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 程東


臺灣《經濟日報》26日援引報道稱,臺半導體代表團計劃前往印度,討論合作打造芯片產業鏈。在今年3月被美國拉入包括韓國、日本在內的“芯片四方聯盟”后,臺半導體行業在“站隊”方面態度模糊。數據顯示,臺灣對大陸的芯片出口占總出口四成以上,如果臺企因4芯片四方聯盟”,將大陸市場排除在外,無疑將蒙受巨大損失;
印度難成臺企“依托”
知情人士說,此次臺企赴印代表團或包括臺積電、聯電在內的臺灣頂尖半導體制誨商,可望在幾周內成行。印度方面已確認設廠的地點,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印度還將為依據半導體戰略所設的相關投資項目,提供最高50%的財政補助。“臺經院”產經數據庫研究員暨總監劉佩真分析稱,過去包括印度在內的東南亞市場,因半導體供應鏈比較破碎,加上半導體上中下游群聚效應沒有那么明顯,較難吸引臺灣晶圓代工業者前往投資設廠。目前傳出臺廠可能前往印度投資設廠,一方面是印度祭出半導體發展新戰略,將補助100億美元。另一方面印度電動車市場商機是吸引臺廠最主要的誘因,預期臺廠若赴印度設廠應以成熟制程為主。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所副研究員李崢27日對《環球時報》分析稱,臺企在芯片產業鏈上的主要優勢是工藝、制程方面,尤其臺積電在工藝上應該說是全球領先,像聯發科等也有一定設計能力。印度主要優勢是本國有一些半導體工程師,但目前并不是全球芯片產業鏈的重要一環,而且基礎設施、勞動力培訓以及產業經驗都不行。李崢認為,印度和臺灣地區的芯片合作從整體上來說,很難影響到全球芯片產業鏈。"臺灣企業也不可育徽印度作為未來產業鏈的托,主要是把印度當成一個備用性的方案。
臺芯片業不想“站隊”
今年上半年,美國將中國臺灣納入所謂“芯片西方聯盟”,意在將中國大陸排除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之外,預計聯盟最快8月正式成型。初步數據顯示,參與該聯盟的主體企業包括美國的英特爾、應用材料、美光、博通、高通;韓國的三星和SK海力士;日本的東芝、瑞薩、東京電子,以及中國臺灣的臺積電、聯發科和日月光半導體。業界人士稱,以上企業幾乎涉及全球半導體產業的上、中、下游產業鏈。
面對美國的拉攏,依賴大陸市場的臺灣企業在“站隊”方面表現出一種很微妙的感覺。目前臺積電等企業都未對“芯片四方聯盟”公開表態,臺電董事長劉德音此前發表講話稱,“原材料成本壓力最終會轉嫁給消費者”。分析認為, 臺積電的掌門人在暗示美國對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的“孤立”做法只會對雙方都造成傷害。
目前臺灣對大陸的芯片出'口占總出口的四成以上,而半導體等電子和通信產品是大宗商品。如果臺積電加入"芯片四方聯盟”,將大陸市場排除在外,無疑將對整個臺灣經濟造成巨大損失。
還有臺媒分析認為,美國雖然邀請臺灣加入“芯片四方聯盟”,但不會真正支持臺積電。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此前不止一次表示,美國目前過度依賴境外芯片產業鏈,并警告如果臺灣的芯片供應遭中斷,美國恐立即陷入嚴重衰退。《世界日報》援引相關分析認為,美國此舉將逼迫國際芯片大廠“選邊站”,不但對大陸打擊效果有限,并且可能進一步動搖本已十分脆弱的全球供應鏈。臺灣《工商時報》的社論稱,以臺積電為首的臺灣半導體產業如果被迫選邊站,將直接成為犧牲品。
“美國可能還是希望通過芯片政策提升三星、英特爾等廠商的工藝,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臺積電。”李崢表示,一些美國本土的廠商在華業務投入不多,不太受到芯片法案里“中美二選一”條款的限制。但是對于臺企來譴情況就不是這樣.它們此前主要的產業合作伙伴就是中國大陸企業,在美國的投入反而不是很多,想要拿到美國的政策補助必須放棄在大陸投資和市場。所以臺灣島內一些半導體的人士認為并非一定要迎合美國。
對大陸追趕步伐焦慮
除了面對美國的壓力,臺灣半導體產業也在感蔓犬陸在芯片業的飛速追趕。臺灣《聯合報》23日稱,盡管美國芯片法案擬禁止取得補助的半導體企業前往中國大陸設廠,但大陸芯片制造業龍頭中芯國際似乎已取得重要技術突破,此前出貨給美國比特幣挖礦公司MinerVa的單芯片,已具備7納米級別技術能力。島四分析認為,此舉凸顯大陸致為于突破半導體先進制程的決心收獲成果,中芯國際技術已慢慢趕上.臺積電、三星,正快速逼近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地位。
有分析指出,中芯國際的客戶主要是同樣受到美國制裁的中國大陸企業。近年美國積極防范中國大陸企業取得先進半導體技術與制造設備,但中芯國際等企業的過人進步不僅讓外界對美方出口管制機制的有效性產生懷疑,也對美國是否真能挫敗大陸打造自主芯片產業的雄心產生疑問。
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統計,中國大陸晶畫廠建廠速度全球第一,預計到2024年年底將建31座大型晶圓廠,超越中國臺灣同期預定投入運作的19座以及美國預期的12座。
臺灣《經濟日報》26日稱,大陸的晶圓廠建造計劃中,很大一部分以成熟制程生產芯片,包括許多現在需求量最高的處理器、執行許多基本功能的微控制器,也包括普遍用于車輛、智能手機和其他電子產品的電源芯片。相比之下,全球其他幾家大型半導體業者均執著于投資先進制程的晶圓廠。
目前,全球芯片市場需求最大的是成熟制程芯片,用于最廣泛的工業科技制品。《華爾街日報》稱,此舉可能使中國大陸獲得成熟制程芯片領域市場的話語權,最終可能讓更多買家依賴中國大陸的芯片。行業顧問機構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ies的數據顯示,2030年28納米級別成熟制程芯片需求將增加超過兩倍;2025年該級別芯片40%產能將在大陸,遠高于2021年的15%。
島內資深媒體人唐湘龍分析稱,雖然大陸在半導體發展上還沒達到尖端,但成熟制程方面已經追上,未來幾年國際半導體業將遭遇大陸產能的“屠殺”,對于臺積電等公司會有很大沖擊。▲
環球時報202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