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摘 要:新媒體時代下,信息傳播格局發生了較大變革,社交媒體平臺逐漸成為我國大學生獲取信息和交流的主要渠道。然而,一些典型案例表明我國大學生在面對新聞熱點事件時,仍缺乏基本的媒體信息素養,容易身陷輿論旋渦而不自知。本文將從技術、心理和社會層面探究影響我國大學生新聞熱點輿情形成的主要因素,并以此為切入點,探討我國大學生新聞熱點輿情的治理路徑。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新聞熱點輿情;治理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2)05-0113-04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伴隨著信息技術和智能互聯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素養正在成為信息社會中每一個人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同時也為輿論場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全新空間。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探究我國大學生是否具備符合時代發展的媒體信息素養,以及如何治理大學生新聞熱點輿情,是新時代高校教育應當關注的問題之一。
一、大學生應對新聞熱點輿情能力的現狀
(一)缺乏對熱點新聞獨立思考的能力
隨著網絡社交媒體的不斷發展,高校熱點新聞事件在網絡中被不斷曝光。2021年端午節期間,成都電子科技大學被曝出“僅留中國女學生陪國外男留學生過端午,無一中國男生參加”的新聞,瞬間引發熱議,成為網絡熱點話題。筆者在微博調查發現,數名掛有“大V”標志的微博用戶,未查明真相便利用“優待國外留學生”“崇洋媚外”等字眼吸引流量,評論區內充斥著對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的謾罵與詆毀,而這些評論者大多為學生。從該事件可以看出,當代部分大學生尚未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未了解事情原委、僅憑某些所謂“知名人物”的一面之詞或看到多數人持相同觀點時,便盲目加入其中,成為了謠言傳播和負面輿論擴散的“幫兇”。
(二)缺乏新聞信息理性判斷能力
近年來,互聯網不僅成為新聞信息傳播和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媒介,也正在成為部分不法分子謀取非法利益的工具。網絡詐騙、散布謠言和非法網貸等利用互聯網進行的違法犯罪行為層出不窮,一些不法分子甚至利用大學生相對匱乏的新聞信息判斷能力,將非法牟利的矛頭直指大學生群體。此外,更有居心叵測者通過社交媒體“販賣焦慮”,利用花樣百出的文章,羅列看似合理的數據,讓大學生對學習、就業、容貌、身體健康等產生焦慮,甚至自我懷疑,嚴重危害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與此同時,部分大學生缺乏對新聞信息的理性判斷能力,極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二、大學生新聞熱點輿情形成的主要影響因素
(一)技術層面因素
5G、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引發了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領域的變革,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信息交流不再受距離和時間所限制。
新媒體打破了傳統的媒體傳播格局,形成了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是新聞傳播者的新傳播格局。其中,自媒體具有多樣化的載體,電腦和智能手機均能作為其信息傳播的工具,且傳播的信息較為碎片化。當代大學生作為電腦和智能手機的主要用戶,主要通過微信、微博、抖音等自媒體平臺獲取信息,而這些平臺的信息內容是良莠不齊的。
信息技術的發展雖然促進了社會進步,但它也是一把雙刃劍,使得信息傳播成本不斷降低,而利用信息獲得的利益卻不斷增加。在這場以信息為核心的利益追逐中,有些人迷失了自我,枉顧法律和道德約束生產虛假信息,制造熱點話題“吸粉”,導致缺乏判斷能力的大學生容易陷入網絡輿情的旋渦。
(二)心理層面因素
大學生使用電腦和智能手機的頻率較高,所獲得的信息量也較大,同時,大學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常表現出以下心理特征:
1.獵奇心理較重
當代大學生生長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數字時代,其成長環境中充斥著大量信息,因此,對新奇事物的求知欲較高,獵奇心理較重,這也是社交媒體中為何頻頻有人利用審丑文化、炒作和發布有違公序良德言論,吸引大學生關注以博得粉絲量的原因。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但應把握好度,避免引發不良后果。
2.個性化特征與從眾心理并存
社交媒體平臺已成為記錄大學生日常思想和行為的重要載體,從中可以看出追求特立獨行正成為部分大學生的顯著心理特點,對獨特時尚的追求和極力避免同他人觀點一致的現象時有發生[1]。但是,大學生雖具有強烈的個性,但也同樣表現出從眾心理。1956年,著名的“阿希從眾實驗”得出結論,從眾行為的影響因素可以分為兩種:信息壓力和規范壓力。信息壓力指人們在不了解情況與自身所處情景時做出的從眾行為,這是信息不對稱所致,并不屬于盲從;而規范壓力則指人們常因害怕自身同大多數人持有不同觀點而遭到孤立,因此選擇從眾[2]。對大學生來說,因這兩種壓力而作出的從眾行為都屬于常見現象。但是,盲目從眾、缺乏獨立思考和理性判斷,以及畏懼同多數持不同觀點的人作斗爭,仍是大學生信息素養匱乏的主要表現。
3.網絡群體極化現象顯著
群體極化現象屬于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范疇,大學生在使用互聯網時也會產生網絡群體極化現象,指學生網民在新媒體等平臺上圍繞熱點話題,經群體商議后呈現出觀點的分化和轉移,持相同觀點的多數人朝著之前的偏向進一步集聚的網絡現象[3]。
面對一些社會現象,大學生的理解與判斷常會受群體間集中意見表達的影響,迸發出非理性情緒,進而強化其原本偏頗的觀念,因非理性情緒而引發的群體極化現象就此發生。大學生會選擇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長此以往,會導致其所處的信息環境更加封閉,此時,若意見領袖持有偏激、非理性見解,封閉交流環境中成員之間的負面情緒就會愈加膨脹,極易導致身處其中的大學生出現極端化和心理失衡等非理性網絡行為,助長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發生。
(三)社會層面因素
面對海量的新聞信息,大學生因信息素養不高,缺乏辨別能力,很容易在信息海洋中迷失。然而,一些社交媒體用戶為博得關注,還未了解熱點事件的真實情況,就在評論區對事件結果妄加猜測,導致網絡成為了大眾負面情緒的集中宣泄地,影響惡劣。
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絡用戶中,大學生人數最多,其規模已超過2億,占網絡用戶總人數的21%[4]。當代大學生作為互聯網的主力軍,常會參與不同領域的熱點新聞話題討論,甚至成為某一話題的意見領袖,但多數大學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網絡信息判斷能力,因此導致大學生網絡犯罪的情況時有發生。從宏觀層面來看,我國信息素養教育和宣傳尚未實現社會全覆蓋,且僅停留在保護個人隱私、防止詐騙、制止不當言論等層面,未涉及對信息的理性思考判斷教育。
三、大學生新聞熱點輿情的治理路徑
(一)互聯網新聞信息監管路徑:持續推進“清朗”系列專項行動,鼓勵公眾參與監督
當前,網絡環境中存在電信詐騙、侵犯個人隱私、傳播虛假信息、操控輿論等非法行為,社交平臺中也充斥著畸形審美文化、狂熱“飯圈”文化和低級趣味價值取向等不良風氣。針對這些網絡亂象,國家網信辦部署開展2021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旨在重拳出擊遏制網絡亂象滋生蔓延,保護人民身心健康、經濟利益,維護網絡生態,為構建“清朗”網絡空間奠定堅實基礎[5]。“清朗”系列專項行動嚴厲打擊大學生的網絡犯罪行為,凈化網絡環境,維護大學生身心健康,引導大學生探索陽光向上、科學健康的新聞信息。
截至2021年6月,我國互聯網用戶規模已達10. 11億[6]。面對如此龐大的互聯網用戶規模,政府應出臺相關措施鼓勵廣大用戶加入到對互聯網信息的監督行列中來;互聯網企業也應拓寬社交媒體信息投訴和舉報渠道,獎勵支持利于打擊網絡犯罪和制止不良信息傳播的舉報行為;政府和高校還應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互聯網監督,以此提升大學生維護法律、遵守道德規范的意識,提高大學生對互聯網信息的辨別能力。
(二)高校教育路徑:注重大學生心理引導,創新思政教育內容
高校需注重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引導,將學生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完善大學生心理咨詢服務,加強教師心理輔導培訓。針對大學生不同的心理特征,高校應組織相關團隊與學生進行深入的心理交流,了解學生日常心理狀態,引導學生正確面對網絡信息;也可以邀請威望較高的專家學者或校內人士成為意見領袖,在校內傳達正能量,形成和諧、積極向上的氛圍。
目前,我國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以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大學生信息素養可以同思政教育相結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大學生信息獲取和信息內容判斷的價值導向,引導他們有選擇性地獲取信息并理性分析信息價值;以黨史學習教育為主題提升大學生愛黨愛國、熱愛人民的意識,杜絕不法分子利用信息化手段侵蝕我國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態。將培養大學生信息素養融入思政教育,不僅能夠拓展思政教育所涵蓋的知識體系,還能以思想的力量促使大學生意識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應具備的信息素養。
(三)自主學習路徑:引導大學生自主培養信息素養和應對網絡輿情的意識
自主學習能力是決定大學生未來是否有持續發展潛力的核心素養,是發展各項素質和能力的基石[7]。高校在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時,應注意以下四點:
第一,高校高等教育計劃應將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提升大學生信息素養納入其中,可采取剛性教學管理措施讓大學生認識到信息素養學習的重要性,將信息素養作為大學生必修課程并設為考試科目,提高學分值;第二,向大學生宣講信息素養的重要性,鼓勵大學生參與信息素養宣傳、競賽、主題報告等活動,提升日常活動中大學生對信息素養的接觸率;第三,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高校教師要以更加生動、新穎的形式講授信息素養課程,引導大學生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培養其自覺學習、自主學習的意識;第四,高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大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平臺,將相關專家講座、學術交流等內容收錄至平臺中,為大學生進行信息素養自主學習做好服務工作。
(四)社會普及路徑:建立全民新聞熱點輿情治理體系
我國政府部門需建立健全社會范圍內新聞熱點輿情的治理體系,引導公眾理性對待所獲取的信息,使其具備基本的信息鑒別能力。
第一,開展全民信息素養普查和分析。政府部門需要及時了解和評估公眾所具備的信息素養水平,以及對信息素養教育的需求,根據調查分析結果將全民信息素養教育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制定教育方案和目標,并整合多方資源,鼓勵公共圖書館、高校、互聯網企業參與到全民信息素養教育的行列。第二,充分重視媒體宣傳的作用。新聞媒介作為世界大事、社會民生的傳聲筒,具有很強的影響力,主流媒體要牢牢掌握社會輿情引導的主動權,營造和諧、良好的輿論氛圍,強調社會輿論治理的重要性;同時,自媒體的作用也不容小覷,一些較知名的自媒體帳戶或微博“大V”往往能在網絡中扮演意見領袖的角色,鼓勵其參與到社會新聞熱點輿情的治理中,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三,采取公眾喜聞樂見、易于理解的教育方式。將信息素養教育知識以廣告、動畫、影視劇等不同形式進行呈現;針對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公職人員可以開會組織學習,高校大學生可以將信息素養教育帶入課堂,中小學生可以將信息素養教育寫入教材。第四,要保障信息障礙人群的權利,為其接受信息素養教育提供便利,主動幫助信息障礙人群培養獲取信息的意識和能力。
四、結 語
大學生作為國家發展不可或缺的人才儲備,其信息素養水平至關重要,直接影響著他們對信息化社會的適應能力和在我國信息化強國建設中所發揮的作用。不法分子的意識形態侵襲、社交媒體的畸形審美和“飯圈亂象”,都提示著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已成為極端重要、迫在眉睫的任務,政府、高校和社會機構都應負起責任,切實提升大學生新聞熱點輿情應對水平,著力培養具備高度信息素養的祖國未來建設者。
參考文獻:
[1] 姬姣姣,董研林,郭小平.“00后”大學生消費特點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啟示[J].西部學刊,2021(2):96-98.
[2] 劉曉燕.互聯網時代下阿希從眾實驗在中國的探索性實證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41(9):13-18.
[3] 年大琦.大學生網絡群體極化的生成機理與引導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41(18):35-39.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全文)[EB/OL].http://www.cac.gov.cn/2021-02/03/c_1613923423079314.htm,2021-02-03.
[5] 侯建斌.2021年“清朗”系列行動亮劍網絡亂象國家網信辦重拳整治網絡水軍黑公關等痼疾[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6 89725342584690&wfr=spider&for=pc,2021-05-14.
[6]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 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9/t20210915_71543.htm,2021-09-15.
[7] 銀海強.大學生學習“缺位”分析與自主學習能力培養[J].中國大學教學,2020(7):61-66.
[責任編輯: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