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 超
(宜興 214221)
宜興紫砂壺歷經幾百年的發展歷經興衰,如今整個行業呈現著欣欣向榮的景象,在中國藝術文化之林獨樹一幟。宜興紫砂壺最大的特點是樸素,它由原礦紫砂泥制成,其材質喑啞沒有賊光,暗蘊精光,它具有獨特的雙氣孔結構,透氣不透水,久用而越顯溫潤之感,其古樸純厚的特點與中國的文人氣質十分相近。中國人愛好喝茶,各種茶具便隨之而生,紫砂壺在各類茶器中最為知名,這是因為紫砂壺有別于其它茶器的批量復制生產,它主要以手工成型為主,既在造型上表現出多樣性,同時更是蘊含著作者個人的思想情懷和文化底蘊,每一把紫砂壺都是經過精心設計與制作完成的,獨具人文情懷,它與茶文化“靜、清、正、和”的屬性相輔相成,又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內容,在那優越的實用性和觀賞性下,更具有讓人神往的內涵。
紫砂壺既是實用品,又是藝術類收藏品,陳設于家中大堂、書房,可為家庭居室爭輝,增加主人家的格調。因此,紫砂壺若要上升到藝術類的高度,其造型設計就尤為重要。一壺如一人,紫砂壺的造型設計就如同人的形體外貌,只有搭配和諧、體型周正,才能給人以落落大方的氣質感,才能在一眾紫砂壺中脫穎而出。一般而言,紫砂壺的造型來源大概有以下幾種:一是完全依照傳統經典器型制作而成;二是在經典器型的基礎上進行改制,需要結合傳統與現代審美,融入自身的理解;三是完全由作者個人創新設計,或根據歷史上的器物,或根據大自然的花鳥蟲魚,或根據現實生活中的感觸。紫砂作品“將軍壺”(見圖1)是根據歷史上的器物制作而成,罐是中國陶瓷藝術的一種形式,將軍罐是明清時期罐器之一,因寶珠頂蓋形似將軍盔帽而得名,初見于明代嘉靖、萬歷朝,距今約有五百年的歷史。器型幾經變化,至清代順治時基本定型。一直到清康熙時期,將軍罐才迎來“春天”,在社會上流傳甚廣,深受人們喜愛。紫砂作品“將軍壺”根據將軍罐的形態設計而成,其罐身為直口、豐肩、斂腹,整個壺身飽滿厚重、端莊而挺拔,獨具威嚴感;其壺底為平足,穩定地立于壺身,十分大氣;流、把相輔相成,壺流轉折有度,根部至流部線條流暢、一氣呵成;壺蓋為壓蓋,與壺口貼合緊密、通轉流暢,唇口相依,具有層次感;壺鈕造型如同寶珠,如同將軍戴的頭盔。在泥料上,此壺選用優質原礦朱泥制成,細膩的泥料中調以粗砂,厚重的顆粒感中和了朱泥的紅潤娟秀,平添幾分粗獷之感,以朱泥制壺營造吉祥、正氣的氛圍感,以粗砂調砂平添粗獷大氣的氣質,符合將軍的形象,真可謂豪杰而又柔情。縱觀整壺,像極了一位身著鎧甲即將出征的將軍,城門一別眾人,一手握劍,一手牽韁繩,浩浩蕩蕩地遠赴邊疆,將軍威武神勇的形象透過器物的形狀傳達給每個人。

圖1 將軍壺
將軍罐歷史悠久,其形體高大,各朝其形略有不同。明末清初,因將軍罐的外形高大挺拔、豐碩瀟灑,器物的外壁又可以用青花、五彩等多種手法修飾,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與喜愛,被人們擺在家中觀賞陳列。到了清代后期至民國年間,將軍罐得到大量生產,并且發展出了其它器型,花形與描繪內容也多種多樣,經常是女兒出嫁時的必備之物。古之大戶家中擺件必有將軍罐,或置于廳堂,或設于博古架,為富貴顯赫之象征。清至民國更時興以將軍罐作為婚禮嫁妝所必備之物,可置存珍藏之物,將軍罐價值之高、歷史之久,可見一斑。明末將軍罐器型較為矮、拙,清康熙時期最為美觀,罐體渾圓、展肩提腹、長頸優美、收緊圈足,挺拔向上、氣魄宏偉,遠觀之真如將軍征戰沙場般英姿驍勇,有氣定神閑、運籌帷幄之態。至于將軍的柔情,又能通過壺身泥料的紅潤細膩來體現。遠離故土,不能與親人相守,心中無限的愁思正如斑駁曲折、相互纏繞的火痕,是將軍內心最真摯的情感體現。以前,有的人把將軍罐看作是榮譽的象征,他們常說將軍罐是古代皇帝獎賞給戰場上有功的將士,是古代軍人至高無上的榮譽。還有一種說法講到:將軍罐是專供將軍級人物使用的一種瓷器,古代的將軍家里都用這種瓷器來裝東西,一種是關于精神層面的褒獎與激勵,一種是物質層面的使用,兩種說法放到一起剛好充實和提升了將軍罐的意義與價值。紫砂作品“將軍壺”將瓷器器型創新設計成紫砂壺的器型,既是對傳統優秀藝術形式的傳承,也表達了內心對歷史上如衛青、霍去病等為國家征戰沙場的將軍們的景仰之情。
宜興紫砂壺集實用、美麗與文化精神于一體,它是中華文化的傳承,是文明的延續,它體現著中國人雅致的生活方式,體現著中國人返璞歸真的文人情懷。正如知名作家林語堂說:“中國人只要有一把茶壺,走到哪里都是快樂的”,可見紫砂壺與中國人是相生相惜的,它也唯有誕生在中國,才能走過這幾百年的歷史,逐漸變得脫俗優雅,成為獨樹一幟的文化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