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龍

“上海購物”品牌的影響力正在大幅提升。據市商務委相關數據,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已由2017 年的1.18 萬億元擴大至2021 年的超1.8 萬億元,居全國城市首位,年均增長11.19%;商貿業增加值占全市GDP 比重達13.8%,批發零售業稅收占第三產業稅收比重達21.9%,消費對上海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達到60%以上;電子商務交易額從2017 年的2 萬億元增長到2021 年的3.24 萬億元,居全國城市首位,年均增長12.8%。
作為全力打響“上海購物”品牌和加快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亮點特色,首發經濟、夜間經濟、品牌經濟、免退稅經濟“四個經濟”成為推進上海消費市場提質升級、更好滿足多元化消費需求的重要抓手。
2017 年至2021 年,南京東路、淮海中路、豫園三大世界級商圈商業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累計完成商業結構調整近90 萬平方米,引進國內外知名品牌首店、旗艦店近300家,首店數量穩居全市第一;“十三五”期間,黃浦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015 年的791.59 億元擴大至2020 年的1366.36 億元,保持中心城區第一,2021 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86.34 億元,同比增長16.1%,充分發揮了對上海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重要支撐作用,亮點紛呈。

“中華商業第一街”通過商圈調整升級、業態品質創新、文化氣質塑造、服務能級提升、數字賦能轉型,完成東拓升級,2021 年7 月,南京路步行街成功獲評第二批全國示范步行街,示范帶動作用明顯。商務部研究院步行街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數據顯示,2020 年,南京路步行街客流量達1.58 億人次,位居11 條全國示范步行街之首;年營業額超過100 億元達到134 億元,位列全國營收貢獻最高的示范街區方陣。
長度拓展,內涵豐富。作為上海市級商業中心、國際級消費聚集區,南京路步行街擁有上海TOP100 商場(數據截至2022 年1 月)中的6 家:新世界城、新世界大丸百貨、第一百貨中心、上海來福士廣場、世茂廣場、永安百貨。2018 年、2019 年,南京路步行街西首的新世界城、第一百貨商業中心、世茂廣場先后完成了更新改造,擎起了步行街起始段商業重器之地的旗幟。
2020 年9 月,南京路步行街從原有的西藏中路至河南中路延伸至外灘,完成歷史性東拓,使上海的“中心點”——人民廣場至外灘有了完整連貫的步行街系統;東拓后的步行街牽手外灘,實現商圈品質和活力的躍升,成為展現上海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魅力的新窗口。目前,全長1533 米的“南京路步行街”云集近5000 個中外品牌,匯聚各類大型百貨和購物中心15 家。
2021 年9 月28 日,南京路步行街東拓一周年之際,外灘中央內庭全新亮相,東拓段再添亮點。作為外灘中央廣場的延展空間,內庭為市民游客提供了“建筑可以閱讀,街區適合漫步,城市始終有溫度”的多元化功能與消費體驗,豐富了南京東路——外灘商業街區的功能和形態。
“進博商品集市”和U479的亮相,揭開了南京路步行街中段改造升級的序幕。2021 年4 月30 日,由綠地全球商品貿易港集團與新世界集團共同打造的“進博商品集市”在南京東路555 號開業亮相。
2021 年首季,世紀廣場進入改造階段,周邊商業體業態也會進行全面的調整升級。這對于南京路步行街的整體升維有著極大的節點意義,在步行街中段將形成客流聚集點,呈現“城市會客廳”,煥新的同時探索時尚、科技、IP 等消費新趨勢。
業態更新,品質優化。目前南京路步行街總計有4600個品牌,具有強大的聚集效力和影響力,是上海商業發展主引擎。
2014 年至2019 年期間,步行街品牌進行了大幅度的快速更新,品牌替換率接近70%,其中首進上海及南京東路商圈的品牌商戶占比約達30%,引進熱門國際化品牌,引進旗艦店、首入店、概念店迎合消費者需求。2020 年以來,隨著商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升級,越來越多的國內外知名品牌的首店、旗艦店、體驗店在南京路步行街相繼開業。
數字賦能,能級提升。2021 年以來,南京路步行街企業聯合會聯動商圈內各商家、品牌,策劃了商圈整體營銷系列主題活動,并通過數字化轉型賦能商圈、線上平臺與線下實體商業相結合等新模式,營造商圈消費氛圍,推動商圈消費升級。
南步街企業聯合會積極推動相關銀行與百聯股份、新世界集團等企聯會成員單位及沿街重點品牌進行數字人民幣試點工作推介,推動商戶數字人民幣支付受理環境建設。目前已實現商圈數字人民幣應用覆蓋率名列前茅。
未來看點——第一百貨商業中心與世茂廣場、來福士廣場步行街西首三大商業綜合體的融合提升,中段環世紀廣場多棟商廈的改造,外灘源二期規劃。

作為市級商業中心、國際級消費聚集區,淮海中路擁有上海TOP100 商場(數據截至2022 年1 月)中的3 家:新天地、上海K11、TX 淮海。
頭部品牌集聚,首店經濟繁榮。2020 年,淮海中路新開業的首店、旗艦店、首家概念店、首家常設店共計56 家。
截至目前,淮海中路商圈包含16 個重點綜合商業體、約550 個品牌,其中時尚行業頭部品牌約32 個,部分品牌門店為全國乃至世界稀有的旗艦級門店。
在商圈消費方面,淮海中路的消費持續增長,消費者以年輕客群為主。2019 年,淮海中路商圈時尚行業消費總額達到136 億元,平均客單價在2200 元左右,吸引高消費客群能力顯著高于上海市平均水平。
新發布的研究顯示,淮海中路商圈時尚消費存在明顯的“剛性”和“抗跌性”。2020 年以來,新冠疫情對線下零售業造成巨大沖擊,但上半年淮海中路時尚行業消費跌幅明顯小于整體行業,且在第2 季度基本恢復至歷史同期水平。經測算,淮海中路商圈時尚行業消費占上海市比例,從2017第1 季度的5.2%上漲至2020 年第2 季度的13.0%。
社交媒體改變了傳統營銷模式?;春V新飞倘Πl力轉型升級,沿線密布的“網紅打卡點”和主題活動深受消費者歡迎。2019 年,淮海中路“媒體傳播度子指數”為105.07 點,同比增長5.2%。
近年來,圍繞上海購物節、上海旅游節、上海時裝周等重要節點,淮海中路每年組織數百場重點主題活動,如K11推出夜讀周、露臺音樂節、博物館奇妙夜、購物不眠夜等精彩活動,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為商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時尚元素。
近年來,淮海中路能級不斷提升。一是商業調整穩步推進。打造了商業與藝術相結合的K11 藝術購物中心,新女性潮流社交目的地——新天地廣場,體現年輕與活力的百聯TX 淮海等一批地標。二是首店經濟成效顯著。2018 年至2020 年10 月,120 家國際優質品牌首店、旗艦店落地商圈。三是夜間經濟發展活躍。新天地-FOUND158 地區成為上海首批地標性夜生活集聚區之一,打造了思南夜派對等一批夜生活示范項目。時尚活動層級提升,上海時裝周成為全球最具活力時裝周,每季吸引超過1500 個全球品牌參展,活動影響力不斷提升。淮海中路已經不僅僅是一條商業街,更是上海一個文化的符號,詮釋著上海發展以及歷史文化的積淀。
未來看點——淮海中路東段太平洋新天地商業中心、第二個K11,如何與新天地街區融合共生;龍鳳地塊項目如何激活淮海中路中段。
作為市級商業中心、國際級消費聚集區,豫園商圈擁有上海TOP100 商場(數據截至2022 年1 月)中的2 家:豫園商城、BFC 外灘金融中心。
傳統文化內涵深厚、國潮基因強大的豫園商城,近年來以提升本地化、年輕化客群為目標,通過文化IP 塑造、主題市集新體驗、國潮煥新破圈等運作,以文興商,2021 年商城客群結構發生變化,本地客群占比由2019 年的29%提升至60%,年輕人客群占比超過50%,探索出一條以東方生活美學為抓手,助力國內消費市場復蘇和升級的實踐之路。
文化IP塑造。近幾年來,豫園商城結合商圈的在地屬性,用現代化的表現方式,策劃了豫園年禮節、豫園迎新春等活動,塑造豫見好運文化IP,逐漸形成“豫見好運”的文化品牌效應,傳達豫園商城的好運理念。
豫園商城以東方美學為中心,提煉出二十四節氣文化的核心內容,制定了視覺識別系統,塑造豫里廿肆文化IP,并結合商城的場景優勢和集團的產業優勢,策劃了一系列活動。從2021 年起,豫園商城結合節氣燈光、節氣民俗、節氣養生、老字號餐飲節氣推薦、非遺工匠技藝體驗、樂團廣場演出等板塊,將豫園商城變成一個開放式的非遺集聚地。
市集新體驗。豫園商城結合自身傳統文化優勢,帶給年輕人沉浸式新體驗。2021 年,打造“5.20 大囍之夜·廣場百人中式婚禮體驗”場景;“非遺文創市集”上,眾多老字號,充分展示了融合美食、技藝、藝術于一體的黃浦非遺特色,在激活傳統文化的同時,帶動了商圈銷售;商城聯合線上游戲《江南百景圖》打造“豫里江南·百景游園”主題活動,還原江南詩意生活之美,為商城注入年輕客層。
國潮煥新。從2021 年10 月1 日至今年1 月,豫園校場新國貨快閃街區亮相舊校場路,吃、喝、耍、潮、功5 個業態集合了30 家國潮品牌,沿襲古代“校場比武”競爭機制,開啟商業快閃街區新運營模式。
業態煥新。近三年來,豫園商城積極進行品牌煥新,深度挖掘在地文化,嫁接歷史文脈和消費潮流,重新梳理和定位樓宇、街區的區位特色,不斷打造和推出線下好場景。
2021 年12 月27 日,華寶樓完成了階段性的升級改造,重回藏家、玩家的視線;九曲橋、湖心亭是豫園的地標,充滿江南韻味,九曲橋廣場的配套商業也突出了國風韻味和歷史傳承;自2019 年完成場景升級后,文昌路便圍繞街區獨特的“文運祈?!睂傩?,持續進行品牌煥新,打造“祈福文創一條街”。
BFC 外灘金融中心打造的“外灘楓徑”夜市,從2020年6 月6 日起開市以來,已成為上海乃至全國夜間經濟的標桿。
未來看點——復星豫園二期、小東門豫園三期規劃以及嘉里豫園站及金陵東路街區。
(文中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銀保監會近日起草了《保險銷售行為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管理辦法》旨在保護投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的合法權益,規范保險銷售行為,統一保險銷售行為監管要求?!豆芾磙k法》以保險銷售流程為主線,分別對保險銷售前、保險銷售中及保險銷售后的行為規則作出了規定,涉及產品分級、銷售人員分級、禁止炒作停售及價格變動、禁止強制搭售和默認勾選等內容。
業內專家表示,《管理辦法》對保險銷售的各項行為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規范,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對產品及銷售人員分級管理
在保險銷售前行為管理方面,《管理辦法》指出,保險公司應當建立保險產品分級管理制度,根據產品結構復雜程度、保費負擔水平以及保單利益的風險高低等標準,對本機構保險產品進行分級。
同時,對銷售人員進行分級。保險公司、保險中介機構在支持行業自律組織發揮平臺優勢推動保險銷售人員銷售能力分級工作的基礎上,應當建立本機構保險銷售能力資質分級管理體系,根據保險銷售人員的專業知識、銷售能力、誠信水平、品行狀況等標準,對所屬保險銷售人員進行分級,并與保險公司保險產品分級管理制度相銜接,區分銷售能力資質實行差別授權,明確所屬各等級保險銷售人員可以銷售的保險產品。
《管理辦法》提出,禁止炒作停售及價格變動。保險公司計劃停售某一保險產品或者調整某一保險產品價格的,應當自作出停售或者調整價格的決定后10 個工作日內,在官方網站和營業場所向社會發出公告,但保險公司在經審批或者備案費率的費率浮動區間內調整價格的除外。公告內容應當包括停售或者調整價格的保險產品名稱、停售或者價格調整的起始時點等信息。
將陸續出臺分領域實施細則
在保險銷售中行為管理方面,《管理辦法》提出,保險公司、保險中介機構及其保險銷售人員不得使用強制搭售、信息系統或者網頁默認勾選等方式與投保人訂立保險合同。
保險公司、保險中介機構、保險銷售人員在銷售保險時,發現投保人保險需求與所銷售的保險產品明顯不符、投保人持續承擔保險費的能力明顯不足等情形時,應建議投保人終止投保。投保人不接受終止投保建議,仍要求訂立保險合同的,保險公司、保險中介機構應當向投保人說明有關風險,并確認銷售行為的繼續是出于投保人的自身意愿。
在保險銷售后行為管理方面,《管理辦法》提出,禁止不當代理退保。任何機構、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違規主動開展向投保人推介保險退保業務咨詢、代辦等經營活動,誤導投保人退保,擾亂市場秩序。
銀保監會表示,《管理辦法》是銀保監會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切實提升保險消費者獲得感的重要舉措,是健全行為監管制度體系、完善保險銷售行為監管框架的基礎環節。后續以征求意見稿為基礎,將陸續出臺分領域實施細則,全方位、系統化規范保險銷售行為。
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爭議解決業務中心副總監、商事與金融爭議解決部主任裴虹博表示,《管理辦法》系統規范保險銷售活動行為,對于涉及保險銷售的前、中、后行為管理提出了明確合規性行為規則要求,使得保險銷售的合規管理工作有的放矢。同時,《管理辦法》將利于保護投保人、被保險人及受益人的合法權益。 (商輯)
近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在光伏行業2022年上半年發展回顧與下半年形勢展望研討會上表示,今年上半年,國內光伏發電裝機30.88GW,同比增長137.4%,這一數據已超過去年前十個月裝機之和。
王勃華預計光伏市場或將開啟加速模式,并將今年新增裝機預測調高10GW,預計全年實現85-100GW。據統計,截至目前已有25 省區市明確“十四五”期間風光裝機規劃,其中光伏新增裝機規模超392.16GW,未來四年新增344.48GW。全球市場方面,預計今年新增裝機205-250GW。
2022 年上半年,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引領和全球清潔能源加速應用背景下,中國光伏產業總體實現高速增長。根據7 月20 日工信部發布的2022 年上半年中國光伏產業運行情況,全國光伏產業鏈主要環節保持強勁發展勢頭,同比增幅均在45%以上。
其中,多晶硅環節,上半年全國產量約36.5 萬噸,同比增長53.4%。硅片環節,上半年全國產量約152.8GW,同比增長45.5%。電池環節,上半年全國晶硅電池產量約135.5GW,同比增長46.6%。組件環節,上半年全國晶硅組件產量約123.6GW,同比增長54.1%。
從投資來看,上半年全國主要發電企業電源工程投資2158 億元,同比增長14%。其中,太陽能發電占據631 億元,同比增長283.6%。
海外光伏市場需求也持續旺盛,實現量價齊升,我國光伏產品出口再創新高。上半年組件出口量達78.6GW,同比增長74.3%;光伏產品出口總額約259 億美元,同比增長113.1%。
值得注意的是,用電、人才、外貿等挑戰依然存在,最大的問題是供應鏈。今年光伏組件價格已經重回每瓦2 元以上,硅料價格更是回到10 年前的高位。
王勃華介紹說,受市場需求預期火熱、產業鏈供給彈性不足、下游產能持續擴張和部分環節高度集中、議價能力強等因素影響,供應鏈價格上漲明顯,導致部分組件企業停、減產,集中式電站的裝機需求受到抑制。目前工信部已牽頭有關部門協調該問題,正在推進中。 (新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