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禮之用,和為貴”章的漢、宋闡釋研究"/>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政教抑或天理
——《論語》“禮之用,和為貴”章的漢、宋闡釋研究

2022-08-01 04:57:50皮迷迷
現代哲學 2022年4期

皮迷迷

漢、宋學術轉型乃儒學史上一重大問題,其所牽涉的政治、社會、歷史轉變極為復雜,所包含的思想、學術、觀念差異紛繁雜多,若僅以寥寥數語做概括,未免失于表淺,若欲細究其中條理,則又千頭萬緒,枝節眾多。就此而言,《論語》一經因記載事跡多端,廣涉萬理,遍及為學、為政、德性、禮樂等多個方面,是為考察漢、宋思想之別的絕佳文本。《學而》篇的“禮之用,和為貴”章,看似尋常,細究之下,實為漢、宋儒者對禮樂內涵不同理解的關鍵所在。(1)前人研究多關注章中“小大由之”句的上屬和下屬的讀法,亦有研究注意到此章的異代歧解,然未能揭示異代闡釋差異背后更為根本和深刻的思想學術差異。此章內容如下: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

從字面上看,此章是孔門弟子有若對“禮”與“和”之關系的闡述。其中有待解釋的問題包括:一,為什么禮之用以“和”為貴?二,“和”當作何理解?三,“小大由之”的“之”所指為何?四,“小大由之”當上屬還是下屬?五,為什么“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是“不可行”的?歷史上,漢唐儒者與宋儒對此章的解釋產生了極大差異。不同的解讀背后隱藏著什么樣的思想與觀念背景,這種差異緣何產生?均是值得深入討論的問題。

一、漢學解讀:作為政教之法的“禮”與“樂”

漢儒對此章的解釋,今可見者唯有馬融對“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一句的注解:“人知禮貴和,而每事從和,不以禮為節,亦不可行?!?2)[魏]何晏集解、[唐]陸德明音義、[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宋蜀刻本),桂林:廣西師大出版社,2019年,第34頁。雖然簡略,但可以明確的是,馬融將“禮”與“和”看成是相輔相須的兩個部分,“和”不必然與“禮”關聯在一起,亦可以獨立于“禮”存在,而只有以“禮”節制的“和”才是值得推崇的。

宋人邢昺的《論語注疏》發揮其義云:

正義曰:“此章言禮樂為用相須乃美?!岸Y之用,和為貴”者,和,謂樂也。樂主和同,故謂樂為和。夫禮勝則離,謂所居不和也,故禮貴用和,使不至于離也。“先王之道,斯為美”者,斯,此也。言先王治民之道,以此禮貴和美,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是先王之美道也?!靶〈笥芍?,有所不行”者,由,用也。言每事小大皆用禮,而不以樂和之,則其政有所不行也?!爸投?,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者,言人知禮貴和,而每事從和,不以禮為節,亦不可行也。(3)[魏]何晏集解、[唐]陸德明音義、[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宋蜀刻本),第34頁。

根據邢《疏》,此章在結構上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前一個部分是“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主在提出“禮之用,和為貴”的觀點。在此,“和”被理解為“樂”的代稱,則此章表面論“禮”“和”關系,實則論“禮”“樂”關系。對于為何以“樂”解“和”,邢昺給出的理由是“樂主和同”,顯系沿用《禮記·樂記》之說:“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4)[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呂友仁整理:《禮記正義》中冊卷4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470頁,第1470頁。根據邢昺之說,“禮”和“樂”各有所主,亦各有所偏。“禮勝則離”亦是稱引《樂記》之言“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對于“離”字,邢昺以“居不和”解之,乃援引鄭玄對《樂記》“禮勝則離”的注文:“離謂析居不和”(5)[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呂友仁整理:《禮記正義》中冊卷4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470頁,第1470頁。,意為禮本為定尊卑名分,過勝則易導致生活共同體的分裂離析,是為失和。因此,“禮之用,和為貴”的意思是,因為主于分別差異的“禮”存在著導致析居不和的可能,施用者才要在施用之時,輔以和同人民的“樂”,“先王之道斯為美”謂先王正是了解“禮”“樂”各自的特性和關系,才以禮樂相須之道治民。后一個部分是“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在邢昺看來,“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與“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是并列結構,是順承前文禮樂相輔方可為治的思路,從禮勝而少樂和樂勝而少禮兩個方面,闡述禮樂不相須帶來的偏弊。

邢昺之疏雖成于宋代,但其所本乃南朝皇侃所撰《論語義疏》(6)四庫館臣論邢《疏》云:“晁公武《讀書志》稱其亦因皇侃所采諸儒之說,刊定而成。今觀其書,大抵翦皇氏之枝蔓,而稍傳以義理?!?參見[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第1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19頁。),其述此章章旨云:

此以下明人君行化,必禮樂相須。用樂和民心,以禮檢民跡。跡檢心和,故風化乃美。故云“禮之用,和為貴”。和即樂也。變樂言和,見樂功也。樂既言和,則禮宜言敬。但樂用在內為隱,故言其功也。(7)[梁]皇侃撰、高尚榘校點:《論語義疏》,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17頁。

顯而易見,邢《疏》對此章旨義的把握,對于“和”的理解,以及對章內各段邏輯結構的劃分,皆深受皇《疏》影響。和邢《疏》有所不同的是,在解釋為何人君行化必禮樂相須時,皇《疏》對禮、樂進行了內、外的區分,以禮主“檢民跡”,即對民的外在行為進行約束和規定,以樂主“和民心”,對民的內心情感進行調適。在皇《疏》看來,正因禮、樂有內、外之分,有子才沒有說“禮之用樂為貴”,而是變“樂”言“和”,以彰“樂”呈現于外的功用。

雖然皇《疏》成于玄風熾盛的六朝,解經不可避免地帶有玄學色彩,但其書廣攬自東漢至南朝眾家經說,學者稱其“博極群籍,囊括古義”(8)參見簡博賢:《今存南北朝經學遺籍考》,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第241頁。。 漢代對禮樂問題的基本認識,在皇《疏》中被繼承了下來。在先秦兩漢的思想文本中,禮與樂是一組常被并舉的概念,且與政治教化緊密關聯?!墩撜Z》中,孔子云:“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9)[魏]何晏集解、[唐]陸德明音義、[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卷17,第477頁?!缎⒔洝吩疲骸耙骑L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10)[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金良年整理:《孝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62頁?!抖Y記·經解》云:“廣博易良,《樂》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11)[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呂友仁整理:《禮記正義》下冊卷58,第1903頁??梢哉f,禮樂是政治教化的重要開展方式。而在政教的具體開展中,禮與樂所承擔的功能各有不同,這與禮、樂各自的特性有關。

對于禮、樂的特性及其表現在政教中的具體功能差異,《禮記·樂記》進行了非常細致的分疏:其說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12)[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呂友仁整理:《禮記正義》中冊卷47,第1455-1456頁,第1456-1457頁,第1472頁,第1470頁,第1477頁,第1470頁,第1477頁。在《樂記》的理解中,音聲起于人心對于外物的感受,是人的內在情感對外部世界的一種反應,這種感受并不是個人的、差異化的,而是普遍存在于人群之中,不因人的地位、才智的差異而有所不同的。那么,樂作為一種演奏出來的音聲,就自然能夠與人心相感通,對人內在的情緒感受產生影響。這種“內”的特性,使樂在政教中具備了“和”的功用:“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13)[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呂友仁整理:《禮記正義》中冊卷47,第1455-1456頁,第1456-1457頁,第1472頁,第1470頁,第1477頁,第1470頁,第1477頁。正因為樂能夠普遍作用于人心,內在地影響和塑造人的情緒、感受,才能夠將千千萬萬存在智性、德性差異的心靈,在情感體驗上統合在一起。相較而言,禮的屬性與功用都甚為不同:“樂由中出,禮自外作”(14)[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呂友仁整理:《禮記正義》中冊卷47,第1455-1456頁,第1456-1457頁,第1472頁,第1470頁,第1477頁,第1470頁,第1477頁。,“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15)[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呂友仁整理:《禮記正義》中冊卷47,第1455-1456頁,第1456-1457頁,第1472頁,第1470頁,第1477頁,第1470頁,第1477頁。,“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16)[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呂友仁整理:《禮記正義》中冊卷47,第1455-1456頁,第1456-1457頁,第1472頁,第1470頁,第1477頁,第1470頁,第1477頁。。就內而言,人的情感體驗雖然可以相通,但就外而言,人與人之間顯然存在著年齡、性別、樣貌、才智、出身、境遇的諸種差異,而禮正是基于這種形于外的差異和分別所建立的秩序。簡言之,樂是內在的、溫和的、潛移默化的政教方式,禮是外在的、莊敬的、秩序井然的政教方式。二者各有所長,就意味著各有偏弊?!稑酚洝吩啤皹穭賱t流,禮勝則離”(17)[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呂友仁整理:《禮記正義》中冊卷47,第1455-1456頁,第1456-1457頁,第1472頁,第1470頁,第1477頁,第1470頁,第1477頁。,“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18)[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呂友仁整理:《禮記正義》中冊卷47,第1455-1456頁,第1456-1457頁,第1472頁,第1470頁,第1477頁,第1470頁,第1477頁。。樂之弊在于流蕩無節,以至于恣肆,禮之弊在于嚴苛過甚,以至于怨離,因此,好的政教模式必須禮樂相互配合,正可互救偏弊。

漢朝禮樂相配的政教模式可以上溯至五帝三王之時。漢武帝策問云:“蓋聞五帝三王之道,改制作樂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19)[漢]班固撰、顏師古注釋:《董仲舒傳》,《漢書》第8冊卷56,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2496頁。推崇儒術的漢代政治亦重禮樂之功。自漢初起,就不斷有儒者在討論漢應當如何在承秦大亂之后,繼周之業,開展政教。一種看法認為當“定制度,興禮樂,然后諸侯軌道,百姓素樸,獄訟衰息”(20)[漢]班固撰、顏師古注釋:《禮樂志》,《漢書》第4冊卷22,第1030頁。,進行漢代的禮樂創制;另一種看法認為,應該先據先王之禮樂行教化于民,達到太平之后方能治禮作樂(21)《白虎通·禮樂》云:“太平乃制禮作樂何?夫禮樂所以防奢淫。天下人民饑寒,何樂之乎?功成作樂,治定制禮?!庇侄偈嬖疲骸巴跽呶醋鳂分畷r,乃用先王之樂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頌之樂不成,故王者功成作樂?!?參見[清]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第98頁;[漢]班固撰、顏師古注釋:《董仲舒傳》,《漢書》第8冊卷56,第2499頁。)。可見,禮樂在兩漢政治中確實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西漢武帝行封禪、郊祀,東漢光武立明堂、辟雍,河間獻王“聘求幽隱,修興雅樂以助化”(22)[漢]班固撰、顏師古注釋:《禮樂志》,《漢書》第4冊卷22,第1071頁。等等。

本于先秦兩漢對于禮樂政教問題的基本認識,皇、邢二《疏》在解釋先王能夠通過“禮之用,和為貴”達至美政時,自然會想到變“樂”言“和”。一方面,以“和”解“樂”,符合先秦以來對“樂”的政教功能的認識;另一方面,五帝三王以來的理想政治皆是通過以禮樂為主的政教模式實現的,正因禮、樂各有所主、各有所偏,在舉政教之法時往往禮樂并稱。因此,在漢學的視野中,有子此言是在古典政教的語境之中,稱贊先王禮樂相須的美政,并強調二者在政教中的互補關系。

二、宋學視角:作為天理之節文的禮樂

前儒對于“禮之用,和為貴”章的解釋,到了宋代,尤其是到了朱子處,發生了重大的轉變。首先,朱子對“禮”做出了新的定義,“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也”(23)[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卷1,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51頁,第51頁。;其次,朱子對“和”也有不同解釋,“和者,從容不迫之意”(24)[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卷1,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51頁,第51頁。,將“和”描繪成一種呈現于行禮之人身上的狀態、氣象,只字不提“和”與“樂”的關系。一旦放棄了以“樂”解“和”,朱子就必須重新解釋為什么“禮之用,和為貴”,畢竟在前儒的理解中,“樂”與“和”的關系才是更為密切的,而主于分別和秩序的“禮”是莊敬、嚴明的,很難與“和”關聯起來。

朱子云:“蓋禮之為體雖嚴,而皆出于自然之理,故其為用,必從容而不迫,乃為可貴。”(25)[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卷1,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51頁,第52頁,第52頁。朱子抓住“禮之用”的“用”字,轉以體、用關系解釋禮、和關系。此一思路蓋出于范祖禹、謝良佐諸儒,《四書章句集注》云:“范氏曰:‘凡禮之體主于敬,而其用則以和為貴?!?26)[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卷1,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51頁,第52頁,第52頁。范氏以禮為體、以和為用,但是仍未跳出以“樂”解“和”的傳統:“敬者,禮之所以立也;和者,樂之所由生也?!?27)[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卷1,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51頁,第52頁,第52頁。上蔡亦說:“禮樂之道,異用而同體?!?28)[宋]朱熹撰:《朱子語類》卷22,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65頁。范、謝二氏之所以仍然將“樂”納入到解釋之中,大抵是因為對禮、和關系尚未能妥善處理。而朱子以“從容不迫”解“和”,實際上悄然轉變了“禮之用,和為貴”的發生場景——從一個施展政教的場景轉向了個人德性修養的場景。于是,“禮”就變成了個人修養過程中用以約束、規范自己的“體”,“和”則是自然呈現于外的一種寬緩舒泰的氣質。

如此一來,前人對此章的結構安排就不得不做出調整。原本“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與“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是分別在描述禮勝與樂勝的偏弊,如果禮與和并不是二事,就不存在相輔相須的問題,因為禮本身就已經是“先王之道,斯為美”的全部內容,那么“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就無法講通。因此,宋儒改變了原有的章句結構,將“小大由之”句上屬(29)《四書章句集注》引程子云:“程子曰:‘禮勝則離,故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以斯為美,而小大由之。’”可知程子即是將“小大由之”上屬。(參見[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卷1,第52頁。),新的結構變成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是“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意思是先王之道以禮為治,禮之發用于人之身能夠從容不迫,故而為美,正因如此,無論事之大小,皆須由禮而行;后半部分是“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在此,朱子貫徹了不以“樂”解“和”的原則:“承上文而言,如此而復有所不行者,以其徒知和之為貴而一于和,不復以禮節之,則亦非復理之本然矣,所以流蕩忘反,而亦不可行也。”(30)[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卷1,第51-52頁,第51頁,第52頁?!昂汀弊鳛橐环N顯露于外的精神狀態、行為表現,只有以禮為節,或者說以禮為其內在之質,發見于外才是恰當、中節的。顯然,經過朱子的解釋,整章的重點落在了“禮”的一端,相較于發用的“和”,作為本體的“禮”顯然是更為根本和緊要的。《朱子語類》云:“有禮而不和,則尚是存得那本之體在。若只管和,則并本都忘了。就這兩意說,又自有輕重。”(31)[宋]朱熹撰:《朱子語類》卷22,《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4冊,第763頁,第759頁。并且,禮與和不為兩事,而是合為一體,此“和”是“禮中之和”。

然而,為什么朱子以“從容不迫”來解“和”?這是一種怎樣的“和”?主于嚴敬的“禮”如何能夠發用成為“和”?在《語類》中,朱子與弟子們就這些問題進行了反復討論。在《集注》中,朱子對于“禮”與“和”的一貫性做了如下解釋:“蓋禮之為體雖嚴,而皆出于自然之理,故其為用,必從容而不迫?!?32)[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卷1,第51-52頁,第51頁,第52頁。又云:“愚謂嚴而泰,和而節,此理之自然,禮之全體也。”(33)[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卷1,第51-52頁,第51頁,第52頁。無論是“自然之理”還是“理之自然”,所強調的都是“禮”合于自然的屬性,《語類》載:

先生問學者:“今人行禮,多只是嚴,如何得他和?”答者皆不契。曰:“只是要知得禮合如此,所以行之則和緩而不迫。蓋圣人制禮,無一節是強人,皆是合如此。且如孔子與上大夫言時,自然誾誾;與下大夫言時,自然侃侃。在學者須知道與上大夫言合用誾誾,與下大夫言合用侃侃,便自然和……黃有開因舉先生舊說云:“且如父坐子立,君尊臣卑,多少是嚴!若見得父合坐,子合立,君合尊,臣合卑,則無不安矣。曰:“然”。(34)[宋]朱熹撰:《朱子語類》卷22,《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4冊,第763頁,第759頁。

朱子指出,禮之行雖看似嚴格,與“和”無涉,但追根溯源,禮在本質上是圣人順應自然所制。父坐子立,君尊臣卑,形式上是嚴格的儀節,但從“禮”是“天理節文之自然”的角度來看,這些儀節的設置,皆是合于人心,并非自外強迫人去遵守。因此,以“從容不迫”解“和”,重在“不迫”,因禮于人不迫不違,才能有從容之態,而非是在行禮時故意做出從容不迫的樣子。

在朱子看來,“和”不僅與“禮”有著內在的貫通性,二者更是不可分割的一體。因此,前儒以樂主和、禮主敬的分別,是他著力要摒除的?!墩Z類》載有弟子問“禮之用,和為貴”句云:“今觀《內則》一篇,則子事父母之禮亦嚴矣。然下氣怡色,則和可知也。觀《玉藻》《鄉黨》所載,則臣之事君,禮亦嚴矣。然一爵而言言,二爵而油油,君在與與,則和可知也”(35)[宋]朱熹撰:《朱子語類》卷22,《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4冊,第759-760頁,第760頁,第760頁,第767頁,第762-763頁,第763頁。,弟子認為《禮記》《論語》諸篇所載之禮,有嚴有和,心疑為什么“禮之用”當以“和”為貴。朱子答曰:“如此,則和與禮成二物矣。須是見得禮便是和,乃可。如‘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可謂至嚴矣!然而自肯甘心為之,而無厭倦之意者,乃所以為和也?!?36)[宋]朱熹撰:《朱子語類》卷22,《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4冊,第759-760頁,第760頁,第760頁,第767頁,第762-763頁,第763頁。朱子反對從儀節表面的嚴、和來看待禮,如此是將嚴、和區別對待,未能識得“禮”的本質。無論具體的儀節規定是嚴格還是和緩,就禮本是合于人心之自然而言,人心甘情愿去行之,因此是和的。

然而,朱子如此解“和”,與一般人對禮的直觀感受終究有所差異。因此,朱子所謂的“和”顯然不是表淺的感受,而是需要經過一番認知的工夫才能領會。朱子答弟子如何能做“和”的工夫時云:“且如今人被些子燈花落手,便說痛;到灼艾時,因甚不以為痛?只緣知道自家病合當灼艾,出于情愿,自不以為痛也。”(37)[宋]朱熹撰:《朱子語類》卷22,《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4冊,第759-760頁,第760頁,第760頁,第767頁,第762-763頁,第763頁。朱子以燈花燙手與灼艾二事為喻,無論是燈花落手還是艾灸,都會讓人產生灼痛感,但只因人在理性上能夠認知艾灸的功效,才心甘情愿灼艾而不生畏。因此,如果沒有一番窮理工夫,尋常人自然是無法認知和體驗此種深層之“和”。

對于朱子不沿襲前儒之說,以“樂”解“和”,弟子們亦存困惑。有弟子問:“諸先生以和為樂,未知是否?”朱子答:“和似未可便說樂,然亦有樂底意思”(38)[宋]朱熹撰:《朱子語類》卷22,《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4冊,第759-760頁,第760頁,第760頁,第767頁,第762-763頁,第763頁。。又有弟子問: “和便是樂否?”朱子曰:“也是禮中之樂,未便是樂。樂中亦有禮,如天子八佾,諸侯六,大夫四,士二,又是樂中之禮?!?39)[宋]朱熹撰:《朱子語類》卷22,《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4冊,第759-760頁,第760頁,第760頁,第767頁,第762-763頁,第763頁。對于是否能夠以“樂”解“和”,朱子的態度多少顯得有些曖昧。一方面,他并未明確否定“樂”與“和”存在著關聯,但另一方面,他卻反對僅是以“樂”解“和”,因為相較于“樂”,“禮”才是朱子更加重視的對象。在先秦兩漢文本中各有所主、各有所職的禮與樂,到了朱子處,“樂”被統入了更加廣義的“禮”之中。事實上,已經有弟子意識到“樂”的尷尬處境。有弟子問:“禮以全體言,何故用和?”朱子曰:“如此,則不消得樂。”(40)[宋]朱熹撰:《朱子語類》卷22,《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4冊,第759-760頁,第760頁,第760頁,第767頁,第762-763頁,第763頁。雖然朱子在此并不贊同對樂的消解,但顯然樂教在宋時已無實踐的可能。朱子云:

此等禮,古人目熟耳聞,凡其周旋曲折,升降揖遜,無人不曉。后世盡不得見其詳,卻只有個說禮處,云“大禮與天地同節”云云。又如樂盡亡了,而今卻只空留得許多說樂處,云“流而不息,合同而化”云云。(41)[宋]朱熹撰:《朱子語類》卷74,《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7冊,第 2974頁,第 2877頁。

古樂亦難遽復,且于今樂中去其噍殺、促數之音,并考其律呂,令得其正;更令掌詞命之官制撰樂章,其間略述教化訓戒及賓主相與之情,及如人主待臣下恩意之類,令人歌之,亦足以養人心之和平。(42)[宋]朱熹撰:《朱子語類》卷74,《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7冊,第 2974頁,第 2877頁。

禮教包括禮文與禮容,即便禮容不全,禮文亦足為參考。樂教不然,若無音律與演奏之法,則其教無從施展,樂之理只能附入禮的理論中加以認識和討論??v然朱子提出了幾種關于恢復樂教的可能方式,也僅僅是對行禮過程的配合,對人心略施感染而已。

三、從漢、宋之別看禮樂內涵的轉變

漢唐儒者與宋儒對于此章解釋的巨大差異,源自漢、宋儒學的轉向,尤其是對禮樂問題所產生的認識轉變。

漢唐儒學對“禮”之內涵的理解、研習《禮》經的方式以及對“禮”在政治與社會生活層面的實踐模式,至宋代發生了深刻轉變。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宋代在政治模式、社會結構、經濟形態等各個方面的重大轉變。(43)自內藤湖南以降,日本學者多以宋代為中國近世的開端,并從政治史、法制史、科舉史、都市史、宗祖史、農業史、商業史等多個側面細致研究了宋代相較于此前時代的深刻變化?;诳婆e制度建立起的天子-文官行政體系,打破了舊有的門閥貴族政治,加快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商業化程度的極大提高與教育的普及推動了市民社會的興起,也帶來了更復雜的社會身份組成。這種種變化,讓據說是對上古三代治世之法的記載的《禮》經中的很多內容,變得難以施用。(44)因時勢移易而導致禮樂為虛名、難以繼續發揮政教功能的問題,在唐代已經顯露出來。(參見馮茜:《唐宋之際禮學思想的轉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2020年。)朱子以古今廟祭的變化為例云:“古者各有始祖廟,以藏祧主。如適士二廟,各有門、堂、寢,各三間,是十八間屋。今士人如何要行得!”(45)[宋]朱熹撰:《朱子語類》卷74,《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7冊,第3036-3037頁,第3037頁?!疤拼蟪奸L安立廟,后世子孫,必其官至大臣,乃得祭其廟,此其法不善也。”(46)[宋]朱熹撰:《朱子語類》卷74,《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7冊,第3036-3037頁,第3037頁。古今之變,讓經書中所記載的廟祭變得難以施行。一方面,宋之士人無法像古之士人般立十八間屋的二廟,另一方面,唐代的廟制改革則讓普通之士無法立廟。

其次,當經典所載具體名物度數難切世用,對經典的解釋目標與方法也會隨之發生改變。禮為圣人所制,此一信念為整個儒學傳統所遵奉,但圣人所制之禮要如何理解與應用,在歷史中卻有著不同的看法。漢代去古未遠,尚能以經書敷治,以禮樂行政教,皮錫瑞《經學歷史》云:“惟漢人知孔子維世立教之義,故謂孔子為漢定道,為漢制作。當時儒者尊信六經之學可以治世,孔子之道可為弘亮洪業、贊揚迪哲之用。朝廷議禮、議政無不引經;公卿大夫士吏,無不通一藝以上。”(47)[清]皮錫瑞撰、周予同注釋:《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26頁。然而,自東漢末天下大亂,經書的權威性開始動搖。一個顯著的轉變是,六朝儒生開始不滿足于只是解釋六經文字,而是嘗試透過六經文字去認識隱藏在六經背后的制作者——圣人本體,于是出現了諸如“六籍是圣人之筌蹄,亦無關于魚兔矣”(48)[梁]皇侃撰、高尚榘校點:《論語義疏》,第110頁。的說法,經典解釋開始轉向玄理化與抽象化。但《禮》經作為六經中最具體、最有規定性的文本,極難被義理化和抽象化,趙翼稱“六朝人最重三《禮》之學,唐初猶然”(49)[清]趙翼撰、王樹民校正:《廿二史札記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440頁。,《禮》經之學在六朝仍為顯學,直到宋代才發生根本性轉變。

經典解釋方式的轉變也帶來了對教化問題的全新認識。漢人對教化的理解,遵循經書中所載的始于三代的禮樂政教模式,圣人所設的禮樂制度為不同階層、不同身份之人安排了相應的的行為規范和德性要求,伴隨著禮樂開展,實現化民成俗。因此,人所能學和所當遵者,不過圣人所制之法而已。職是之故,漢儒的人性理論以圣凡之性懸絕(50)如董仲舒之“性三品”說,即以圣凡懸絕,“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參見董仲舒撰、蘇輿義證:《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311-312頁。),而宋儒在圣凡同稟天命之性的層面上,將遙不可及、深不可識的圣人降至人間,對“圣人之心”的討論也日益深入。程子云:“讀書者,當觀圣人所以作經之意,與圣人所以用心,與圣人所以至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圣人之意見矣?!?51)[宋]程顥、程頤撰,王孝魚點校:《伊川先生語十一》,《河南程氏遺書》卷25,《二程集》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322頁。在程子看來,比六經文字更重要的是圣人所以作經之意與圣人用心,而這些皆是凡人可以企及的。朱子問弟子《尚書》當如何看,弟子答:“須要考歷代之變?!敝熳釉唬骸笆雷冸y看。唐、虞、三代事浩大闊遠,何處測度?不若求圣人之心。如堯則考其所以治民,舜則考其所以事君。且如《湯誓》,湯曰:‘予畏上帝,不敢不正?!熳x豈不見湯之心?”(52)[宋]朱熹撰:《朱子語類》卷74,《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6冊,第2632頁。在宋儒看來,世變萬千而制法不一,所不變者,乃圣人所以為法之本,把握此本,即是把握圣人之心,圣人雖遠,若能體貼圣人之心以應世變,則無慮世變。因此,凡人所學,不再是六經文字、圣人制法,而是直接學做圣人。

與這些轉變相應,宋儒發展出了一套處理禮樂問題的新思路,朱子云:“圣人有作,古禮未必盡用。須別有個措置,視許多瑣細制度皆若具文,且是要理會大本大原?!?53)[宋]朱熹撰:《朱子語類》卷84,《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7冊,第2878頁。即突破具體的禮文科條,轉而探尋禮文背后的義理基礎。(54)陳暢指出,禮樂經由性理奠基,得以從封建制中分離出來,但這不意味著封建禮樂的問題被取消了,而是以精神內核的方式重現于平民化時代的倫理秩序。(參見陳暢:《理學視域中的道統與政教——以朱子〈論語集注〉為中心的考察》,《現代哲學》2018年第1期。)禮的性質不再是三代圣人治世之跡或圣人所設之法,而成了“天理之節文”。學者學禮,應該通過這些節文度數,去把握圣人制禮時所遵循的天理(55)馮茜認為“禮就其原則和精神實質而言是自然、自在而非人為的,圣人制禮是對它的順應,禮學研究的目標在于揭示圣人制禮時所依循的基本原理?!?參見馮茜:《唐宋之際禮學思想的轉型》,第13頁。),禮與理之間實現了貫通??梢钥吹?,當“禮”被關聯于“天理”之時,宋儒不僅對禮的本質進行了重新定義,還開啟了對禮的正當性的重新論證。在漢儒看來,禮的正當性無需論證,圣人制禮這一信念本身就保證了禮的權威性和合法性。而到了宋代,經典對現實世界的解釋力與規范性極大減弱,導致古禮的正當性成為問題,天理而非圣人,成了禮的合法性的根本依據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朱子言禮,常以“天理之節文”稱之,但在“禮之用,和為貴”章的注解中,卻多了“自然”二字。一方面,“天理節文之自然”固然是要解釋禮何以能“和”,另一方面,對“自然”的強調也與宋儒對禮的正當性的重新論證有關。天理固然已經成為禮之合法性的新依據,但是仍需說明,作為“天理之節文”的禮為什么應該為人所接受?事實上,禮樂作為一種“制作”之物,它與自然人性之間天然地存在某種緊張。傳統儒學的典型處理方式于《系辭傳》的描述中可見一斑:“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易傳·系辭傳》)即通過一種關于圣人取法自然以制作文明的敘事,調和兩者之間的緊張。宋儒亦承襲了這一思路,不過朱子所謂的“自然”已非實然之自然,而是應然之自然,即“天理之自然”。在對弟子關于《樂記》中“禮勝則離,樂勝則流”一句的發問作答時,朱子云:

朱子用“天理”與“自然”將禮與樂涵攝其中,指出禮貌若嚴敬而樂看似和樂,只不過是圣人于一整體中暫立之界限,實則無本末內外之分,那么,天理即是自然,禮樂既合天理,亦合自然。

四、簡短的結語

禮學作為中國獨有之學,在漫長的歷史中,既積累了豐富的制度層面的實踐,也發展出了復雜的思想義理體系。近年來,古代禮學思想頗受學界關注,既有對郊祀、禘祫等專禮的研究,也有一些斷代禮學思想研究。然而,從儒學史或思想史的視野出發,對禮學思想的發展脈絡所進行的研究,尚有充分的開展空間。一方面,從漢代到宋代,禮樂內涵及其功用的轉變,為認識儒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視角。禮樂問題既是漢、宋之學關切的核心議題,也是推動漢、宋學術轉向的一股關鍵動力。漢代以禮樂為政教之法,能通經致用;鄭玄精研三《禮》,遍注群經,更是塑造了以禮學為底色的經學體系。然而,經典中所載禮樂之制,畢竟為先王遺法,其禮文縱可敷治一時,卻難以范圍萬世,此種以禮學為核心的經學闡釋體系,沿至于宋代,終于發生根本變革。另一方面,漢、宋之學對禮樂問題的不同理解,樹立了兩種不同的禮學模型。一種以禮樂制度為本,一種以禮樂精神與義理為本。這兩種禮學模型,構成了此后清代漢、宋學術論爭與調和過程中的重要議題。(57)如乾嘉漢學的代表學者凌廷堪的學術就就表現出“以禮代理”的思想傾向,而晚清曾國藩曾提出“禮學經世”的主張,即是希望通過對制禮之義和當代之世的結合,實現漢、宋融合。(參見張壽安:《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凌鵬:《“世變方殷”中的“禮學經世”演變史——兼論曾國藩漢宋之學與經世學的融合》,《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3期。)由此可見,禮樂問題對于理解漢、宋學術之變及各自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中国特黄美女一级视频| 91成人试看福利体验区|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第一页|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亚洲香蕉久久| 国产网站黄|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看|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人在线|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不卡无码网|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亚洲电影天堂在线国语对白|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超碰91免费人妻|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亚洲第一天堂无码专区|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91在线精品免费免费播放| 91精品视频播放| 精品国产女同疯狂摩擦2|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91在线视频福利| 人妻丰满熟妇啪啪| 亚洲手机在线| 亚洲视频二|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亚洲天堂2014| 天天婬欲婬香婬色婬视频播放|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黄色免费看|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91精品国产无线乱码在线|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欧美一级黄片一区2区|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a级毛片免费播放| 日韩在线第三页|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va|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欧美日本二区| 伊人中文网| 午夜福利网址|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xxx| 国产成人调教在线视频|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视频播放| 免费大黄网站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欧美色综合网站| 日韩二区三区无| 久久精品电影| 1769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a级毛片免费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京| 国产精品污视频| www.精品视频| 久久一级电影|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国产理论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8|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 四虎在线高清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 亚洲an第二区国产精品|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