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敏
(江蘇護理職業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5)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并強調“要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方位育人”[2]。這對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專業課教師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應該如何融入課程思政,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并激發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的認同感,是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中藥調劑技術是調劑人員以中醫藥理論為基礎,根據醫師處方或者患者需求,按照配方程序和原則,及時、準確地將中藥飲片或者中成藥調配給患者使用的過程[3]。中藥調劑技術既有自身的特質,又要以育人為主,以中藥學專業大二學生為授課對象,根據學生的學情,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學生接受度、興趣度、認可度高,更好的潛移默化引導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具有其他思政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優勢。整個教學過程中需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充分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和作用,為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4]。
中藥調劑技術是中藥學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同時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課程,教學內容主要是審方、計價、調配、復核與包裝、發藥、湯劑煎煮、中成藥銷售等具體項目,蘊含了愛崗敬業、文化自信、專業自信、民族自信、創新等德育元素。教研室在深入研究教學內容,結合崗位需求,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課程思政典型案例庫,將其融入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和課程思政元素見表 1(P182)。

表1 中藥調劑技術教學內容和課程思政元素
課程思政絕不是專業課與思政課簡單的疊加,而需要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進行思政教育,真正做到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形成協同效應。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該以多元、多向的角度對課程內容進行傳授,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慕課實課相交錯,虛擬現實相共通,真正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5]。
線上:課前教師通過智慧職教平臺上傳本次課相關的視頻、圖片、文獻等資料,發布教學任務書。學生接到任務后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并將自己的疑問上傳至智慧職教平臺。課中,教師通過智慧職教平臺播放課件及視頻,并解答學生在平臺提出的疑問。通過平臺,學生通過搶答等方式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并在線完成教學評價(自評、互評)和課堂檢測。課后,通過中藥調劑技術QQ群,隨時推送中藥調劑相關的文章、報道,將專業知識與時事政治、社會熱點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增強了學生們的價值觀認同感。利用中藥調劑技術QQ群,針對中醫藥相關的新聞熱點事件進行討論,不斷增加學生們的參與感,培養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工匠精神以及誠信精神。
線下:課上教師根據學生學情、教學內容以及崗位需求進行針對性教學,可以案例教學法、啟發式教學等方法,學生小組討論匯報結果,教師對其報告進行點評及引導。比如圍繞與中藥調劑相關的時事新聞,整改成教學案例,將調劑的知識點融入案例的同時,樹立同學們的價值認同感。例如2020年11月原本進醫院要保胎,沒想到吃的竟是打胎藥,安徽肥東一對夫妻最近遭遇了“錯藥門”事件。在講解的過程中分析原因(工作人員發藥缺乏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和責任意識),吸取教訓以及應該采取的措施。強調中藥的兩面性,通過實事案例更能激發學生對生命的思考以及責任意識的審視。醫師處方中的每味藥名稱、劑量都是相當關鍵的,要嚴格按照處方抓配中藥,不得隨意改變,否則輕則會影響療效,重則耽誤病情,危害患者的生命。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樹立學生正確的藥德觀念,培養學生的藥德行為,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具有強烈責任感,能夠對患者體貼關懷。
“課程思政”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各大高校應該不斷應對多元化的社會需求,將課程思政貫穿到生活、學習和崗位的方方面面,真正實現專業課程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中醫藥需要傳承中藥傳統文化的同時還需不斷創新。利用線上和線下課堂教學主陣地,充分發揮中醫藥的傳統文化,秉承中醫藥思維基礎上,不斷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中藥飲片調劑技術,將賦予中藥調劑技術新的內容、新的活力。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因此課程思政教育更應從教師自身做起,真正實現教學相長。理論教學與崗位實踐相結合,不斷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切實將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有機的結合,真正實現思政課堂和課堂思政通向同行,協同發展。中藥調劑技術課程教學的課程思政之路任重而道遠,唯有不斷學習,不斷創新,不斷探索,才有利于中藥調劑技術的教學,使教學達到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