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博晨 盧瑛
(西安思源學院 陜西西安 710061)
散打運動是中國現代化武術的衍生運動,又被稱為散手,是指運動中兩個人通過摔、打、踢等方式,進攻或制服對方的一種格斗類運動項目。相比武術中的其他運動形式,散打運動不要求選手具有花式技巧,主要是通過對運動技術的靈活使用來取勝。盡管我國在散打運動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但相關研究的發展十分迅速。現如今,隨著研究成果的逐漸增多,散打運動內在體系建設已得到逐步完善,在國際市場中的影響力越來越高。我國“散打王”活動的成功舉辦,更是為散打運動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空間,多個國家已通過此活動關注到了中國散打運動。但目前,我國散打運動的持續化發展體系建設,仍不夠成熟,部分群體對此項運動仍存在錯誤認知。
散打運動又被稱為相搏運動或手搏運動,其基本規則是參與雙方在一定條件限制范圍內結合武術領域中的打、摔、踢等攻擊方式和防守方式,以徒手的形式進行格斗和對抗。散打運動也是近年來被歸類于現代競技體育項目中的一項體育運動。在散打運動當中,中國武術所占比重較高,并且是其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近年來,越來越多體育領域的研究人員開展了大量針對散打選手訓練以及散打比賽等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多種與散打運動相關的訓練技巧和訓練方式,為這項體育運動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國在1989年正式將散打運動列為全國體育競賽正式項目,并在1993年將此項運動列為第七屆全國運動會競賽項目。隨著全世界對散打運動關注度的提升,我國在散打運動項目上取得的金牌數量也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
國內針對散打運動項目的常規競賽包括省級散打運動錦標賽、市級散打運動競賽、地區級散打運動競賽、青少年散打運動比賽、國內體育院校散打運動競賽等。相關方面的商業競賽包括“散打王”競賽、俱樂部競賽、水上擂臺武術散打競技賽等。隨著散打運動項目的多元化發展,社會中越來越多的體育文化愛好者參與到活動中,散打運動的普及度與社會認可度越來越高。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此項運動現如今已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運動項目。截至目前,散打運動已經成為一種非競技類運動項目,在公園內、健身房、體育運動俱樂部等娛樂運動場所,可以看到有較多的受眾通過此項運動鍛煉身體。
為了進一步提高散打運動的普及化程度,各個地區以不同的方式,創辦了散打運動培訓機構,參與培訓機構訓練的學員也積極參與散打運動競賽。與此同時,一些地方高校也在體育課程教學改革中,增設了散打運動教學課程,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后,學生對此項運動的反饋效果良好。此外,綜合地方體育頻道與體育文娛機構的反饋信息可知,近年來,關注體育散打運動公眾號、訂閱散打運動競技賽事的社會群體越來越多。
除了散打運動項目的推廣呈現一種較為良好的趨勢,與之相關的體育文化傳承與發揚也表現出了顯著的民族性特征。為使體育文化得以有效弘揚,基于此項運動,地方政府發揮了牽頭作用,通過在地區張貼海報、發布公共信息等方式,吸引社會群體對散打運動的關注。也正因如此,武術散打運動文化的傳承呈現出一種較好的趨勢。
一些新媒體機構或公眾號運營主體嘗試利用自身的社會資源,進行武術文化的宣傳。在此過程中,文化傳承的載體,包括網絡、電視、新聞等,相關方面宣傳方案逐步完善,散打運動在體育市場內的文化影響力越來越大。現如今,此種文化已拓展到了地方教育院校,小學、中學等院校均通過普及組合拳法或廣播體操的方式,在群體內進行武術文化與體育文化的宣傳,一些試點院校,已將散打運動競賽列入了評估人才運動能力的考核指標中。甚至部分體育院校在進行人才選拔時,會將學生的散打運動競技能力與個人綜合能力掛鉤,使新生代人才與學生成為武術文化發展與弘揚的載體,激發群體積極參與散打運動與散打專業訓練的熱情。
基于散打運動的本質層面分析,可以認為,此項運動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如通過參與專業培訓或散打運動活動,對受眾群體可以起到修身、養性等作用,同時,此項運動又具有健身、娛樂、休閑、防身等功能,這些社會價值均是散打運動的外在價值體現。對于重視個人修養的受眾群體而言,他們在進行散打運動時,會更加重視對于其個人勁力與精神層面的修煉,對于重視個人身體健康與機體形態的受眾群體而言,他們更加側重此項運動的鍛煉性。目前,散打運動專業培訓教練在指導運動技巧或運動要領時,會將指導工作的側重點置于“外練”層面,即對受眾群體進行“筋、骨、皮”的訓練。通過此項運動,進行個人精神修養的群體則相對較少。
在武術領域研究層次較深或造詣較高的學者,他們在散打運動中便極為重視對個人內功的修煉。隨著散打運動與武術文化在市場內呈現的普及化趨勢,運動項目的價值取向勢必會在市場內或相關領域內發生轉變,受眾群體對其的關注也將從外部價值逐步向內在價值轉變。例如,散打運動中的站樁功法,此動作具有集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為一體的特點,通過長時間的站樁,不僅可以提高受眾群體的“精氣神”,而且也可以達到鍛煉筋骨的目的,通過長久或持續地鍛煉,可以使受眾群體達到“身到”“意到”“氣到”“力到”的境界。綜上所述,散打運動在市場的多元化發展中,勢必要向著更加深層次與高價值取向的方向發展。
散打運動在體育市場的初步推廣階段,大部分教練與培訓人員均是運動員出身,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理論水平差等方面的問題。他們在對需求群體進行運動行為、運動技巧指導時,往往是憑借自身多年積累的運動經驗,無法使用科學的培訓方案與合理的指導手段。若沿用此種訓練模式,會導致我國體育文化發展止步不前,甚至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中國武術文化的弘揚。現如今,此種問題已經引起了有關部門與單位的關注,并在2000年制定與發行了《規范散打運動培訓方案》,要求國家散打運動培訓教練,每間隔1 年便要參與1次崗位培訓,在必要的情況下,需要根據地方體育文化發展政策的變化,參與國家級或省級體育教育機構對其的專業指導。此項工作在市場內的全面落實,不僅提高了專業體育運動教練個人綜合能力,也滿足了教練在培訓中行為的規范化、理念的前沿化、觀念的現代化等要求。通過此種方式,散打運動的現行培訓模式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中國散打運動培訓模式在真正意義上做到了系統化、規范化與合理化。
從市場角度入手,對散打運動的發展進行分析,發現當下的經濟市場具有開放性、競爭性、自主性、盈利性等特點。為了進一步加快散打運動在市場發展中的進程,實現武術文化在市場相關領域的弘揚,國家體育組織委員會聯合地方政府與有關機構,下發了散打運動項目產業化的政策,即在大中小型散打運動競技賽事中,鼓勵運動員“放開手腳”,并在競賽中“摘掉面具與防護裝置”,進行競賽規則的精簡化處理,以此種方式,提高散打運動競賽的觀賞性。通過運動員之間激烈的競賽,吸引更多的社會群體觀看競賽,促進運動行業的產業化發展。例如,我國在2000 年首次成功舉辦大型“中國功夫與美國職業拳擊爭霸賽事”活動,此活動一經開展,便引起了各界的關注。為了滿足群眾對此類賽事的需求,在此后的幾年中相繼舉辦了“散打運動競技賽”,其中一些地方企業為了搶占市場資源,紛紛對賽事進行投資,四川某公司,在“拳王爭霸賽”中投資1800萬元,購買了整場賽事的冠名權。正因如此,體育市場關注到了散打運動的市場價值及其發展潛力,為了實現活動的持續收益,部分舉辦方將活動擴大化,將賽事由地方化轉變為國際化,這一舉措引起了國外體育組織的關注。在多方協同參與的背景下,散打運動項目的產業化發展趨勢更加顯著,這一趨勢也將成為推進中國武術文化弘揚的重要舉措。
為了加強武術文化的弘揚,滿足更多受眾對此方面的需求,該文從運動競賽發展、武術散打文化的傳承兩方面,分析散打運動的發展現狀,并提出散打運動價值取向的高層次發展趨勢、訓練模式的科學性發展趨勢、運動項目的產業化發展趨勢。希望通過此研究,從真正意義上規范我國體育行業與相關領域的發展,為實現體育產業發展帶動市場經濟建設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