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霖霞
1.廣州市生態環境局番禺第二環保所;2.廣東工業大學
場地污染是現代城市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全球性環境問題。在我國眾多城市的老工業區改造及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大量鋼鐵、石油煉制、印染、表面處理等重污染工業企業需搬遷或關閉,這些搬遷或關閉工業企業遺留的場地大多成為高污染區和高風險區。被污染的場地的修復及繼續使用,需要考慮場地土壤的性質及污染情況、污染物的存在狀態以及修復情況。污染土壤修復標準是土壤環境標準體系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污染土壤修復目標值的確立可以為污染土壤修復提供數據支持和科學依據。
污染場地的定義對場地修復及管理工作至關重要,各國關于污染場地的基本概念有所不同。從場地用途上看,污染場地以工業用地居多,一般為含有毒有害物質的廢棄舊工業區,對人類生存或生態環境存在威脅的場地。在《污染場地風險評估技術導則》(HJ 25.3-2014)中(下文簡稱“導則”),對污染場地作了詳細的定義,為污染危害超過人體健康或生態環境可接受風險水平的場地。
嚴格地講,修復標準值是由國家或地方發布的“指導值”,大部分用于污染場地風險的初步識別。修復標準值一般具有指導意義,在實際操作中,不直接作為修復“標準”強制執行。各國法律確定的修復目標與實踐中確定的目標往往有偏差,有時相距甚遠,實踐中的修復目標值往往會綜合考慮環境質量標準的要求、污染風險控制的需要、污染場地的用地性質、影響受體的訴求、經濟和技術合理性等因素,并依據相應的環境質量標準來確定。因此,實踐中的修復目標值不能簡單理解等同于修復標準值。土壤修復各值間的定義及來源、區別如表1所示。
通常實踐中,當地方標準嚴于國家標準,一般以地方標準為準。當污染物濃度低于土壤篩選值時,健康風險可以忽略;當土壤中目標污染物濃度低于其管制值,大于篩選值時,則需進行評估確定是否需要修復,從而確定該場地的土壤修復目標值;當污染物濃度大于土壤管制值時,應當采取修復措施。土壤修復各值間的聯系如圖1所示。

圖1 各種土壤修復值關系簡圖
公眾環保意識的覺醒促進了污染場地修復工作的發展。污染土壤修復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土壤中的目標污染物濃度能達到到人們可接受的環境風險。
污染土壤修復標準是土壤環境標準體系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污染土壤修復目標值的確立可以為污染土壤修復提供數據支持和科學依據。為了能充分利用資源,將有限的資金和人力合理分配到數目多、污染程度不一的污染場地中,許多國家在污染場地評價與修復上,不再采用通用的場地修復標準,而是根據土地利用類型,計算基于健康風險的修復目標值,并對計算過程中所選用的分析方法、模型及其參數等區別考慮。因此,土壤修復目標值的研究理論與場地健康風險評價的研究等內容有關。
我國污染場地風險評估模型采 用 DRA(Deterministic Risk Assessment)方法。評估模型考慮人群的活動模式,劃分敏感用地與非敏感用地兩類土地利用方式。導則中規定了場地污染物遷移到達人體的9種暴露途徑。在實際應用中,暴露途徑和方式由實際用地情況分析而定,暴露評估模型參數可通過現場實際調查獲得。場地污染暴露途徑示意圖如圖2所示。

圖2 場地污染暴露途徑示意圖
污染物毒性效應分析致癌與非致癌效應、危害機理、劑量-效應關系等。模型考慮不確定分析,包括評估模型的適用性、模型參數取值等多個方面。為了避免模型缺陷,國內一些專家學者對我國居民的暴露參數評估工作進行了相關研究。
國內外使用廣泛的場地健康風險評價模型基本上都是“危害識別-暴露評估-毒性評估-風險表征”四步法,采用的技術框架基本一致,但各國根據國情在評估模型、受體參數上略有不同。污染場地風險評估流程與主要內容如圖3所示。

圖3 污染場地風險評估流程與主要內容
各場地健康風險評價模型間的異同點如表2所示。

表2 場地健康風險評價模型異同點
為避免在前期調查和后期修復過程中投入不必要的資源,制定風險評估模型時應充分考慮場地風險的次重點,采用層次化的評價模式。我國在污染場地風險研究領域實際工程應用實踐中,大部分項目沒按層次思路細化落實,最終得出過于保守的污染場地評估結果,導致出現場地過度修復、修復成本過高等弊端。
健康風險評估模型中每一項參數值的選取都可能對最終修復目標值的確定產生影響,而我國對于的參數與模型大多數不能真實地反映我國污染場地評估實際情況,最終可能導致風險評估流于形式且評估結果與實際污染情況偏差很大。因此,在進行污染場地的修復目標值的制定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各個模型的優缺點、污染場地風險的次重點、暴露參數差異因素盡可能本地化等等,從而提高場地評估后的修復可行性、使修復值符合法律法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