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斯綺 伍 洋 程清平
(西南林業大學 地理與生態旅游學院, 云南 昆明 650224)
自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來,研學旅行被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1]《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要培養學生必備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通過高中地理學習,使學生強化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理念,提升地理學科方面的品格和關鍵能力,具備國家情懷和世界眼光,形成關注地方、國家和全球地理問題及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意識。”[2]如何運用研學旅行實現這一基本理念成為社會和廣大教育者關注的熱點之一。
2021年10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以下簡稱“COP15”)第一階段會議在云南昆明召開,向世界深刻地展示了昆明在生態環境、生物資源等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會議所展示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構成了一道推進昆明國際大健康名城建設的風景線。借此開展研學活動不僅能夠培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也能增強學生的鄉土情感。本文以昆明市轎子雪山為研學實踐點,發揮地域優勢,深度剖析鄉土資源,因地制宜地設計鄉土地理研學方案(見圖1),以期在研學活動中培育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和家國情懷。

圖1 研學方案設計思路
研學旅行地的選擇應遵循以下原則:①充分考慮安全性;②地理資源多元化;③小尺度,真實典型;④適合多種地理實踐。[3]因此,筆者選擇位于東川區和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交界處的轎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轎子雪山”)作為研學旅行地。轎子雪山是AAAA級景區,景區建設完善,交通較為便利,出行安全。轎子雪山有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資源。學生在此山中可以觀賞高山峽谷、美麗花海、瀑布等;探知各種地貌類型,如第四紀冰川遺跡、喀斯特地貌等;研習植物類群、土壤發育垂直分層等;感受多彩人文故事和紅色精神。在此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等研學實踐活動,有益于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此外,轎子雪山生物多樣性展覽館也為研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一個集科普學習、科研教學、研學旅游于一體的平臺。
有目的、有計劃地選擇并整合研學資源是研學內容得以實施的基礎,研學資源的選擇需要考慮本身的教育性與實踐性,既要讓學生感興趣,又能夠進行深入的研究。[4]本文整合了轎子雪山研學資源,篩選研學價值突出的主題點,采用“賞、感、識、察、探、知、繪、思、觀、辨、品、悟”的“十二字”方針,提煉出研學主題(見表1),旨在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增強研學旅行的體驗感與趣味性。

表1 轎子雪山研學資源與研學主題
轎子雪山研學內容分為六個主題,涵蓋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研學內容包括:氣象要素(氣溫、風速、風向等)的測量和數據分析,山地垂直氣候帶的探討,水系特征與水文特征的考察以及水資源的評價,山地垂直自然帶的觀察與分析,轎子雪山典型地貌(冰緣地貌、喀斯特地貌等)的觀察、描述及內外力影響分析。人文地理課程內容包括:民俗文化的景觀體驗,轎子雪山的主要環境與發展問題等。根據轎子雪山研學資源、地理教科書和學情的特點設計系統、綜合的研學內容,將地理要素觀察、問題分析、考察探究、差異比較融于研學探究,切實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貫穿在研學內容的設計和實施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地理研學的價值。
(1)轎子雪山氣候和水文研學內容設計(見表2)

表2 轎子雪山氣候與水文研學內容設計
(2)轎子雪山植被和土壤研學內容設計(見表3)

表3 轎子雪山植被與土壤研學內容設計

表4 土壤采樣觀察記錄表
①操作指南
土壤物理性質測定:挖取土壤剖面,記錄開挖土壤地點的地理坐標、地貌類型、海拔等信息;觀察剖面顏色,分別在土壤表層和底層取土,觀察土壤質地;分別用手指研磨表層和底層土壤,感受顆粒物,必要時可用篩子進行比較;利用放大鏡觀察表層與底層土壤的疏松狀況。
土壤化學性質測定:每個取樣點去掉表面的石塊和動植物殘體,取0~20厘米范圍內的土壤(20克);從中取約1克的土樣放入試管中,加入5毫升蒸餾水,震蕩30秒后靜置;待土壤微粒下沉后,用玻璃棒蘸取上層清液,滴在pH試紙上,將pH試紙顯現的顏色與土壤比色卡進行對比,記錄pH數值。
②實驗與思考
思考分析:推測土壤的保水、蓄水性及保肥能力的強弱;查閱資料,了解土壤的酸堿性是否適宜植物的生長。
工具提示:鐵鍬、卷尺、塑料盒、天平、放大鏡、篩子、漏斗、量杯、玻璃棒、土壤比色卡、pH試紙、蒸餾水等。
(3)轎子雪山地質地貌研學內容設計(見表5)

表5 轎子雪山地質地貌研學內容設計
(4)轎子雪山社會人文研學內容設計(見表6)

表6 轎子雪山社會人文研學內容設計
本文將研學活動的實施環節分為導學、行學、展學三部分,以學生為主體,分別從研學活動實施前、實施時、實施后三個時間段提出相應的實施策略。
導學是研學活動的基礎,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研學活動的相關事宜,做好行前準備。首先,教師應組織學生學習研學活動方案或者開展專題講座,讓學生在行前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其次,根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組建學習小組;最后,為學生安排安全教育講座,制定應急預案。
行學是研學活動的中心環節,以實踐活動的形式進行。在此過程中,需要配備研學導師,可通過校際聯合邀請高校專業教師參與教學和指導,增強對野外基地綜合性和不確定性內容的把握能力。[5]學生在研學導師的帶領下,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依照研學內容完成探究任務,在此過程中不斷提高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水平。
展學是研學活動的內化與升華,能對學生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在研學活動結束后,學生將活動中的見聞、疑惑以及感悟進行歸納和總結,撰寫研學活動報告,并通過PPT展示等形式呈現研學成果。此外,還可以舉辦攝影作品展覽、知識競答等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地理文化素養,增加活動的趣味性。
本次活動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過程性評價從活動準備、活動實施和活動評價三個階段建立評價維度(見表7),主要反映學生在研學活動中的體驗情況與學習狀態,檢驗研學成效,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優化課程內容、改進教學方法。終結性評價包括自評、互評和師評,學生依據個人與組員的表現進行自評與互評,教師根據每組學生研學過程中的表現給予“優秀”“良好”“合格”的等級評定。

表7 研學課程評價維度表
昆明通過舉辦COP15,全方位地展示了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轎子雪山作為昆明巨大的“天然物種基因庫”,是呈現昆明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平臺,為研學活動實踐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便利的條件。本文立足鄉土資源,創造開放性的學習環境,從實際出發設計研學活動,從而使學生切身體驗、探究地理研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此外,轎子雪山的鄉土自然和歷史文化環境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審美情趣、人地協調觀和家國情懷。基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鄉土研學方案設計需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優化,以促進研學活動的高質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