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豐婷
摘 要: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遵循學生成長規律,開發數學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中,豐富學生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想學數學、要學數學、會學數學、學好數學”。作者談談對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數學課堂的認識和思考。
關鍵詞: 新課程理念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 問題情境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遵循學生成長規律,開發數學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中,豐富學生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己探索得出數學結論,讓學生主動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體會蘊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讓學生真正“想學數學、要學數學、會學數學、學好數學”。
一、問題的提出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新課程改革,要求改善教與學的方式。教師要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自主地發現數學的規律和問題解決的途徑,使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由于高中學生具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開展探究、討論、小組競賽等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進行探索,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問題情境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實現學生為主體,就應當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如果教師從數學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智力水平出發,設置有趣味、可探究的問題情境進行教學,常常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主動地學習,在輕松的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能力。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合作探究能力。
皮亞杰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學活動不是一種接受與給予的簡單過程。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推進者,而不只是知識的傳導者,這就要求教師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切實為學生形成合作意識搭建平臺,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新知識,在探究中建構知識結構。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真正讓學生感到合作是一種學習的需要,探究是獲得新知的有效途徑,逐漸發展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
(三)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問題意識。
新課標把“是否有問題意識,是否能夠發現和提出問題”作為評價學生能力的重要標準之一。數學是一門思維的科學,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重要方面,所以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對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都有重要的意義。
(四)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創新意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學生發表各自的見解,引導學生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為形成創新意識打好基礎,逐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創設問題情境的原則
(一)適度性。
問題情境的設計,要考慮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實際出發,切忌專為少數人設置。既要考慮教學內容的要求又要考慮學生的差異,要注意對學生提出問題的角度和方法,讓每位學生在教師設計的教學情境中得到發展。
(二)針對性。
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一定要緊扣主題,無須故弄玄虛,要能明確揭示數學概念或規律,直接解決當堂所研究的課題。設置有利于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的問題,體現出問題情境的典型性。
(三)啟發性。
有時問題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啟發性,能否觸及問題的本質,是否引導學生進一步地思考。首先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和空間,必要時作適當引導。教師的啟發要符合學生思維的規律,不可強制學生按照教師規定的方法思考問題。
四、創設問題情境案例
(一)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
案例1:“算法語句”的教學中,編一個程序,交換兩個變量A和B的值,并輸出交換后的值。
注:這個問題就像生活中的兩瓶紅、黑墨水,你想交換兩者,只有借助空瓶才能實現,所以這里也應該引進一個變量T。T=A,A=B,B=T。
(二)創設實驗式問題情境。
案例2:在“平面基本性質”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取出一支筆和一個三角板。
問題1:誰能用一支筆把三角板水平支撐住,并且能繞教室轉一周?
問題2:誰能用兩支筆把三角板水平支撐住嗎?
問題3:那么用三支筆可以嗎?通過實驗發現,現在可以了。那么你能從中發現什么規律嗎?
問題4:任意三個點都可以嗎?
問題5:那么我們添加什么條件就可以確保能撐住呢?
注:通過讓學生動手實驗,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自覺參與到問題的發現和探索中,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三)創設遞進式問題情境。
案例3:在“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的教學中,為給出背景創設問題情境:
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17世紀莫臥兒帝國皇帝沙杰罕為紀念其愛妃所建,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陵寢以寶石鑲飾,圖案之細致令人叫絕。傳說陵寢中有一個三角形圖案,以相同大小的圓寶石鑲飾而成,共有100層。
問題1:這個圖案一共花了多少顆寶石嗎?即計算1+2+3 +…+100。
問題2:圖案中,第1層到第99層共有多少顆寶石?即計算1+2+3+…+99。
問題3:圖案中,第1層到第n層共有多少顆寶石?即計算1+2+3+…+n。
問題4:如果數列{a■}是等差數列,求a■+a■+…+a■?
因此,通過四個問題,層層設問,把學生的思維階梯式引向求知的高度。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新課程改革,教師要充分理解課程標準的要求,認真組織教學內容,體現數學的價值,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認識世界,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馮斌.高中數學教學設計實例.寧波:寧波出版社,2006.
[3]林光來.新課引入中問題情境的創設.數學教學通訊,2006(4).
[4]應之寧.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及案例分析.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6(1-2).
[5]趙曉雄.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數學教學通訊,2006(1).endprint
摘 要: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遵循學生成長規律,開發數學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中,豐富學生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想學數學、要學數學、會學數學、學好數學”。作者談談對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數學課堂的認識和思考。
關鍵詞: 新課程理念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 問題情境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遵循學生成長規律,開發數學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中,豐富學生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己探索得出數學結論,讓學生主動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體會蘊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讓學生真正“想學數學、要學數學、會學數學、學好數學”。
一、問題的提出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新課程改革,要求改善教與學的方式。教師要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自主地發現數學的規律和問題解決的途徑,使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由于高中學生具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開展探究、討論、小組競賽等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進行探索,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問題情境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實現學生為主體,就應當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如果教師從數學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智力水平出發,設置有趣味、可探究的問題情境進行教學,常常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主動地學習,在輕松的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能力。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合作探究能力。
皮亞杰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學活動不是一種接受與給予的簡單過程。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推進者,而不只是知識的傳導者,這就要求教師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切實為學生形成合作意識搭建平臺,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新知識,在探究中建構知識結構。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真正讓學生感到合作是一種學習的需要,探究是獲得新知的有效途徑,逐漸發展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
(三)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問題意識。
新課標把“是否有問題意識,是否能夠發現和提出問題”作為評價學生能力的重要標準之一。數學是一門思維的科學,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重要方面,所以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對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都有重要的意義。
(四)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創新意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學生發表各自的見解,引導學生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為形成創新意識打好基礎,逐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創設問題情境的原則
(一)適度性。
問題情境的設計,要考慮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實際出發,切忌專為少數人設置。既要考慮教學內容的要求又要考慮學生的差異,要注意對學生提出問題的角度和方法,讓每位學生在教師設計的教學情境中得到發展。
(二)針對性。
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一定要緊扣主題,無須故弄玄虛,要能明確揭示數學概念或規律,直接解決當堂所研究的課題。設置有利于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的問題,體現出問題情境的典型性。
(三)啟發性。
有時問題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啟發性,能否觸及問題的本質,是否引導學生進一步地思考。首先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和空間,必要時作適當引導。教師的啟發要符合學生思維的規律,不可強制學生按照教師規定的方法思考問題。
四、創設問題情境案例
(一)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
案例1:“算法語句”的教學中,編一個程序,交換兩個變量A和B的值,并輸出交換后的值。
注:這個問題就像生活中的兩瓶紅、黑墨水,你想交換兩者,只有借助空瓶才能實現,所以這里也應該引進一個變量T。T=A,A=B,B=T。
(二)創設實驗式問題情境。
案例2:在“平面基本性質”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取出一支筆和一個三角板。
問題1:誰能用一支筆把三角板水平支撐住,并且能繞教室轉一周?
問題2:誰能用兩支筆把三角板水平支撐住嗎?
問題3:那么用三支筆可以嗎?通過實驗發現,現在可以了。那么你能從中發現什么規律嗎?
問題4:任意三個點都可以嗎?
問題5:那么我們添加什么條件就可以確保能撐住呢?
注:通過讓學生動手實驗,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自覺參與到問題的發現和探索中,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三)創設遞進式問題情境。
案例3:在“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的教學中,為給出背景創設問題情境:
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17世紀莫臥兒帝國皇帝沙杰罕為紀念其愛妃所建,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陵寢以寶石鑲飾,圖案之細致令人叫絕。傳說陵寢中有一個三角形圖案,以相同大小的圓寶石鑲飾而成,共有100層。
問題1:這個圖案一共花了多少顆寶石嗎?即計算1+2+3 +…+100。
問題2:圖案中,第1層到第99層共有多少顆寶石?即計算1+2+3+…+99。
問題3:圖案中,第1層到第n層共有多少顆寶石?即計算1+2+3+…+n。
問題4:如果數列{a■}是等差數列,求a■+a■+…+a■?
因此,通過四個問題,層層設問,把學生的思維階梯式引向求知的高度。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新課程改革,教師要充分理解課程標準的要求,認真組織教學內容,體現數學的價值,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認識世界,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馮斌.高中數學教學設計實例.寧波:寧波出版社,2006.
[3]林光來.新課引入中問題情境的創設.數學教學通訊,2006(4).
[4]應之寧.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及案例分析.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6(1-2).
[5]趙曉雄.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數學教學通訊,2006(1).endprint
摘 要: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遵循學生成長規律,開發數學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中,豐富學生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想學數學、要學數學、會學數學、學好數學”。作者談談對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數學課堂的認識和思考。
關鍵詞: 新課程理念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 問題情境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遵循學生成長規律,開發數學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中,豐富學生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己探索得出數學結論,讓學生主動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體會蘊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讓學生真正“想學數學、要學數學、會學數學、學好數學”。
一、問題的提出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新課程改革,要求改善教與學的方式。教師要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自主地發現數學的規律和問題解決的途徑,使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由于高中學生具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開展探究、討論、小組競賽等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進行探索,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問題情境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實現學生為主體,就應當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如果教師從數學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智力水平出發,設置有趣味、可探究的問題情境進行教學,常常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主動地學習,在輕松的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能力。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合作探究能力。
皮亞杰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學活動不是一種接受與給予的簡單過程。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推進者,而不只是知識的傳導者,這就要求教師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切實為學生形成合作意識搭建平臺,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新知識,在探究中建構知識結構。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真正讓學生感到合作是一種學習的需要,探究是獲得新知的有效途徑,逐漸發展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
(三)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問題意識。
新課標把“是否有問題意識,是否能夠發現和提出問題”作為評價學生能力的重要標準之一。數學是一門思維的科學,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重要方面,所以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對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都有重要的意義。
(四)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創新意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學生發表各自的見解,引導學生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為形成創新意識打好基礎,逐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創設問題情境的原則
(一)適度性。
問題情境的設計,要考慮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實際出發,切忌專為少數人設置。既要考慮教學內容的要求又要考慮學生的差異,要注意對學生提出問題的角度和方法,讓每位學生在教師設計的教學情境中得到發展。
(二)針對性。
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一定要緊扣主題,無須故弄玄虛,要能明確揭示數學概念或規律,直接解決當堂所研究的課題。設置有利于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的問題,體現出問題情境的典型性。
(三)啟發性。
有時問題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啟發性,能否觸及問題的本質,是否引導學生進一步地思考。首先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和空間,必要時作適當引導。教師的啟發要符合學生思維的規律,不可強制學生按照教師規定的方法思考問題。
四、創設問題情境案例
(一)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
案例1:“算法語句”的教學中,編一個程序,交換兩個變量A和B的值,并輸出交換后的值。
注:這個問題就像生活中的兩瓶紅、黑墨水,你想交換兩者,只有借助空瓶才能實現,所以這里也應該引進一個變量T。T=A,A=B,B=T。
(二)創設實驗式問題情境。
案例2:在“平面基本性質”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取出一支筆和一個三角板。
問題1:誰能用一支筆把三角板水平支撐住,并且能繞教室轉一周?
問題2:誰能用兩支筆把三角板水平支撐住嗎?
問題3:那么用三支筆可以嗎?通過實驗發現,現在可以了。那么你能從中發現什么規律嗎?
問題4:任意三個點都可以嗎?
問題5:那么我們添加什么條件就可以確保能撐住呢?
注:通過讓學生動手實驗,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自覺參與到問題的發現和探索中,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三)創設遞進式問題情境。
案例3:在“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的教學中,為給出背景創設問題情境:
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17世紀莫臥兒帝國皇帝沙杰罕為紀念其愛妃所建,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陵寢以寶石鑲飾,圖案之細致令人叫絕。傳說陵寢中有一個三角形圖案,以相同大小的圓寶石鑲飾而成,共有100層。
問題1:這個圖案一共花了多少顆寶石嗎?即計算1+2+3 +…+100。
問題2:圖案中,第1層到第99層共有多少顆寶石?即計算1+2+3+…+99。
問題3:圖案中,第1層到第n層共有多少顆寶石?即計算1+2+3+…+n。
問題4:如果數列{a■}是等差數列,求a■+a■+…+a■?
因此,通過四個問題,層層設問,把學生的思維階梯式引向求知的高度。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新課程改革,教師要充分理解課程標準的要求,認真組織教學內容,體現數學的價值,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認識世界,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馮斌.高中數學教學設計實例.寧波:寧波出版社,2006.
[3]林光來.新課引入中問題情境的創設.數學教學通訊,2006(4).
[4]應之寧.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及案例分析.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6(1-2).
[5]趙曉雄.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數學教學通訊,200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