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記者 郭翰卿

近年來,天津市河西區優質教育資源呈井噴式發展。追根溯源,除了底蘊深厚的教育資源外,與河西區全力打造集團化辦學的整體思路密不可分。如今,河西區已坐擁實驗中學、新華中學、北師大天津附中三大優質教育辦學集團;上海道小學、臺灣路小學、師大二附小、中心小學、水晶小學等五大小學優質辦學集團;一幼、四幼、八幼、十六幼、十七幼、二十六幼等六大幼教集團,并呈現立體化發展態勢。經過多年的積累與發展,集團化辦學儼然成為河西教育的一塊“金字招牌”,取得了巨大成功。
前些年,河西區的教育資源分布還是“西強東弱,北密南疏”的格局,整體不夠均衡。絕大多數的優質教育資源,幾乎都聚集在老地塊。近年來,伴隨著河西區的區域經濟發展,外來人口不斷增加,以及八大里、全運村等新生地塊的誕生,從而造成了人們對于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越發旺盛。本地區教育資源的不足,導致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享受優質教育,想盡一切辦法為孩子創造條件,到本區西、北部的好學校上學。這也就導致了每到送孩子上學的時間段,本就不順暢的交通變得更加擁堵。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河西區教育局將“讓孩子在家門口享受優質教育資源”擺在了十分重要的戰略高度,在全市范圍內率先提出集團化辦學理念,并打造實驗中學、新華中學、北師大天津附中三個優質教育辦學集團,全力打造東南部優質教育資源區。所謂集團化辦學,就是打破原有各自為戰的局面,建立辦學集團,由優質學校作為母體校,帶動集團內其它學校發展。這個辦學集團,并不是形式化的東西,而是真正將干部資源、教師資源、學科教研等進行交流共享,從而真正實現強校帶新校、弱校的體系,帶動區域教育資源的整體發展。
近幾年,河西區新開辦的第二新華中學、德賢小學、全運村小學、梅苑小學、純皓小學、一幼錦繡幼兒園、一幼美棠幼兒園、四幼棣棠幼兒園、八幼德賢幼兒園、十七幼藝林幼兒園等二十余所優質教育資源,全部納入了集團化辦學范疇,助力這些新建校高端起步、高位發展。
區域經濟的發展,間接為河西基礎教育的提升提供了蓬勃動力。而反過來,河西優質教育資源的井噴,讓孩子在家門口有好學校上,毫無疑問會增加人才粘合度,讓外來人才愿意留在天津,留在河西,從而形成反哺區域經濟的助力,形成良性循環。
事實上,早在十幾年前,河西區教育局已經在做著相關的嘗試。2006年,河西區在全市率先成立“小學教育發展聯合學區”,將全區30 所小學按照區域劃分組建5 個教育發展聯合學區,使聯合學區成為學校發展的共同體。2008 年,深化聯合學區模式改革,將中心小學與學區內2 所學校進行教育資源整合與重組,建立“總校統籌協調、分校相對獨立、教育資源共享”管理模式,促進了3 所學校的共同提高。2009年,河西區實施“名校帶新校”策略,在河西區位置相對偏遠、發展相對薄弱的東部地區建立師大二附小分校,讓新建學校高起步、高水平發展,并輻射帶動區域教育發展。
2014 年,河西區教育局依托名校資源上海道小學、水晶小學,分別帶領尖山小學、澧水道小學聯合辦學,組建了上海道小學·梧桐學校(原尖山小學)和水晶小學·名都學校(原澧水道小學)。雖是聯合辦學,但各自學校獨立,并不是總校與分校的關系。梧桐小學校長孫垣介紹,當時聯合辦學的難度非常大,因為這種創新的辦學理念,在模式上沒有可以復制借鑒的經驗,因此只能夠靠自己一點點去探索。正因如此,孫垣才從上海道小學領導層的位置親自來到梧桐小學掌舵,當然,她還帶來了一批上海道小學經驗豐富的精英教師。正是這些“上海道元素”的注入,讓梧桐小學的發展變得越來越好。
相比之下,水晶小學聯合辦學的難度顯然更大。要知道,當時的水晶小學僅僅是一所開辦不足10年的新校。讓它去帶領一所前身歷史相對悠久的“新校”,難度可想而知。水晶小學校長張蕾介紹,當時聯合辦學對他們來說壓力著實不小。從基層教師的角度來講,水晶小學教師年齡結構更趨年輕化,盡管有十多位高級教師,但教師整體平均年齡只有三十多歲。名都小學教師年齡結構則偏大,不乏很多五六十歲的老教師。而這樣的反差就會帶來很多問題,既不能完全復制照搬,又要將水晶小學多彩、現代的文化理念傳遞過去。面臨種種壓力,水晶小學積極思考探索,最終找到了與名都小學相對契合的平衡點。據了解,水晶小學從專業研究、黨建、師資、文化以及后勤管理等多角度全方位的對名都小學進行幫助。教研一起做,行政會一起開,學生活動有時也會一起搞,一點點潛移默化地將水晶小學的優質資源和理念滲透過去,名都小學老教師的優秀教學經驗與水晶小學年輕教師分享,相互取長補短,可以說真正做到了深度融合,共同提高。隨著時間的推移,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名都小學教師的整體水準和學生的整體素質都有著明顯的提升。
正是有了前期成功經驗的積累,集團化辦學在河西的厚積薄發才顯得水到渠成,這也造就了近年來河西區基礎教育井噴式的發展。2018 年,在全運村地區新開辦的天津市第二新華中學招收了第一批初中生。第二新華中學校長馬建偉正是從母體校新華中學的管理層上調任的。馬建偉介紹,如何把新華中學的優質基因輸送過來,這是第二新華中學開辦之初非常重要的問題。只有在傳承的基礎上,才能有更好的創新。要想做到這樣的傳承,就需要在管理、課題特色、文化等諸多方面事無巨細地進行傳輸和引導。馬建偉說,在新華中學的優秀教師來到第二新華中學聽課和聯合教研時,連板書應該怎么寫、教案應該怎么做這些細節問題都不放過,從細節著眼,潛移默化地將新華基因傳承給二新華的教師。也正是在這樣的孵化引領之下,短短幾年時間,二新華儼然已經發展為了河西教育的又一塊“招牌”。
而經過多年的探索與發展,最早成立辦學集團的上海道小學也已經從最初的梧桐小學一所成員校,發展為梧桐小學、全運村小學、實驗求實學校小學部以及純皓小學的“一拖四”格局。
作為一所新建校,河西區純皓小學目前只有一、二年級,家長多忙于工作,疏于對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在此背景下,學校獨創了“過關清單”特色模式,用一張直觀的清單,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的鞏固提升,也讓教師獲得了高效客觀的學情反饋。純皓小學校長張慶起說,“過關清單”是圍繞單元編寫的清單,實現“單元過關”。清單在知識、能力點上設計,充分遵循課標和教材的內容及要求,所設各項內容與教材每課的知識點、重難點相對應。同時,清單注重各單元、各課時的銜接,突出系統性和整體性。無論是預習、學習還是復習,重難點都一目了然。學生不管處在學習的哪個階段,都能清晰地知道自己對于本單元知識點掌握的情況,也能夠帶著重點去聽課。而家長拿著這張清單,即便工作再忙,也能對于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有一個非常直觀的了解,能夠更有針對性的幫助孩子。同時對于新青教師而言,教學也能更加具有針對性。今年年初,奧密克戎突襲津城,學校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只能進行線上教學。這時,“過關清單”更是發揮了奇效,有效彌補了線上教學的一些弊端。據了解,開創純皓小學“過關清單”模式的蘇婧便是上海道小學的骨干教師。上海道小學校長范偉敏介紹,隨著集團校增加,純皓小學等集團校教師隊伍中又是以青年教師為主,集團校便發揮了工作室領銜人和骨干教師的作用,將集團校所有青年教師納入對應的上海道小學12 個名師工作室。工作室團隊給予集團校青年教師點對點指導幫助。工作室領銜人、集團師傅、教研組長也會對新青教師的困惑及時給予針對性的幫助與指導。而在線上教學時,為了促進集團校間的有效溝通,集團校建立教學校長群,加強線上教學工作溝通。從如何上直播課到怎么有效使用直播平臺功能幫助學生線上學習,再到如何借助平臺功能實現師生有效互動;從線上學習時間安排到如何有效進行學習指導,再到如何加強線上學習過程監控,大家潛心探究,方法共享。范偉敏表示,無論是原有的在學校里同步傳輸教研實況、同課異構觀摩課、集中講座培訓,還是線上教學時的隔空互動、師徒共研、共議困惑、共享成果,新青教師都收獲頗豐。
河西八幼幼教集團下的新建園德賢幼兒園于2018 年開園,在集團總園河西八幼的引領下,德賢園高端起步、高位發展,在三年多的時間里逐步發展為河西區優質普惠園的典范,受到諸多家長的青睞。
事實上,河西區教育局學前科的現任負責人在上任前便是德賢幼兒園的園長。作為老八幼人,她將八幼多年來的優秀園所文化和管理模式等帶到了德賢園,從頂層設計到中層管理再到基層培養模式,她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發揚和創新,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德賢立仁”園所文化。在此過程中,她深切體會到了集團化辦學的優勢。據了解,德賢園建立之初,她從八幼帶來了一批骨干師資力量,這批骨干力量在開園伊始對于園所的高位起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樣的,對于這支隊伍本身,也能夠獲得一個更好的鍛煉平臺。據她介紹,德賢園尚在施工之時她就已經在了,而在此之前她是八幼的副園長。雖然副園長也是領導層,但與親自掌舵一所幼兒園的心境和難度完全無法相提并論,更何況還是一所新建園,而這樣的鍛煉機會正是集團化辦學的模式所賦予的。而與之相對的,在德賢園招聘的新教師中,也有一部分直接進入到八幼進行孵化,跟著經驗豐富的師傅鍛煉和取經,并且迅速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后起之秀。
集團化辦學的優勢不僅僅體現在梯隊培養上,隨著這幾年河西區集團化辦學的日益成熟,長時間潛移默化地積累,讓大家在日常工作中逐漸建立起集團化思維。
經過多年的發展,河西區已經逐步形成一幼、四幼、八幼、十六幼、十七幼、二十六幼等六大幼教集團。一幼集團發揮集團孵化核心組統籌領導作用,重點在集團園之間管理互通、研訓聯盟、合作研究等方面著緊用力,秉承共建共享、合作共贏的理念,進一步整合利用各幼兒園資源條件,探索提升策略,促進集團園管理服務、教育教學與師資隊伍水平再提升。四幼集團建構由集團總園園長為組長,所屬集團園園長為副組長,總園、集團園班子成員為組員的孵化核心組,加強集團化辦學的交流研討;加強集團化園所之間的日常管理、教學研究、教師幫帶等方面的溝通交流,定期進行宣傳。八幼集團重視班子建設,做好集團發展規劃,加強管理人員培訓,強化管理職責。重視集團制度建設,各園區重新梳理工作流程,在落實防疫工作基礎上,結合園區情況做好調整,提升管理實效性。重視教師專業發展,完善集團教師交流機制,選派骨干教師柔性流動。加強園際溝通協作,通過教師觀摩、教科研等方式達到優勢互補。完善各崗位聯動培訓機制,包括后勤、保健等崗位。十六幼集團注重加強集團之間的橫向研究及集團內部的縱向管理,形成共享、共榮、共贏的發展態勢,學年度召開各園區成果展示會。集團每月開展管理研討和匯報,通過觀摩教師教育組織、午睡等一日生活環節,以問題為導向,嚴謹工作常規和流程,杜絕出現教育隨意性,使各園區在管理上無縫對接,高效運轉,全面促進各方面工作質量再上新臺階。十七幼集團借助1+1 互助形式,同時進一步發揮總分院依托關系,在總園和六一保育院之間架起層級管理的平臺,橫向平級互動交流,縱向發揮黨支部和行政管理的效能。規范六一保育院各項工作的基礎上,發揮六一保育院的優長。二十六幼集團以總園為母體,園所文化引領,統籌規范管理,資源均衡發展。在教育理念、園所管理、教育科研等統一管理,實現優質資源共享。提升集團內部凝聚力,確立核心理念,實現和而不同的發展愿景。完善制度建設,規范各項制度,包括意識形態機制和后勤管理機制,實現集團管理制度化。
盡管每個集團各具特色,但最終又殊途同歸。每個幼教集團都秉承著“文化理念一脈相承,園所課程共建共享,辦園特色和而不同,人事編制獨立設置,人員培訓集團孵化,各崗人員柔性流動”的發展理念。發揮集團孵化核心組核心力量,使各園區在管理上無縫對接,高效運轉。進一步探索多元協同機制,使各崗人員在專業上互助互學,快速成長,實現集團化辦學的新發展。通過積極探索“優質園辦新園、新園獨立運行”的集團化管理新體制,讓新建載體跑出發展加速度,最終實現讓更多的幼兒享受優質的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