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蕾
(上海大學附屬寶山外國語學校, 上海 201901)
作業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促使學習高效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初中地理作業以完成教材配套的練習冊為主,但筆者在長期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應付、拖拉、排斥地理作業的現象時有發生。部分學生感覺地理作業形式單調、枯燥無趣,希望增加探究實踐類的作業。2021年7月國家出臺了“雙減”政策。政策指出教師需提高作業設計質量,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1]基于學生的真實訴求和國家的“雙減”要求,本文以“地形與地勢”為例闡釋了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驅動,以核心素養為指向的初中地理項目化長作業的設計和實施策略,為一線教師提供參考。
項目化長作業的提法來源于國外基于項目的學習理念。項目化長作業借鑒了項目化學習的方式,以單元教學內容為基礎,以學生興趣為中心,以實踐性活動為載體進行自主或小組合作探究并完成任務。項目化長作業具有兩大特征。其一時間長期性,項目化長作業是一個長期的學習任務,可以安排學生根據任務的難易程度在一星期、一個月甚至一學期內完成作業。其二內容實踐性,項目化長作業突出“項目”,強調“做中學”,學生通過親身經歷一次手工制作、一次社會調查、一個方案設計等在實踐中調動已有的知識和能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形成作業成果。
一份科學合理的項目化長作業設計是學生開展探究活動,有效完成作業的前提和基礎。筆者根據實踐經驗,以滬教版七年級“地形與地勢”為例,歸納出初中地理項目化長作業設計的五個步驟,以下是初中地理項目化長作業設計流程圖(見圖1)。

圖1 項目化長作業設計流程
核心知識是指學科中的關鍵概念和原理,它具有永恒性、普遍性、抽象性的特征。[2]與短作業注重診斷學生是否掌握事實性知識和基本技能不同,初中地理項目化長作業的內容聚焦于地理學科中的核心知識、概念和原理,其目標是指向概念的深層次理解和遷移以及地理實踐力的培養。事實性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學生在實踐項目化長作業過程中的工具和基礎。因此,在項目化長作業設計初期,教師需基于課程標準和學科基本要求自上而下地挖掘初中地理教材中各單元所包含的核心知識、概念或原理,梳理出各單元中的知識點,并自下而上地構建出單元核心知識體系。例如,“地形與地勢”這一單元的核心知識體系由知識點、關鍵概念、核心概念、核心內容四部分組成(見表1)。

表1 “地形與地勢”核心知識體系
在傳統的紙筆短作業上有很多事實性問題,例如,“青藏高原位于我國第幾級階梯”“我國有哪四大盆地”等,這些問題結構良好,均指向封閉的答案,考察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而在項目化長作業中,教師需整合學科中的事實性問題并將學科本質問題放到學生感興趣的情境中,形成更具開放性、挑戰性的驅動性問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驅動學生調動已貯備的知識和技能,主動投入到項目化長作業的實踐類活動中來。以下是“地形與地勢”項目化長作業的問題結構(見表2)。學生解決驅動性問題的過程,必然會引發對學科本質問題和事實性問題的思考。

表2 “地形與地勢”問題結構
地理實踐力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初中地理的實踐活動不僅限于野外考察,還包括觀察實驗、社會調查、演講、模型制作等。基于驅動性問題,教師需考慮創設多樣化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經歷有意義的學習實踐,像真正的科學家、工程師、設計師、新聞工作者那樣去思考、去探索、去解決問題。[3]一個教學單元的項目化長作業可以由一個或多個(不超過三個)實踐活動組成,并且活動必須面向個體和團體。例如,學生在完成“地形與地勢”項目化長作業時,需獨立繪制中國地形分布思維導圖,獨立制作地形模型,小組合作設計旅游產品。以下是“地形與地勢”項目化長作業實踐活動結構圖(見圖2)。

圖2 “地形與地勢”實踐活動結構
與傳統紙筆短作業一份考卷、一本練習冊呈現給學生不同,教師需要將項目化長作業中設計的實踐活動以方案的形式發布給學生,讓學生知曉活動主題、活動目標、活動步驟、作業截止時間等相關信息。活動方案是學生的行動指南,以下是“地形與地勢”項目化長作業的實踐類活動方案(見表3)。

表3 “地形與地勢”實踐類活動方案
在設計初中地理項目化長作業時,教師需利用多種評價工具,對學生的作業成果和實踐活動中的行為表現進行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同時,對項目化長作業的評價應貫穿作業始終,由多元主體參與評價。例如,在評價“地形與地勢”項目化長作業時,學生依據評價量規認識到什么是好的作業成果,什么是好的活動表現,并對照自己的行為引發反思,幫助學生形成尊重客觀事實、理解不同意見的科學態度和人際交往能力。學生本次作業的成果和評價結果等資料將記錄到成長檔案袋,為真實、綜合評價學生初中地理學習的發展狀況提供參考。以下是“地形與地勢”項目化長作業評價設計(見表4)。

表4 “地形與地勢”項目化長作業評價設計
為避免項目化長作業在實施階段流于形式、粗糙表淺,造成虛假學習,筆者提出了以下四個策略。
小組合作是初中地理項目化長作業實施過程中的主要形式之一。筆者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如果完全按照學生的意愿分組,項目化長作業會淪為班級里幾個優秀學生的“表演秀”,其余學生則默默充當著觀眾角色。面對這一困境,本次“地形與地勢”項目化長作業實施前,筆者在學生自愿分組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性格特點進行了調整,用雁群模式組建團隊,保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保障活動實施效果(見圖3)。

圖3 “地形與地勢”實踐活動分組結構
雖然初中地理項目化長作業給予學生極大的自主性和自由性,但并非意味著教師可以放任不管。教師需要適時監督與介入學生的學習過程,并為學生搭建各種“支架”,輔助學生自主完成任務或合作解決問題。例如,學生在完成“地形與地勢”項目化長作業過程中,筆者提供了部分手工材料和制作好的地形模型讓學生使用、參考;提供活動任務單作為學生開展活動的導航工具(見表5);學生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出現糾紛時,教師還需引導分工,提供合作的相關技巧。

表5 “地形與地勢”活動任務單
將作業評價標準嵌入活動任務單中,在開始布置作業時與學生分享,有利于學生提升作業成果。例如,“地形地勢”項目化長作業實踐活動之一是用思維導圖梳理我國主要地形區的位置和特征。筆者在布置作業時為學生提供了該實踐活動的評價量規(見表6),指導學生在完成作業時根據評價量規不斷修正,最終形成高質量的作業成果。

表6 “地形與地勢”思維導圖成果評價量規
初中地理項目化長作業形成的成果可以通過展覽和匯報交流的方式進行公開展示,滿足學生多元發展的需求。同時,公開展示和交流能夠彌補個人的認識誤區和知識盲點。[4]“地形與地勢”項目化長作業在成果展示階段,筆者利用學校的公開展板展示了部分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和制作的地形模型,作品展示讓學生感受到儀式感和榮譽感。此外,根據學生設計的旅游產品,筆者在專用教室舉辦了一次“旅游產品發布會”,發布會由班干部主持,組長或團隊代表上臺介紹團隊設計的旅游產品,講述小組實踐過程,分享小組設計成果,最后投票評選最佳作品。每一位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中,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現出自己的最好水平,并留下終身難忘的記憶。
學生對本次“地形與地勢”項目化長作業的作業形式持有極大的興趣,積極投入到項目活動中來,形成作業成果。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不僅鞏固了“地形與地勢”這一單元中的基礎知識、核心概念,還將知識與概念遷移到新的情境中進行再構建、再創造。學生從作業中還獲得對自制模型的審美體驗,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升華,學習策略、思維方式的改進,以及時間管理的培養。
與此同時,筆者在實踐過程中也發現,需要處理好以下兩種關系才能更好地發揮初中地理項目化長作業的價值。一是處理好項目化長作業與課堂教學的關系。初中地理項目化長作業不能取代課堂教學,教師不能利用長作業讓學生自己學習所有的地理知識,讓課堂成為作業成果展示的舞臺。教師始終是教學的主導,課堂才是地理教學的主陣地,學生必須首先從課堂內接受系統化的知識和能力培訓,才能做好項目化長作業。二是處理好項目化長作業與短作業的關系。初中地理項目化長作業不能完全替代地理短作業,不能忽視短作業快速檢驗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優勢。因此,教師需要精心設計符合學生發展的、少而精的項目化長作業,同時優化地理短作業。兩種形式的作業取長補短,共同助力學生初中地理學業水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