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慨然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廣東 佛山 528000)
在中國,記憶(memorization)對于學習的重要作用由來已久,早在科舉制盛行之時,就有八股文作為考試內容,其格式、字數均有嚴格規定,如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內容不得違背經注(《詩》《書》《禮》《易》《春秋》)。到了現代,記憶也是中國學生語言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習母語時,中國學生就需要抄寫、背誦幾千個中文字符;受到表意文字的性質影響,學生在識別模板和反復背誦達成記憶方面的能力得以提升[1]。此外,中國學生的學習風格常被視為序列型(concrete-sequential),他們擅長按部就班、運用模仿以及記憶來效仿正確的例子。
盡管記憶式學習常與死記硬背、機械式學習等負面概念同時出現,但仍有不少研究均表明,記憶對于提升學生在語言水平測試中的表現有積極作用。本文將著眼于記憶對于語言學習,分析其必要性,并深入研究其對于學生英語寫作能力提升的影響。
在語言學習中,記憶公式化語言是不少母語和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常用學習方法。公式化語言(formulaic language)指預先構建好的連續性或非連續性語言序列,這些語言序列以整體儲存于記憶中,并在需要的時候從記憶中被提取,而非基于語法規則生成[2],例如習語、固定搭配等,是提升溝通效率的利器。
Wray在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一書中指出,個體所儲存的所有語言序列主要受到其所在言語社區中當時的語言使用模式所影響[2]。也就是說,英語學習者如果本身沒有身處于一個以英語為母語的言語社區中,將很難儲存足夠的公式化語言,而只能通過其他的方式去獲取,例如使用自己已學會的英語語法、表達規則去構成新的語言結構;然而這種方法存在潛在的危險:受到學習者的母語、學習能力、公式化語言的特性的限制(并不是所有語言序列都能夠被拆開來譯解),他們可能時常會輸出不地道的語言。事實上,只有一小部分符合語法規則的句子是地道的[3]。因此,提取預先構建好的語言序列不僅比創造一個新的語言序列更快速,也更有效。通過記憶來積累公式化語言是簡化語言學習的重要步驟。
一味地強調理解而忽略記憶可能事倍功半。一項雅思官方研究發現,記憶與理解之間的關系是十分復雜的,用理解代替完全的背誦與記憶會導致學生在語言測試中的輸出不準確,而記憶加上不充分的理解反而效果更佳[4]。因此,在語言教學中弱化甚至否定記憶的作用,僅提升學生對于語言材料的理解未必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記憶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幫助學生達成目的的必要手段。正如 Li在 Cultural Foundations of Learning:East and West一書中描述了中國學生從識記材料到理解材料,再將自己所學運用于適合的情境下的過程[4],語言學習的最終目標是溝通與交流,而記憶則恰好能幫助學生加深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并正確使用語言。從這個維度上來說,記憶是一種深層次的學習方法,也是有效提升學生語言水平的途徑,它并非淺層學習的代名詞,也與不使用理解力,以自身為目的的死記硬背有本質區別。
語言的輸出體現在口頭輸出和書面輸出兩方面。國內高校學生面臨的大部分主要英語測試(英語公共課及專業課考核、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四、八級考試等)均將語言輸出的重點放在書面輸出上。例如在四六級考試中,由于口試可由考生自己選擇是否報考,大部分學生會選擇僅參加筆試,寫作在語言輸出考察中的核心地位因此不言而喻。在絕大部分未來有意前往國外求學深造的學生必須經歷的雅思考試中,寫作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分數占比高達25%。
高校學生面臨的寫作任務體裁多為議論文,其結構較為固定,一般為四段式或五段式,由引論、本論(有時還會包含駁論)和結論組成。在一篇優秀的議論文中,必不可少的三大要素為提出清晰、合理的觀點(包括中心論點和分論點),正確使用多樣的論證方法以及準確使用真實、可靠、能夠支撐觀點的論據。在長期的語言發展和寫作積累中,語言使用者和學習者提煉、總結并運用一系列語言序列幫助提出、總結觀點,并進行句子、段落間的過渡,形成了我們常說的寫作模板,這也是記憶在書面輸出中最直接的體現。
寫作模板的使用一直備受爭議,有部分學生認為模板即為生搬硬套,對其持有抵觸情緒。事實上,本文討論的寫作模板與“照搬”“照抄”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最富創造力的表現形式也要依賴于既定的模式與結構;模板并不會規定文章的具體內容,學生依然可以將自己原本的想法表達出來,它僅僅是為之提供一種格式[5]。換言之,寫作模板解決的問題并非“說什么”,而是“如何說”。
寫作模板的使用在全球權威英語語言測試中已十分普遍。Wray和Pegg在一項關于雅思作文的研究中將考生文章中的地道表述分為通用素材(適用于絕大部分文章)、話題通用素材和特定素材(僅適用于某作文題目)三類[6],其中的通用素材,與寫作模板的定義極為接近。該項研究表明,在雅思寫作Task 2中取得7分及8分的文章中,約有10%的地道表述是通用素材,而在4分作文的地道表述中,通用素材占比不足8%[6]。
筆者對雅思考試主辦方英國文化委員會出版的雅思官方題集《劍橋雅思》10-16寫作Task2中7分及以上的官方范文進行了分析。如表1所示,在7篇文章中(除去沒有給出具體分數的very good answers),平均出現通用素材10.7次,最多的一篇出現了14次。這些素材多在句子或段落開頭,平均比例達75.4%,最高的一篇達90%;也就是說,其類型大多為銜接手段或常見句型(固定搭配),這與國內學生平時記憶的模板高度類似。

表1
綜上所述,模板的使用對于大學英語議論文寫作有著較為重要的輔助作用,也并不意味著學生無法在標準化語言水平測試中取得較高的分數。
為了進一步研究英語寫作模板的實際教學效果,筆者通過實際英語寫作教學對比實驗,檢驗模板記憶對于學生寫作能力提升的作用。
選取廣東省某大學商科專業二年級寫作水平相當的兩個班共42名學生作為實驗對象,隨機抽取其中的一個班作為實驗組,另一個為控制組。在持續的18周36課時的實驗階段,對兩組進英語寫作教學,其中對比控制組,實驗組加入通用素材的教學。
研究對比采用前測和后測,在對比實驗前先進行一次測試,并在實驗中期和后期分別進行兩次測試,形式為三十分鐘的課堂限時作文。為充分體現寫作模板對于寫作成績的實際影響,寫作評分采用分項評分的方式,評分標準參照雅思作文Task 2評分標準,分為寫作任務回應、連貫與銜接、詞匯豐富程度、語法多樣性及準確性,每項分值為9分,總分為9分(平均分制)。為保證公平性和信度,由非該研究成員的兩位英語專業教師擔任評分員,每位研究對象的作文均為匿名。
為確保兩組在實驗前的寫作水平基本一致,又因通用素材的使用主要影響雅思作文Task 2中連貫與銜接這一項的分數,對比了實驗前控制組與實驗組的寫作總成績與連貫性成績,并對兩組進行三次測試得出的連貫性單項成績進行了分析。
表 2(P231)和表3(P231)顯示,在對比實驗之前,控制組的寫作平均分為5.49,實驗組為5.46,差值為0.03;控制組的寫作連貫性平均分為5.57,實驗組為5.52,差值為0.05;兩組整體寫作水平及在寫作連貫性方面的表現相當。

表2

表3
而經過18周的對比實驗后,實驗組學生在實驗中兩次寫作測試連貫性方面的平均分增長到6.38,差分為0.86,進步明顯;而控制組學生在寫作連貫性方面的平均分增長到5.76,差分為0.19,變化幅度微弱。實驗刺激的影響為0.67,證明在增加通用素材教學后,學生在連貫性方面的分數有較大的提升。
根據上述理論和實驗分析可以發現,通用素材的記憶與運用并不會對英語寫作成績造成負面影響,而是能夠幫助學生在該單項中取得更理想的成績,這為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提供了不少實用的教學思路和啟示:
在實際教學中,應首先破除部分學生認為作文中使用寫作模板將致使成績不理想的偏見,引導其正確地看待和運用它。在上文提到的幾類地道語言素材中,通用素材運用范圍最廣,也是最適宜作為寫作模板的素材。它所提供的是框架、骨架,而并非核心、軀體;因此,這并不意味著學生能夠通過直接的通篇或段落背誦而提升寫作能力,他們仍然需要自己輸出觀點和論據,而模板則起到幫助學生快速將內心想法組織、串聯起來,輸出成結構清晰、有條理的文章的作用。同時,在教學實踐中,明確這一概念能幫助學生提防矯枉過正,不陷入“照搬”“照抄”、喪失個性化和創造力的偏失之中。
模板教學與詞匯、句型教學有類似之處,如若將其孤立地作為固定搭配進行教學,一是顯得枯燥乏味、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更重要的是教學效果難以得到保證──如果不將通用素材放在地道的句子或語篇中,學生難以真正掌握應該在何種語境下使用該素材,效果往往適得其反。正如任何一個單詞、短語和句型都應放在完整的句子中去理解、學習一樣,通用素材的學習也應依賴于語篇。結合范文進行教學,往往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上文所提到的,模板記憶本身只是一種提升英語能力的手段,其終極目的是加強學生對于文章結構和邏輯更深層的理解,力求高效地提高英語寫作水平,最終促進各項英語能力的全面提升。在教學中,應以提升語言基礎、學習語言知識作為根本,切忌將手段作為目的,將學習模板作為寫作課的主要任務,本末倒置。
總的來說,公式化語言的記憶是英語語言學習的必經之路;實驗也證明,通用素材的運用對于提升英語寫作能力也有著積極的作用。正確地將寫作模板運用于教學中,明確其概念、目的和教學方法,規避可能存在的風險,則能夠收獲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師和學生大可不必“談模板而色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