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大舜美術館館長/韓宏宇




張丑所云“皴紋極少,筆意尤為簡遠”者,結合黃公望的作品來看,應為《九峰雪霽圖》《剡溪訪戴圖》《富春大嶺圖》之類作品?!毒欧逖╈V圖》亦以松江地區的仙山“九峰”為背景,以水墨山水和淺絳山水相結合的手法描繪出肅穆靜謐的雪山之境。此作與另一件《剡溪訪戴圖》,均是黃公望描繪雪山景致的佳作。首先在材質上,此類作品多用絹本,便于層層烘染,營造出冷峻的氣氛。山體以留白的方式來處理,并純用線條組織結構,使作品充滿裝飾意味和實驗性。在近景山石的暗部,黃公望略微施加淡墨皴擦和渲染,以增強山石的體量感。散落山石之上的枯樹則用中鋒寫出,呈現出有序的排列和用筆的一致性。清代鑒賞家張庚曾評價黃公望此類作品云:“以其純用空勾,不加點綴,非具絕大神通不能也?!绷钊诵湃?。《剡溪訪戴圖》與《九峰雪霽圖》作于同年,風格上極為接近,不同的是在《剡溪訪戴圖》中,為增強繪畫的敘述性和凸顯作品主題,畫中構置了亭榭與舟船,在巨嶂山石的處理上,亦更為方整冷峻,不似《九峰雪霽圖》充滿流動感。上述兩件作品均屬筆簡意遠之類繪畫,展現了黃公望化繁為簡又不失氣勢的創作能力。另外,黃公望作于至正十一年(1351)的《富春大嶺圖》亦是筆簡意遠之類的繪畫作品,此作與上述二作所用絹本不同,繪畫材質為性能較生的紙張,亦未加多層渲染,是以簡練的線條勾勒出遠山,并于山間及近景列植雜樹,以增強作品的樸茂之感。但從作品所展現出的韻味和線條的律動感來看,此作似與上述二作存在一定的差異。
清代畫家王時敏在《西廬畫跋》中曾評價黃公望繪畫云:“元季四大家皆宗董、巨,濃纖澹遠,各極其致。惟子久神明變化,不拘守其師法。每見其布景用筆,于渾厚中仍饒逋峭,蒼莽中轉見娟妍,纖細而氣益閎,填塞而境愈廓,意味無窮,故學者罕窺其津涉?!蓖鯐r敏從黃公望畫學之淵源、用筆、布景等角度總結了黃氏繪畫的風格特點,極富見地。從黃氏現存的作品來看,其能遙接宋畫董巨、荊關、李郭之傳統,又能化繁為簡,使其個人作品既具宋畫之精神又備元畫之氣韻;另外,在審美趣味上,黃公望繪畫中所表現出的簡遠蕭散、渾厚華滋等審美意象亦有別于前人,并為元代繪畫的發展拓寬了道路。發展至明清時期,黃公望之繪畫受到以董其昌為代表的晚明畫家頂禮膜拜,董氏無以復加的推崇,進一步奠定了黃公望在中國繪畫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