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用于兒童適應癥的百濟神州注射用貝林妥歐單抗(商業名:倍利妥)正式上市。
記者獲悉,這是繼倍利妥在此前獲批用于治療成人前體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B-ALL)后,在我國首款用于治療兒童前體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免疫治療藥物。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是最常見的兒童期惡性腫瘤,根據2021年底發布的《中國兒童血液病2020白皮書》數據,我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占兒童白血病的72.6%,0至14歲兒童的白血病發病率為34.3/百萬。近些年來,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化療方案的逐步改善,尤其是強化誘導鞏固方案的推出,使得兒童患者的長期生存率大幅提升,目前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整體治愈率可達80至90%。然而,仍有15至20%的患兒會遭遇復發,且復發后的存活率很差,傳統化療的有效率低,預后極差。
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竺曉凡教授表示,基因突變是化療耐藥和復發的原因,亟需在傳統化療之外帶來新的治療方法。白血病克隆在復發時更具耐藥性,隨著治療強度的增加,治療毒性風險升高。由于器官累積效應和高強度治療,復發患者更易受到化療不良反應的影響。相關研究顯示,復發/難治性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兒童患者再次誘導治療期間,近九成患者出現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兒童白血病救治費用高也是患者家庭所普遍面臨的現實挑戰。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治療周期比較長,通常在兩年半至三年,患兒家庭整體面臨總體治療費用高昂。這其中,高危、復發和難治患兒更因為創新藥物治療和后續造血干細胞移植,面臨著更高治療費用的現實挑戰。專家呼吁,希望給予這些少部分患兒群體的困境更多關注,將臨床急需用藥盡快納入醫保,改善可負擔性,為患兒及家庭緩解治療壓力。
對此,百濟神州大中華區首席商務官殷敏對記者透露稱,目前公司正積極努力參與醫保談判,讓亟需患者早日用得上、用得起該免疫治療。
近日,中關村設立北京瞪羚科創基金,規模15億元。基金以“專精特新”科創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重點投向成長前景良好、具有一定創新性并符合國家政策支持的行業,包括但不限于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電路、醫藥健康、智能裝備、節能環保、新材料等領域。
基金將通過“股權+債權”綜合融資服務機制,實現“投擔聯動”,拓展科創企業融資渠道,提升解決雙創主體融資“難慢貴”問題的能力,助推企業資本市場上市。所謂“投擔聯動”,指的是基金將圍繞企業不同成長階段的差異化融資需求,發揮期限錯配、資金互補優勢,形成股權投資和融資擔保貸款的聯動模式。
北京瞪羚科創基金由中發展集團體系內北京中關村科技創業金融服務集團有限公司、北京中關村科技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北京中關村瞪羚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聯合北京博恩特藥業有限公司、北京安東軟件技術有限公司、北京基聯啟迪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合作設立。
受疫情影響,不少中小微企業出現經營困難的情況。按照《海淀區關于促進中小微企業恢復發展的工作方案》的要求及股東工作部署,中關村集成電路設計園(ICPARK)擬為園區符合條件的110家小微企業減免6個月租金,合計減免金額超過3500萬元,以最實際的行動與企業共克時艱,幫助園區小微企業減輕疫情期間的經營和生存壓力。
ICPARK園區能這么快把減租業務落到實處,其富有特色的“服務管家”制度功不可沒。據悉,自2020年以來,ICPARK就推出了“服務管家”制度,從董事長到崗位員工,每個服務管家都要一對一服務大約2-3家企業,幫助企業解決日常運營中的各種難題。
ICPARK運營部負責人鮑希潔告訴記者:“在本次減租工作中,我們的服務管家‘點對點’為相關小微企業宣貫解讀租金減免政策,及時解答小微企業在填報申報材料過程中的問題,確保了園區小微企業100%掌握政策,能夠按要求及時提交申報材料。”
目前,ICPARK正在對企業提供的申報材料開展進一步的審核,并履行必要的內部審批流程,切實將租金減免工作落實、落細,以實際行動履行國企社會責任擔當,幫助園區小微企業渡過難關。
6月5日10時44分,搭載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四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10分鐘后,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這次發射任務背后凝結著多家中關村企業的成績,他們用高科技為神舟十四號成功發射保駕護航。
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生產的無人直升機系統參與了發射保障任務,是國內有人直升機改無人技術在航天搜救領域的首次應用,承擔景象觀測、搜索等工作。該機型最大起飛重量達到700公斤,最大速度為每小時180千米,且能夠在六級強風環境下起降。這也是中航智繼今年4月守護神舟十三成功返程之后,再度承擔神舟十四發射保障工作。
中關村企業利亞德光電集團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和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提供全套指揮顯示系統。從2015年打造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到2021年全面升級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全套指揮顯示系統,再到2022年提供全套指揮顯示系統,并提供服務保障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和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指揮聯動,利亞德光電集團圓滿完成神舟十四的發射任務,連續8年為中國航天事業保駕護航。在神舟十四發射期間,利亞德提供全套指揮顯示系統,為航空事業的發展貢獻企業的科技力量。
國產基因測序領域再獲新進展。6月28日,中關村企業齊碳科技宣布,其最新一款納米孔基因測序儀QNome-3841hex已經完成研發內測并正式面向市場銷售。據悉,這是齊碳科技半年內發布的第二款商用測序儀,標志著國產納米孔基因測序儀邁入產品矩陣化發展階段。
據了解,此次發布的納米孔基因測序儀,支持6張芯片同時運行,一次測序可獲取18GB數據量,滿足更高通量測序需求。同時,這款測序儀還可在不同時間、使用單張或多張芯片、運行不同樣本,支持靈活測序,進一步拓展應用廣度、降低使用成本。
納米孔基因測序技術具有長讀長(“讀長”為計算機科學技術名詞,指一次測序能夠完成的DNA片段的核苷酸數)、通量靈活、直接測序、實時、小巧便攜等優勢,特別適合對測序時效性要求高的場景,最典型的就是病原體快速檢測領域。此外,在公共衛生突然事件的應對上,納米孔測序儀小巧便攜的特點,可幫助檢測人員隨時深入一線,實現當場、即時檢測,快速查找問題源頭。納米孔測序技術還在司法鑒定、遺傳病研究、農業良種選育、動物疫病防控、環境保護等領域有廣泛應用。
2021年底,齊碳科技憑借成功發布國內首款全自主研發的納米孔基因測序儀,成為國內首家將納米孔基因測序技術推向市場的高科技企業。
據悉,齊碳科技在北京新布局了近5000平米的研發中心,設有專業的從電鍍光刻到封裝測試全流程的芯片中試基地及高水平高標準的生化實驗室,擁有一流的研發隊伍和研發設施,預計2022年下半年落成。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報道,英國科學家發表最新研究稱,他們可以調整量子計算機內量子比特之間的相互作用,這意味著量子計算機可以創造出擁有新奇特性的物質新結構,揭示超導性等物質特性。
研究人員表示,大多數固體材料由原子或分子組成的,這些原子或分子受到來自其“鄰居”的力的影響,這一原理被稱為局域性,冰或鹽等化合物中常見的晶格結構由此產生。但量子計算機的工作不受這種限制,因此其或許能夠操縱物質來對抗局域性。
為研究這種可能性,牛津大學的約瑟夫·廷德爾及其同事創建了一個可描述量子粒子系統的數學模型,模型中的粒子可與任意其他粒子發生相互作用,而不僅僅與其鄰居相互作用。然后,該團隊利用圖論來確定這樣一個系統是否真的會出現。
他們發現,這一過程揭示了一種不同尋常的幾何結構,其中一些粒子與其他粒子相互作用,一些粒子被隔離。他們使用算法來計算這些粒子的某些特性,發現新結構能以不同于自然界中任何事物的方式改變自身磁性。
廷德爾說:“目前尚不清楚這種性質在現實世界中如何表現以及有哪些用途,但我們有可能在量子計算機上產生這種現象。借助離子阱量子計算機等,我們幾乎可以讓任何量子比特之間發生相互作用。因此,我們討論的這些不規則結構可以實現。”
廷德爾表示,目前還沒有到可以利用這些新發現創造物質的階段,但這項研究邁出了第一步。他們下一步計劃從靜態計算轉移到研究這些系統如何隨時間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