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志,秦冬梅
(大英縣人民醫院檢驗科,四川 大英 629300)
輸血治療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尤其是對一些行外科手術的患者,輸血治療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進行輸血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將血液制品通過靜脈輸注或其他方式輸入至患者的體內。在進行輸血治療時,臨床醫生需要準確掌握治療時機,并全面評估患者機體的凝血狀況及血液中缺乏的成分,并根據評估結果制定有針對性的輸血治療方案,以提高患者輸血治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1]。本文主要是探討血栓彈力圖在臨床輸血指導中的應用價值。
從2020 年1 月至12 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手術及輸血治療的患者中隨機選取120 例患者作為試驗對象。其納入標準是:具有進行外科手術及輸血治療的指征;圍手術期的失血量>1000 mL ;各項臨床診療資料完整、真實、有效;知曉本研究內容,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是:合并有血液疾病或精神疾病;存在嚴重的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在入組前的2 個月內接受過抗凝治療;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存在凝血功能障礙;病歷資料缺失或中途退出本研究。根據臨床輸血指導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n=60)和觀察組(n=60)。在對照組患者中,男、女分別有33 例、27 例;其年齡最小為23 歲,最大為68 歲,平均年齡為(53.52±3.83)歲;其體質指數最小為16,最大為27,平均體質指數為(23.21±1.75)。在觀察組患者中,男、女分別有34 例、26 例;其年齡最小為24 歲,最大為67 歲,平均年齡為(53.47±3.49)歲;其體質指數最小為17,最大為28,平均體質指數為(23.43±1.69)。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通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根據患者圍手術期的具體情況使用新鮮冰凍血漿、懸浮紅細胞、機采血小板、冷沉淀凝血因子等對其進行輸血治療。對照組患者在輸血治療的過程中以常規凝血檢查為指導,方法是:在圍手術期每隔1 h 對患者進行一次血氣分析、血常規檢查等,根據其出血量及檢查結果對其實施輸血治療。例如,若患者出血量較大且檢查結果顯示其血紅蛋白的水平<70 g/L、紅細胞壓積<25%,則需要為其輸注2 U 的懸浮紅細胞;若患者出血量較大且檢查結果顯示其血小板計數<50×109/L,則需要為其輸注一人份機采血小板。觀察組患者在輸血治療的過程中以血栓彈力圖為指導,方法是:在圍手術期每隔1 h 采用血栓彈力圖檢測儀(型號:圣域醫療TCA6000)對其進行一次檢查,若檢查結果顯示血栓彈力圖反應時間>8 min,則提示其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減少,需為其輸注15 mL/kg 的新鮮冰凍血漿;若檢查結果顯示血栓彈力圖中的最大振幅<50 mm,則提示其血液中的血小板計數降低、血小板功能減弱,需為其輸注一人份機采血小板;若檢查結果顯示患者的血液中出現纖維蛋白凝塊,且纖維蛋白凝塊的加固速率>72 mL/s,則需要為其輸注13 U的冷沉淀纖維蛋白。
比較兩組患者血液制品(包括新鮮冰凍血漿、懸浮紅細胞、機采血小板、冷沉淀凝血因子等)的用量、再次出血率、術后出血量及住院時間。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1 h 及術后1 d 的凝血功能指標(包括血小板計數、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凝血酶原時間等)。
用SPSS 20.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量資料(如凝血功能指標、血液制品的用量、術后出血量、住院時間)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如再次出血率)用% 表示,用χ2 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懸浮紅細胞、新鮮冰凍血漿、冷沉淀凝血因子和機采血小板的用量均少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液制品用量的比較(± s )

表1 兩組患者血液制品用量的比較(± s )
組別 懸浮紅細胞(U) 新鮮冰凍血漿(mL) 冷沉淀凝血因子(U) 機采血小板(人份)觀察組(n=60) 4.41±1.22 262.38±10.13 15.88±2.49 2.08±0.57對照組(n=60) 6.31±1.34 409.36±17.27 31.14±3.07 3.64±0.81 t 值 4.026 63.874 8.069 3.117 P 值 0.031 <0.001 0.008 0.038
術前,兩組患者的血小板計數、紅細胞壓積、凝血酶原時間及血紅蛋白的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h,兩組患者的血小板計數、紅細胞壓積、凝血酶原時間及血紅蛋白的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d,兩組患者的血小板計數、紅細胞壓積、凝血酶原時間及血紅蛋白的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h,兩組患者的血小板計數、紅細胞壓積和血紅蛋白的水平均低于術前,其凝血酶原時間均長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d,兩組患者的血小板計數、紅細胞壓積和血紅蛋白的水平均高于術后1 h,其凝血酶原時間均短于術后1 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d,兩組患者的血小板計數、紅細胞壓積和血紅蛋白的水平均低于術前,其凝血酶原時間均長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手術前后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的比較(± s )

表2 手術前后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的比較(± s )
注:a 與本組術前比較,P <0.05 ;b 與本組術后1 h 比較,P <0.05。
組別 時間 血小板計數(×109/L) 紅細胞壓積(%) 凝血酶原時間(s) 血紅蛋白(g/L)觀察組(n=60)術前 140.65±12.57 35.26±5.34 13.79±2.26 120.26±10.17術后1 h 81.73±8.91a 29.84±7.19a 16.11±4.28a 94.33±8.28a術后1 d 99.64±10.15ab 33.07±3.29ab 14.38±1.96ab 102.34±10.28ab對照組(n=60)術前 141.14±16.46 34.97±5.16 13.88±2.34 120.07±10.26術后1 h 80.89±8.76a 29.31±7.03a 16.24±4.33a 94.04±8.06a術后1 d 98.77±10.03ab 32.68±6.39ab 14.27±1.83ab 103.82±9.33ab
觀察組患者的再次出血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其術后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患者,其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再次出血率、術后出血量及住院時間的比較
輸血是臨床上對大量出血患者進行治療的重要手段。在進行輸血治療時,臨床醫生需要準確掌握治療時機,并全面評估患者機體的凝血狀況及血液中缺乏的成分,然后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輸血治療方案。以往臨床上主要是依靠血常規檢查、血氣分析等來評估患者是否需要接受輸血治療并選擇血液制品的類型。但實際上每一位患者都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化差異,僅依靠血氣分析、血常規檢查等來指導臨床輸血治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原因是上述檢查結果只能反映患者凝血瀑布級聯中的一部分情況,并不能對其機體的凝血與抗凝血功能進行準確的評估[2]。血栓彈力圖是指通過描記血液凝固的過程而形成的圖形,它是依據全血中凝血塊的物理特性來分析凝血系統與纖溶系統功能的一種檢查手段。以血栓彈力圖為指導進行臨床輸血治療的效果顯著,具有諸多優勢,如檢查速度快、能準確反映患者機體凝血系統與纖溶系統的功能、操作簡單等[3]。血栓彈力圖檢查的原理是:血液標本凝固時會導致盛血杯帶動圓柱體的運動發生改變,在此過程中圓柱體由于偶聯運動會切割磁力線而產生電流,經過計算處理后可形成曲線圖,該曲線圖中包含有凝血過程反應時間、最大振幅及加固速率等指標。凝血過程反應時間即血液樣本在檢查開始至第1 個血凝塊產生的時間,其可作為評價輸注新鮮冰凍血漿效果的重要指標[4]。最大振幅是指血凝塊的最大強度,可準確反映血小板的數量及功能。加固速率則是指血凝塊從產生時刻到描繪出最大曲線弧度切線與水平線之間的夾角。一般情況下,加固速率能準確反映患者血液中纖維蛋白原的含量。從各方面來看,血栓彈力圖能準確反映患者機體凝血系統與纖溶系統的功能及變化情況[5]。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血液制品用量、再次出血率、術后出血量和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患者。證實將血栓彈力圖應用于臨床輸血指導中能夠發揮較為明顯的優勢。首先,通過血栓彈力圖檢查得到的結果更加科學、合理,且檢查速度快。一般情況下,臨床醫生通過分析血栓彈力圖能夠在15 min 內得出患者凝血系統的動態變化情況,從而可在短時間內為輸血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有效提高輸血治療的及時性。此外,通過分析血栓彈力圖還能幫助臨床醫生更加準確地了解患者機體的凝血狀態,從而可為臨床上科學、合理地輸注血液制品提供準確的依據,從而減少了臨床輸血治療的盲目性,節約了血制品資源,從整體上提高輸血治療的效益[6]。
綜上所述,根據血栓彈力圖相關參數的變化對患者進行輸血指導,能有效減少其血液制品的用量,降低其再次出血率,減少其術后出血量,縮短其住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