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柳
日前,一份包含33 門醫學課程內容的學霸筆記在網絡走紅,它是同濟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2017 級本科生汪洋同學所寫;(圖1)他篤學不倦,初心不變,“逆襲”成長,如愿進入醫學殿堂;其綜合排名年級第一,曾獲2021 年度“寶鋼優秀學生特等獎”,兩次獲得國家獎學金,發表論文3 篇,申請發明專利6 項;在“挑戰杯”“互聯網+”等比賽中,獲得了3 項國家級獎項,4 項省部級獎項,是同學們眼里的“汪牛”學長。(圖2)

圖2 汪洋的榮譽證書
“95 后”汪洋從小動手能力很強,熱衷探索新奇的事物。也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他第一次產生了學醫的想法。
高考填報志愿時,汪洋一心想讀臨床醫學,但卻陰差陽錯未能如愿進入醫學專業。入學之后,汪洋對醫學夢想的追求越發強烈,主動聯系同學和老師去醫學院旁聽課程,學習過程中,他對醫學院各門課程深感興趣,更加堅定了他學醫的決心。最終,汪洋通過不懈努力轉專業進入了他翹首以盼的醫學殿堂。
進入醫學專業后,汪洋對于專業知識的學習并不局限于課堂,臨床場景、紀錄片、影視、實驗室都是他的學習之地,這拓寬了汪洋的視野和格局。在醫學院,汪洋保持著做筆記的好習慣,每天都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將每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逐一做好分析并整理成電子文檔。
勤勞的汪洋每天堅持早早起床,上課時十分專注,思維緊跟老師講述的內容,遇到任何疑問會直接問老師或者和同學討論,及時解決。也正是因為這樣,汪洋的學習成績獲得了長足進步。
他一邊學習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臨床技能,一邊開拓自己的科創思維和科研能力。從第一次接觸臨床病人開始,汪洋便思考做些什么能更好地幫助到病人。大二時,他被附屬肺科醫院的陳昶教授團隊的研究吸引,當即主動聯系老師,參與到團隊的臨床和科研工作中。面對臨床問題,在課題組前期扎實的工作基礎上,在老師和師兄的悉心指導下,汪洋積極參與課題組相關研究以及學術成果的轉化。
每當在科研上碰到問題時,汪洋會冷靜下來仔細思考是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再細致查閱相關文獻,在進行充分的文獻調研后,就和師兄師姐交流討論。感到壓力大時,汪洋就通過跑步來緩解放松自己,讓自己每天保持充沛的精力投入學習。
剛轉專業時,汪洋的成績還處在班級中游,但到2018—2019 學年第一個學期時他拿到了5.0 的滿績點高分,并在接下來的學習中一直名列前茅。他還將自己深入淺出的知識點分析,整理出覆蓋了33 門醫學課程的詳細筆記,并將其毫無保留地和學弟學妹們分享。就這樣,該筆記成了同濟大學醫學院共享的一本學習“秘籍”。文檔筆記思路清晰明了,思維導圖知識縝密,同學們個個敬佩汪洋的學習方法。(圖3)
2018 年暑假,汪洋參加了在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開展的卓越醫學生職涯發展夏令營活動。夏令營結束后,他加入了肺科醫院副院長陳昶教授的團隊,并成功運用斷層三維重建和3D 打印技術,參與設計了一款新型的肺部穿刺導航模板。該導航模板有望可以輔助醫生快速精準地完成肺部穿刺操作,減輕病人的痛苦。

圖3 汪洋的醫學“秘籍”
2021 年6 月起,汪洋在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進行了為期1 年的實習,從患者收治入院到詢問患者病情,再到幫助患者拆線換藥,每一步汪洋都十分積極主動地對待,得到了帶教老師和患者們的認可。
興趣是最好的導師,有夢想就要奮力去追求。年輕的汪洋已順利保送直博,繼續譜寫醫學青春。未來,他將繼續聚焦肺癌精準診療,堅持臨床實踐和基礎研究相結合,爭做一名腳踏實地的中國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