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杭
摘 要:傳統的劍橋商務英語教學普遍存在教學目標“重知識傳授輕價值塑造”和教學案例“重西方輕中國”的缺陷。本研究在課程思政理念的指導下,按照“總結教學主題—提煉思政主題—設計教學內容—精選教學案例”的路徑,對劍橋商務英語教學素材進行了思政內容的建設嘗試,最終形成的案例可作為教學內容應用于教學實踐,以期有效改善以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劍橋商務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素材
劍橋商務英語是大學英語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它以劍橋商務英語考試為依托,在關注學生語言技能的同時,強調學生對商務知識的掌握,這也是劍橋商務英語課程有別于普通英語課程的關鍵所在。傳統的劍橋商務英語教學普遍存在兩個缺陷,一是教學目標“重知識傳授輕價值塑造”,二是教學案例“重西方輕中國”。前者容易讓學生陷入“商務英語學習只需要學好英語技能和商務知識”的認識誤區,從而缺乏對商業倫理道德重要性的認知,不利于其價值觀念的塑造;后者容易讓學生產生“西方管理模式、企業、品牌優于中國”的錯覺,從而忽視中國管理模式的優點,輕視中國企業或品牌的發展,不利于民族自信心的培養。
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為改善上述現狀提供了具體思路,即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專業課課堂,實現專業知識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挖掘教學素材中的思政元素,對教學素材進行思政內容建設,是專業課實現課程思政的有效途徑。在此背景下,筆者嘗試對劍橋商務英語教學素材的思政內容建設進行探討。
一、劍橋商務英語教學素材思政內容建設總體設計
針對傳統劍橋商務英語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劍橋商務英語教學素材思政內容建設以增強學生職業道德觀、提升學生民族自信心為主要方向,重在基于教學主題挖掘思政主題、結合課程特色提煉思政素材,建立起良性循環的劍橋商務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模式。筆者以此為指導,提出劍橋商務英語教學素材思政內容建設的總體設計方案,即從學生熟悉的中國企業、品牌入手,挖掘思政教育主題及素材,實現專業知識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從而改善傳統商務英語教學目標“重知識傳授輕價值塑造”和教學案例“重西方輕中國”引發的學生價值觀念導向不良、民族自信心弱等問題。
二、劍橋商務英語教學素材思政內容建設路徑
結合上述總體設計方案,劍橋商務英語課程在教學實踐中嘗試引入案例教學法,將融合了商務知識和思政內涵的中國企業或品牌案例納入教學內容體系,形成“總結教學主題—提煉思政主題—設計教學內容—精選教學案例”的教學素材思政內容建設路徑,實現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的齊頭并進。
首先,總結教學主題。按照劍橋商務英語教材的編寫說明,該教材的12個教學單元共涉及10個微觀話題。從宏觀層面看,它們又可進一步歸入三大教學主題:商務溝通(身份介紹、職場交際、業績展示、商務差旅等)、企業管理(企業結構、業務問題、產品服務等)和市場營銷(商務買賣等)。其中,商務溝通主題的教學目的是指導學生掌握工作場合的溝通技巧,企業管理主題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知曉常見的企業內、外部管理活動,市場營銷主題的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厘清企業或品牌營銷的常見形式。
其次,提煉思政主題。綜合上述劍橋商務英語教材中的微觀話題、宏觀主題和教學目的,教師可從中國企業的各類商務實踐活動中挖掘與教學主題相關的思政內容。具體而言,在商務溝通教學主題下,課程挖掘中國企業在跨文化管理中體現的中國式溝通理念,將“體會中國價值觀念”設定為思政教育主題;在企業管理教學主題下,課程挖掘中國企業管理模式所體現的古代先賢智慧,將“學習中國先賢思想”設定為思政教育主題;在市場營銷教學主題下,課程挖掘中國企業廣泛應用于營銷活動中的中國文化元素,將“增強中國文化自信”設定為思政教育主題。
再次,設計教學內容。結合上述教學主題和思政主題,筆者設計以下三大教學內容:第一,和而不同——企業跨文化管理的中國式溝通理念,涉及中國企業海外項目和境外并購的跨文化管理;第二,以史為鑒——民族企業科學發展中蘊含的中國智慧,涉及企業文化和管理模式汲取的中國先賢智慧;第三,國潮復興——融入國貨品牌營銷的中國文化元素,涉及老字號品牌、傳統品牌和新銳品牌的文化營銷。
最后,精選教學案例。在教學內容第一部分,筆者選定中興和吉利作為典型案例,分別探索民族企業如何開展海外項目管理和境外并購管理。在教學內容第二部分,筆者選定華為和方太作為典型案例,分別探索民族企業如何汲取中國先賢智慧以建設企業文化和管理模式。在教學內容第三部分,筆者選定百雀羚、李寧和銳澳作為典型案例,分別探索國貨品牌如何融入中國文化元素開展營銷。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按照“總結教學主題—提煉思政主題—設計教學內容—精選教學案例”這一路徑形成的教學素材具有三大特點。第一,思政主題具有系統性。課程從教學主題中提煉思政主題以形成體系,使得思政教育貫穿教學始終,首尾呼應,系統完整。第二,思政素材具有契合性。課程以中國企業或品牌案例為思政教育素材,與教學內容重視商務知識傳授的特性相契合,有助于課程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的效果。第三,思政教育方式具有融入性。課程所選企業或品牌案例同時融合教學主題和思政主題,教師采用案例教學法將這些案例用于教學實踐,把專業知識講授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融為一體。
三、劍橋商務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典型案例
上述建設路徑為劍橋商務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案例素材。筆者嘗試在三大教學內容中結合具體案例進行講解說明。
(一)吉利——跨文化管理的中國式溝通理念
歷經3年多的談判協商,中國汽車品牌吉利于2010年正式完成對沃爾沃轎車品牌的收購。雖然這首開中國汽車企業收購國外豪華汽車品牌的先例,但跨國并購成功的標準并不是簡單地完成資產交割,收購后的整合,特別是企業文化整合才是關鍵。面對雙方在管理理念、語言溝通、行為模式等方面存在的文化沖突,吉利采取了尊重對方企業、增加雙方交流、引入國際化團隊管理等策略以實現有效溝通。筆者以吉利為例,向學生講解跨文化管理中的溝通策略,讓學生了解到中國企業為跨國并購文化整合貢獻的中國智慧。
(二)方太——企業管理融入的中國先賢智慧
作為廚電行業的著名品牌,方太擁有一套獨具中國特色的現代儒家管理模式——“中學明道、西學優術、中西合璧、以道御術”(即“方太儒道”)。這種將中國傳統儒家文化與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相結合的永續經營思維,為方太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方針。筆者在企業管理這一教學主題中將方太作為典型案例進行講解,讓學生了解企業的不同管理模式,引導學生深切感受到中國先賢思想對當代企業管理的啟發,進而摒棄管理模式唯西方論的錯誤觀念。
(三)李寧——國潮復興背后的中國文化自信
自2018年登上紐約時裝周舞臺以來,將經典復古元素融入現代設計的李寧成功吸引了青年消費群體,并帶動了國潮文化在國內的井噴式發展。當前,買國貨、用國貨、曬國貨已成為青年日常生活的一股潮流。國潮復興一方面說明青年消費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愈加濃厚,另一方面也彰顯了這一群體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筆者將李寧選作市場營銷教學主題下的典型案例,既向學生講解目前中國消費市場上最具活力和話題的營銷現象,也以此激發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深度思考,讓他們體會消費者文化身份轉換背后所反映的文化自信。
課程思政理念為改善傳統劍橋商務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提供了明晰的思路,而對教學素材進行思政內容建設則為實現課程思政提供了具體方向。按照“總結教學主題—提煉思政主題—設計教學內容—精選教學案例”的路徑對劍橋商務英語教材進行思政內容建設,可以有效地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提升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的契合度。這一嘗試對今后劍橋商務英語教學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并重、西方案例與中國案例交融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陳法春.外語類本科專業課程思政內容體系構建[J].外語電化教學,2020(6).
[2]黃國文,肖瓊.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六要素[J].中國外語,2021(2).
[3]孫有中.課程思政視角下的高校外語教材設計[J].外語電化教學,2020(6).
[4]王宇航.中國共產黨國際秩序觀的百年變遷[J].社會科學,2021(6).
[5]徐錦芬.高校英語課程教學素材的思政內容建設研究[J].外語界,2021(2).
責編: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