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軍 張偉麗
山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山西 運城 044000
隨著國家的日益強大所帶來的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當代大學生的各項身體素質也在發生著變化。大學階段對于青少年是加強身體素質、發展健康體質的重要階段,處于生長發育的最后時期,在這個時間節點中正常的生長發育與形體變化都會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產生重要的影響。根據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查結果顯示,我國自20世紀起各個年齡階段的學生肥胖率、近視率高居不下,營養狀況的不斷改善造成肥胖成為一個無法忽視的漏洞。體育作為學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環,使得人們在注重文化學習的同時體質發展也逐漸被關注,在國家大力推動“體教融合”的背景下,對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研究不僅可以加大學校對于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視程度,同時也可以激發學生自身對于身體形態的追求、促進“體教融合”落到實處,使學生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擁有良好的體質。
1.2.1 相關概念界定
“體教融合”是將競技人才的系統培養與國民教育體系相融合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為我國培養更多的競技人才后備力量。體質是指個人自身的健康狀況和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身高是由頭頂至垂直地面的高度。體重是指自身身體重量。
1.2.2 國內外現狀
我國對全國范圍內的學生進行了五次體質健康監測。數據顯示,在近三十多年,我國青少年的營養狀況不斷改善、所提供給生長發育的平臺不斷提高;但重大疾病在年輕人的發病階段越來越提早,學生的各項身體素質有明顯的降低。根據《體質調研》來看,我國各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出現的視力下降、肺功能降低、肥胖青少年等的比例都在增加。美國青少年(3-15歲)體質健康數據主要來源于NNYFS(National Youth Fitness Survey),最近數據顯示,身體形態層面男女青少年超重比例接近,在心肺功能上達標率由54.1%下降到42.2%,美國青少年參與運動的頻率高于我國。查閱大量文獻得知,隨著年齡的增長,13歲以后的美國青少年健康意識逐漸增加,能夠自覺進行體育鍛煉,并保持一定強度、頻率;我國青少年受學業壓力的影響,年級越高主動參與體育運動的時間越少、頻率越少。日本青少年體質測試項目與我國項目基本重合,但仰臥起坐、耐力跑等評價方式上與我國存在較大差異。雖然相關數據顯示,日本青少年平均體重、身高低于我國;但50m跑、握力測試項目平均水平高于我國。從受教育階段體育活動內容看,幼兒時期日本較重視學生走跑攀爬能力訓練,幼兒園學生每日入園第一件事就是30分鐘體育活動;小初學生的運動習慣培養與我國也有較大差異。俄羅斯國民體測現行“勞衛制”,內容分為必測與選測兩部分。必測項目以身體素質為主,是根據不同年齡組來分別設定內容指標。選測是以實用技能、速度力量和協調能力為主、一項一測,其可選測項目廣泛涉及到冬夏兩季運動,為測試的學生提供了很大的選擇空間。我國對于體質健康測試指標的標準遠低于俄羅斯的體測機制。
以山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在校大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狀況為研究對象。
2.2.1 文獻研究法
本文根據研究需求,通過中國知網、文獻資料等收集體質健康的相關資料,結合研究內容和目的將收集到的信息整理歸納,為本次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2.2.2 測試法
按照規定對在校學生身高體重分別進行測試,通過測試抽樣方法、抽樣人數比例和測試過程控制 3 個方面進行嚴格控制,確保測試質量。
表1 所測在校大學生年級和性別分布表
2.2.3 數理統計法
采用Excel和Minitab進行分析,并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方法計算身體質量指數(即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
2.2.4 邏輯分析法
將調查數據與相關文獻相結合,在寫作過程當中利用邏輯學知識與方法綜合運用、歸納、總結。
表2 所測在校學生身高、體重、BMI統計表
通過測試可得在校女大學生身高如表4分析可得:女大學生在身高170cm以上的比例在2020級達到最低;在160-170cm、150-160cm區間的女大學生占到全部的四分之三甚至更高;140-150cm、<140cm的占比在2021級最低、2018級最高。
3.1.1 所測在校男大學生身高分析
通過測試可得在校男大學生身高如表3分析可得:男大學生身高>190cm的在2018年占比最低,其他年份穩定;男大學生身高180-190cm的比例穩定未有大幅度變化;170-180cm的男大學生居多占大比例,而160-170cm的比例偏穩定的上升;150-160cm區間呈現波動變化。
表3 所測男大學生身高區間分布統計表
3.1.2 所測在校女大學生身高分析
表4 所測女大學生身高區間分布統計表
3.1.3 所測在校學生身高綜合分析
通過表2分析可得:所有年級所測男大學生身高在所統計的各個值上變化不大,但平均值呈現逐年上漲的趨勢,四個年級的平均值最大差值可超0.4cm;四個年級的女大學生身高在最大值、平均值上總體呈現上漲的趨勢,除去2021級的女生身高最大值其他年級的女生身高最大值穩點變化;對于四個年級的在校男女大學生身高都在穩健上升未有大的差值,學生們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對于身高的變化是必然的。
3.2.1 在校男大學生體重分析
通過測試可得在校男大學生體重如表5分析可得:男大學生體重主要分布于60-70kg、50-60kg之間占比在百分之五十及以上,但總體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
表5 所測男大學生體重區間分布統計表
3.2.2 在校女大學生體重分析
通過測試可得在校女大學生體重如表6分析可得:女大學生體重穩定在50-60kg區間占大比例,40-50kg區間占四分之一以上;其余體重區間女大學生相加都小于50-60kg、40-50kg的占比。
表6 所測女生體重區間分布統計表
3.2.3 所測在校學生體重綜合分析
通過表2分析可得:四個年級所測男大學生體重在2018-2019級最大值、較標準差高,平均值、最小值四個年級差別不大;所測四個年級女大學生體重在2020級呈現最低值最小,最大值在2019級、2021級最大,標準差則是在2021級最低,其余年級變化不大;所測大學生體重男女四個年級平均值變化都不大。
3.3.1 在校男大學生BMI分析
通過所得數據計算,可得在校男大學生BMI:BMI呈現肥胖與超標的占比在2020級最低,2021級最高;50%以上的男大學生BMI為正常,體重過低的比例在2018級最高。
3.3.2 在校女大比學生BMI分析
通過所得數據計算,可得在校女大學生BMI,分析可知:60%及以上的女大學生BMI為正常,但體重過低的例在逐年增長;超標與肥胖的比例則有所下降。
3.3.3 所測在校學生BMI綜合分析
BMI全稱為身體質量指數,是用來衡量人體胖瘦程度的一個國際指標,其可以用來判斷個體體重對不同身高所引起的效果。分析表2可得:四個年級的男大學生BMI平均值呈現穩定未有大的增減,而最大值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2018級男大學生BMI最低值最大,然后逐年下降;女大學生四個年級BMI的最小值呈現波動變化、一增一減,2019級的BMI最大值最大,2020級的最小。
在大學階段,學生學習方式一般傾向于自主學習,這樣會很容易造成在大一放松自我、引起肥胖;大二開始接觸專業課程并參加多樣的體育考核課程,相對于來說不容易造成身體形態的變化;大三階段學生有較多的閑暇時間而每周固定的運動時間減少,必修課程減少、體育課程轉為選修;大四則會便于學生就業、實習等等,不再開設體育公共課程,學生僅憑興趣自愿進行體育活動。
現如今的各種信息渠道不斷的向大學生們傳輸骨感美、白幼瘦的觀念,隨著社會發展,不同群體對于美的定義也在發生變化,引導著一部分的女大學生通過不健康、不合理的手段去達到減肥的效果,從而造成了女大學生過低體重比例的不斷增長。
學生們在進入大學后會更加注重于他人的看法,在不斷接觸社會的同時也會產生許多自己的想法,會出現所謂的“容貌焦慮”“身材焦慮”等等,更想要追求人們眼中完美的身體形態。在進行一些不正當行為后可能就會轉變想法形成正確的觀念。
運動過后所帶來的效果是與個人運動習慣、運動周期、運動負荷等等密切相關的,而在大學中許多的學生都存在著不良運動習慣,懶惰大于想法。不懂得制定計劃、循序漸進,尤其是在大四階段自律尤為重要,只有在這個階段建立好良好的運動習慣才能在步入社會后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
當今社會盛存著一類人稱為“網癮少年(女)”,尤其是在現在疫情無法完全退散的局面,很多的大學生都是在宿舍沉迷于網絡游戲、電子產品,他們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得滿足感、達到緩解壓力的作用等,許多的大學生會在閑暇時間時投入到游戲與網絡,基本不參加體育活動,有了久坐、吃外賣的習慣會更容易導致脂肪堆積引起肥胖。
培養大學生形成正確個體健康行為是加強體質的重要手段。健康行為是通過影響身體素質的情感因素、意志因素、身體運動因素、生活因素等建立起來的規范的、有益身心的行為準則和行為方式。
政府所頒布實施的相關政策,如《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等等。大體呈現為國家高度重視,而預期效果卻不夠理想。大學生作為一個大群體,是時間的累積才能的提高身體素質水平,所以實施的相關政策應該起到的是預防問題的發生、是修正錯誤的道路,而不是問題出現時的補救。在實行的同時也會出現半路折腰的情況,挪用經費、占據場地、占課消課等情況都是影響政策實施的因素,應將實施的政策要將眼光放在實效性,只有提高強制執行的效力才能真正的改善學生體質健康。
我國大學生健康管理是層層監督執行的一元體系,以政府管理為主導再向地方社會團體放權,一般是通過學校傳達,體育部門進行相關工作。而在這個過程中缺少了政府實質的監督建議使得學校在工作的過程中無法堅定方向;同時在大多數情況下,單由體育部門負責多項工作是缺少專業性的,需要醫療、衛生、生活管理等的幫助。政府應該積極號召社會力量來幫助學校共同完成健康管理,構建專業化的結構,進一步完善健康管理體制。
學?,F階段所面臨主要問題是學生健康文化與健康服務的不匹配。只有將體育公共產品的供給與體育公共產品需求之間的差值解決,才能有效的保障政府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學校設置的健康指導、公共體育課程往往形式大于內容,只有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完善學校服務機制才能滿足大學生對健康運動、知識的要求。
我國的體育課程在一定程度當中忽視了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現階段大力倡導體育教學回歸學生體質健康。在大學階段主張的是學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學習,大學體育應該加強對學生健康意識、健康習慣的培養,充分的發揮體育教學的功能。利用正確的體育教學培養學生對身體運動的興趣,使學生認識正確進行身體鍛煉的重要性,積極的參與體育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