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楠 鄔 倩 郭朵朵 劉紀輝 周丹丹
(內蒙古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為學科教學育人的核心目標,而地理實踐力作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是學生在考察、實驗和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要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1]地理實踐是推動學生地理實踐力發展的主要途徑,包括地理觀察、野外考察、社會調查、地理實驗和演示活動等。同時,課標在課程結構部分增加了“地理野外實習”模塊,在教學建議中也重點強調了“加強地理實踐”。由此可見,開展地理研學旅行活動對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課標要求,以烏蘭哈達火山地貌研學實踐為例,對如何提升地理實踐力做出一些探究,以期為教師組織地理研學旅行活動提供參考。
本次研學旅行活動涉及的課標要求為:1.4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3~4種地貌,描述其景觀的主要特點。
從行為動詞和行為結果來看,課標提出的要求是“識別3~4種地貌”和“描述其景觀的主要特點”。“識別3~4種地貌”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和實踐收集信息,辨別不同的地貌景觀,最終將綜合實踐的過程及結果可視化。“描述其景觀的主要特點”要求學生對所觀察到的地貌景觀的特點進行具體全面的描述。《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提出可從形態、物質組成和成因三個基本角度描述地貌,而本條課標要求則是以地貌景觀特征的形態和物質組成的描述為主。[2]從行為條件來看,課標要求“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的方式識別地貌并描述其特點,首要突出了“通過野外觀察”的方式進行,表明進行實地研究學習是培養地理實踐力的關鍵手段。在研學旅行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各種地貌及各類巖石,學會辨別巖石的物質組成,不僅能讓學生有效識別、描述地貌景觀特點,強化野外觀察技能與方法,還能引導學生關注地貌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及人地協調觀素養。
烏蘭哈達火山群地處內蒙古中部,位于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后旗烏蘭哈達一帶,集中分布著30余座火山,坐擁草原火山群、熔巖地貌及堰塞湖等地質奇觀,享有“天然火山博物館”的美稱,其景觀如圖1、圖2所示。

圖1 烏蘭哈達火山群俯瞰景觀圖

圖2 南煉丹爐俯瞰景觀圖
烏蘭哈達火山群是第四紀晚期火山活動的產物,類屬極少見的大陸裂隙式火山,以火山錐地貌景觀為主體,該火山群主要包括北、中、南三座煉丹爐火山和尖山西部火山鏈,總體呈串珠狀分布,均由堿性玄武質火山渣錐和熔巖流組成。[3]烏蘭哈達火山群的地質構造作用復雜,結構均有火山通道、火山錐及火山口。其火山結構保存相對完整,中煉丹爐、北煉丹爐和尖山西火山均保留著完整的火山結構,但南煉丹爐人為破壞嚴重,可以看到其火山錐剖面,但火山口已經消失。
為便于研學地點、研學路線的確定以及研學活動的具體執行,本文將烏蘭哈達火山群研學資源進行歸納整理,如表1所示。

表1 烏蘭哈達火山群研學資源表
本文在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進行了實地考察,從烏蘭哈達火山群地質地貌的形成演變過程、特征、類型及組成等方面出發,深入分析了烏蘭哈達火山群的火山地貌景觀,據此將烏蘭哈達火山群作為研學旅行活動的實踐地點,確定了后營子村、北煉丹爐、中煉丹爐、南煉丹爐、北尖山、南尖山、巴音恩格西村和中阿力烏蘇村八個活動地點,并將這八個地點劃分為四個研學點,八個活動地點的位置及路線如圖3所示。

圖3 研學活動地點位置及路線圖
研學目標是研學旅行活動設計的起點,也是檢驗研學質量的標桿。[4]學生通過火山地貌研學旅行活動預達成以下研學目標:①通過野外觀察識別不同火山地貌,概括不同火山的形態差異,描述不同火山的噴發特征;②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探析柱狀節理的成因;③通過實地調查了解火山對當地經濟、環境等方面的影響。
(1)研學行前準備
①材料準備
資料方面,教師與學生均需準備察哈爾右翼后旗地形圖和政區圖、研學活動路線圖,教師還需準備火山構造掛圖、火山噴發過程示意圖。
工具方面,教師與學生均需準備手機、野外記錄本與筆、火山資源開發利用的調查問卷、地質錘、標本盒、實驗用品(酒精燈、黏土、礦泉水瓶)、小鏟子、照相機及其他野外活動相關用品。
認知方面,在開展正式的研學活動之前,學生需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學生需查閱資料了解烏蘭哈達火山群的地理位置、氣候特征和形成原因等;回顧湘教版必修《地理一》第一章第三節“地球的圈層結構”,明確巖漿的出處和位置,并瀏覽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選擇性必修1》第二章第一節“巖石圈物質循環”與第二節“地表形態的變化”,重點學習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模塊,明確火山活動的起因;結合網絡資料,掌握火山概念、形成過程及地質歷史時期的氣候特點等知識,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打好基礎。
②學生分組
在研學旅行活動開始之前,通過KOLB學習風格測試對參與此次研學旅行活動的學生進行學習風格類型測試,根據測試結果,秉持“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將學習風格各異的學生個體均勻分配到各組。學生通過對自身學習風格的認識和調整以及組內其他成員的影響,使自己的學習效果達到最優化。
(2)研學行中活動
研學點一:北煉丹爐、中煉丹爐、南煉丹爐。
活動方法:考察法、實驗法、講授法。
活動目標:①觀察烏蘭哈達火山群中的火山錐、熔巖流等火山地貌,從形態、規模等方面描述火山地貌的特征;②通過實驗分析火山的形成原因,觀察巖石物理性質,并拍照、收集巖石樣本;③綜合北煉丹爐和南煉丹爐兩座火山的破壞情況,說明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
活動任務:①到達目的地后,通過“兩步路”APP記錄行程軌跡,制作火山的等高線地形圖,小組討論總結火山地貌的特征;②結合其他火山資料,觀察不同類型的火山,小組總結不同火山之間的形態差異,明確各類火山地貌的特征以及烏蘭哈達火山群的演變過程;③沿途收集巖石標本,觀察并記錄巖石的物理性質,小組對收集到的巖石進行分類,分析巖石形成的原因,并說明理由;④不合理的開發使當地火山資源遭到破壞,小組通過實地觀察、網絡查閱等方式,對火山破壞的資料、圖片和文字等進行詳細的整理和歸納,說明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
活動建議:①在教師指導下通過簡單的小實驗,演示不同的火山噴發方式,例如教師用手擠壓礦泉水瓶,模擬火山噴發,學生仔細觀察火山噴發模擬實驗,再結合烏蘭哈達火山群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地質構造,合理推測火山的成因;②收集火山口巖石。烏蘭哈達火山群的巖石主要為玄武巖,如圖4所示,顏色多為黑色,成斑狀結構,構造多為氣孔狀和杏仁狀。火山附近還零散分布著花崗巖,如圖5所示,此類巖石屬于侵入巖,顏色多為黃色帶粉紅,也有灰白色,質地堅硬。對實地考察中在北煉丹爐附近收集到的巖石進行分類,分類表如表2所示。

圖4 火山口附近的玄武巖

圖5 火山口附近的花崗巖

表2 烏蘭哈達火山北煉丹爐巖石收集分類表
研學點二:尖山(北尖山、南尖山)。
活動方法:考察法。
活動目標:通過分析硅化木的成因,推斷地質歷史時期烏蘭哈達地區的氣候演化規律。
活動任務:①到達尖山后,組內合作收集硅化木標本,并解釋硅化木的成因;②小組討論硅化木如何反映古氣候變化。
活動建議:尖山是烏蘭哈達火山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存在一種特殊的化石——硅化木。硅化木是樹木被掩埋在地下后形成的化石,是研究古氣候演化的重要標志。
研學點三:后營子村。
活動方法:觀察法、實驗法。
活動目標:通過小組合作探析柱狀節理的成因,培養學生的組織與合作探究能力。
活動任務:①學生觀察當地的節理構造,并拍照記錄,在筆記本上記錄柱狀節理的特征;②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模擬節理形成的實驗,將濕潤的黏土燒干,代替火山噴發溫度升高再冷卻的過程,觀察節理的形成。
活動建議:玄武巖易發育節理,所以烏蘭哈達火山群柱狀節理發育明顯。實驗結束后注意不要留下火源安全隱患。
研學點四:周邊村落(巴音恩格西村、中阿力烏蘇村)。
活動方法:調查法。
活動目標:①通過實地調查了解火山與當地經濟、環境等方面的相互影響;②通過探討烏蘭哈火山群未來的發展策略,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人地關系問題的能力。
活動任務:①通過調查、走訪等形式,了解當地對火山資源的開發利用情況;②觀察當地環境,引導學生思考是否存在不合理的火山資源利用方式,并分析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③結合實際情況,學生集思廣益為當地居民出謀劃策,提出如何保護火山資源,以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
活動建議:學生對當地情況進行調查,了解當地火山資源的開發利用情況,例如大量火山灰渣被運用到建材、化工等生產領域。
研學旅行活動的評價以課標為指導,通過檢測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從而檢驗研學旅行活動設計的效果,不斷改進研學旅行活動設計,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力。評價秉持全面性、表現性、開放性和激勵性的原則,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并從研學旅行過程的具體活動表現和研學活動的教學目標達成度兩個角度開展。本次研學旅行表現性評價量表包括行前準備、行中過程及行后總結三個部分,如表3所示。

表3 研學旅行表現性評價量表
其次,建立研學旅行教學目標達成評價量表,如表4所示。將整體性教學目標評價劃分為兩級,一級指標包括研學準備、研學行動、研學成果和研學態度,在一級指標的基礎上又劃分了15個二級指標,突出對學生綜合能力和地理實踐力的培養。

表4 研學旅行教學目標達成評價量表

(續上表)
研學旅行對于培養學生必備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意義重大。[5]本次研學活動通過考察、實驗、調查三種方式,培養了學生利用多種渠道獲取、整理并解讀真實情境中地理信息的能力,提升了其發現、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同時使學生擁有欣賞大自然的情趣。本文以課標為指導,總結了烏蘭哈達火山群的地理研學資源與條件,設計出具體的研學旅行活動方案,引導學生掌握探究地貌相關內容的方法與途徑,并根據研學旅行中的表現以及教育目標達成度兩個角度的評價,不斷完善地理研學旅行活動方案,提升學生在實踐中學會認知、學會思考、學會行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