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 心,宋國鴻,陳福強,高立華,謝華杰
(1.佛山市南海區第五人民醫院,廣東 佛山 528200;2.佛山市南海區南海經濟開發區人民醫院,廣東 佛山 528200)
脛骨平臺骨折在臨床上較為常見。進行剛性內固定是臨床上治療此病的主要方法[1-2]。有研究指出,采用傳統的切開復位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存在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慢、術后膝關節僵硬、損傷等并發癥的發生率高等缺點[3-4]。近年來,關節鏡輔助下MIPO 技術在脛骨平臺骨折的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5]。本文對在佛山市南海區第五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50 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探討關節鏡輔助下MIPO 技術在脛骨平臺骨折治療中的應用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8 年6 月至2021 年6月期間在佛山市南海區第五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50 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其納入標準是:臨床資料完整。其排除標準是:合并有免疫系統疾病或精神疾病。按入院的先后順序將其分為MIPO治療組和常規治療組,每組25 例患者。常規治療組患者中有男性13 例,女性12 例;其年齡為24 ~65 歲,平均年齡為(45.32±2.63)歲;其中Schazker 分型為1 型的患者有5 例,為2 型的患者有6 例,為3 型的患者有7 例,為4 型的患者有7 例。MIPO 治療組患者中有男性14 例,女性11 例;其年齡為23 ~64 歲,平均年齡為(45.21±2.78)歲;其中Schazker 分型為1 型的患者有6 例,為2 型的患者有8 例,為3 型的患者有6 例,為4 型的患者有5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為MIPO 治療組患者采用關節鏡輔助下MIPO技術進行治療,方法是:對患者進行連續硬膜外麻醉,在關節鏡下觀察其脛骨平臺的位移方向和骨折塊的形狀。對骨折處進行復位處理,然后使用鋼板進行固定。為常規治療組患者采用傳統的切開復位手術進行治療,即先對其骨折處進行切開復位,然后進行固定處理。
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時間。觀察并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的HSS 評分及Rasmussen 評分。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包括膝關節腔內感染、深靜脈血栓、切口感染及骨筋膜室綜合征)的發生情況。
對研究數據采用SPSS 25.0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MIPO 治療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時間分別為(63.51±3.67)d、(55.67±6.53)mL、(3.06±0.42)個月,常規治療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時間分別為(83.65±4.36)d、(104.25±12.38)mL、(6.88±1.34)個月。MIPO 治療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時間均明顯優于常規治療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的對比(± s )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的對比(± s )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骨折愈合時間(個月)MIPO 治療組(n=25) 63.51±3.67 55.67±6.53 3.06±0.42常規治療組(n=25) 83.65±4.36 104.25±12.38 6.88±1.34 t 值 2.156 1.641 1.889 P 值 0.000 0.000 0.000
治療后,MIPO 治療組患者的HSS 評分、Rasmussen 評 分 分 別 為(88.26±15.06) 分、(28.41±5.67)分,常規治療組患者的HSS 評分、Rasmussen 評分分別為(76.22±14.35)分、(24.221±5.26)分;MIPO 治療組患者的HSS 評分、Rasmussen 評分均顯著優于常規治療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后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的對比(分,± s )

表2 治療后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的對比(分,± s )
組別 HSS 評分 Rasmussen 評分MIPO 治療組(n=25) 88.26±15.06 28.41±5.67常規治療組(n=25) 76.22±14.35 24.221±5.26 t 值 3.168 2.349 P 值 0.000 0.000
在術后,MIPO 治療組患者中有1 例患者(占4.0%)發生膝關節腔內感染,有1 例患者(占4.0%)發生切口感染;常規治療組患者中有2 例患者(占8.0%)發生膝關節腔內感染,有1 例患者(占4.0%)發生深靜脈血栓,有1 例患者(占4.0%)發生切口感染,有2 例患者(占8.0%)發生骨筋膜室綜合征。MIPO 治療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治療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的對比[ 例(%)]
脛骨平臺骨折具有較高的致殘率[6]。治療此病的主要目標是使患者獲得良好的下肢力線、促進其膝關節運動功能的恢復、防止其發生創傷性關節炎等[7-8]。近年來,關節鏡輔助下MIPO 技術在治療脛骨平臺骨折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9]。該手術具有創傷小、對關節環境的干擾小、引發關節感染、創傷性關節炎的風險小等優點[10]。有研究表明,與采用傳統的切開復位手術相比,用關節鏡輔助下MIPO 技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可有效縮短患者骨折愈合的時間,促進其膝關節功能的恢復,降低其關節粘連的發生率[11-12]。需要注意的是,用關節鏡輔助下MIPO 技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時應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選擇合適的手術時機(一般可在傷后4 ~5 d 實施)。本研究的結果顯示,MIPO 治療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均顯著優于常規治療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MIPO 治療組患者的HSS 評分及Rasmussen 評分均顯著優于常規治療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與采用傳統的切開復位手術相比,用關節鏡輔助下MIPO 技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效果較好,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手術指標,促進其膝關節功能的恢復,減少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