教育,教育學生做黨和人民信賴的好醫生;對商貿服務類專業學生,結合“一帶一路”倡議、茶馬古道知識和信陽毛尖、油茶等土特產資源,著重弘揚“義利合一”的儒商文化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文情懷;對師范類專業學生則強調要牢固樹立立德樹人的理念,引導學生樹立“學為人師,行為示范”的職業理想,培養學生傳道情懷、授業底蘊、解惑能力,教育學生明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樹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扛穩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任;應用技術類專業著重教育學生扎根中國大地艱苦奮斗,了解國家相關行業領域的戰略、法律法規和政策,教育學生將“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相結合,培養學生經世濟民、誠信服務、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弘揚大國工匠精神和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各專業教師注重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和技能,綜合運用課堂主講、現場回答、網上互動、翻轉課堂等形式,把挖掘出的各類專業思政育人元素巧妙嵌入專業課程,自然、貼切地實現在知識傳授中進行價值引領。
課程思政建設在立德樹人過程中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信陽職業技術學院將牢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領導權,結合學校辦學定位、學科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進一步推動課程思政建設,持續多維挖掘思政育人元素,對“拔節孕穗期”的青年學生進行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參考文獻:
[1]張智.習近平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五個比喻析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5).
[2]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http://www.xinhuanet.com/
politics/leaders/2018-09/10/c_1123408400.htm.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5-04.
[5]王曉文.大學·中庸解讀.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
[6]羅安憲.中國孔學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信陽職業技術學院)
責編:向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