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艷
(呼倫貝爾學院 內蒙古 海拉爾 021008)
2018 年,教育部新時代全國高等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在成都召開,第一次提出“金課”一詞,指出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打造有深度、有難度和有挑戰度的“金課”,并把“金課”的特征歸結為“兩性一度”,“兩性”是指高階性和創新性,“一度”則指挑戰度。“新時代高教 40 條”同時強化課程思政和專業思政,全面加強推動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通過構建全課程育人體系,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國際經濟學》為國際貿易系專業必修課程。本文將《國際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中,以“兩性一度”為建設標準,探索以人才培養定位為目標的課程教學設計典型案例。
課程思政教學內容“高階性”體現在《國際經濟學》課程是學習掌握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與國際貿易理論相融合的均衡分析。重構課程教學體系,從國家、地區、個人三個視角,增加與社會現實密切相關的課程思政案例,將課程思政融入教學。將時事、熱點、新聞等元素在教學過程中揣摩、處理進行內容更新,學生通過這些學習內容提高分析和應用能力,都體現了“挑戰度”。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煉“國際經濟學”教學內容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把追求學術真理的現實價值、從事專業的職業道德、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個自信的根本要求融入教學,是課程思政和“兩性一度”有機結合。例如,2020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離世,引導學生響應國家光盤行動的號召,引入我國糧食配額的經濟效應,進而討論中國對世界糧食安全做出貢獻;再如,第二章古典貿易理論學習,增加了學生的實踐應用訓練。學會處理近十年顯性比較優勢指數的數據,分析所在地旅游業競爭力,用專業知識分析故鄉、母校所在地第三產業發展水平,激發學生對大學學習生活的熱愛。對于學生來講,并不是機械復制粘貼就能完成學習任務,要在掌握比較優勢理論基礎上,通過實踐數據處理獲得分析旅游競爭力指數結果;另外,引入2022年北京冬奧會,奧運村高科技餐廳,令冬奧運動員激動不已的中國高鐵,都體現中國比較優勢的提升,進一步探究冬奧高科技帶來的經濟效應。
在國際貿易系建設《國際結算》線上線下一流課程基礎上,總結混合式教學經驗。《國際經濟學》采用線上線下互動式教學,建設SPOC課程。使用智慧課堂設置互動活動,強化課程知識點思考,提高學生課上參與度,教學效果及時反饋。新冠疫情,全國學生經歷了網課,如何在學習平臺和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興趣,改變一人一黑板的教學模式,是大學課堂“創新性”挑戰。
《國際經濟學》基于BOPPPS模式,通過案例教學、啟發式教學,使用討論法、對比分析法。引導案例啟發式教學,對國際經濟活動蘊含的國際經濟學理論進行剖析,分析闡述中國的對外貿易價值觀和世界觀,使學生認知中國的大國制度自信。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課前通過超星泛雅設計了包括導入(B)、目標(O)、前測(P)、參與式學習(P)、后測(P)、小結及課后活動布置(S)六個環節的課堂教學模式。其中,O和P根據各章學習內容通過線上在課前完成,S課后在線上完成,部分內容可以實現翻轉課堂,大大提高了學生參與度。智慧課堂具有隨時反饋和檢測的互動形式,提高了課堂活躍度。課程教學設計模式,學生接受度高,體現了OBE理念,也符合大學生學習的“高階性”要求。基于BOPPPS教學模式,《國際經濟學》已經在兩個平臺建課,比較平臺特點,在資源分類和教學任務點清晰度、智慧課堂使用便捷度的因素影響下,建設使用超星泛雅平臺。后疫情時代,線上線下教學改革是必行之路,也是對當代大學生學習方式的必要要求。
《國際經濟學》以廣博和深厚的知識背景及與時俱進的知識更新為教學基礎,凸顯實踐發展中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的知識點挖掘。因此,該門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為:1.通過課程學生認識國際貿易和經濟全球化中的金融活動中,中國貿易觀:開放、合作、包容;2.通過中國與其他國家發生的貿易和金融活動展開對比,學生感知和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3.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煉《國際經濟學》教學內容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把追求學術真理的現實價值、從事專業的職業道德、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4.在專業知識學習中實現經濟學基本素養的訓練,培養學生的本土思維與家國情懷,不斷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的認識,從而激勵學生自主探索隱含在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提升學生主動學習技能。
基于“兩性一度”標準,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和本土思維。《國際經濟學》(微觀部分)課程思政融入教學知識點設計如下:

表1 《國際經濟學》(微觀部分)課程思政案例設計

續表1
選取《國際經濟學》課程第五章“關稅與非關稅壁壘”的第一節“關稅”,詳細闡述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步驟。
素材一,政府工作報告。
商務部2018年《對外貿易形勢報告》介紹分析關稅壁壘對我國外貿影響:當前中美經貿摩擦對中國外貿影響總體有限。1.美國政府根據國內法單方面挑起經貿摩擦;2.當前中美經貿摩擦影響有限,總體風險可控;3.中美經貿摩擦影響全球經濟貿易正常發展。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分析看待中美關系,宏觀的角度審視關稅的影響。
素材二,時政要聞、財經新聞、國學古詩詞。
2018年3月2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簽署對中國輸美產品征收關稅的總統備忘錄;2018年3月23日,中國商務部發布針對美國鋼鐵和鋁產品232措施的中止減讓產品清單,擬對自美進口部分產品加征關稅;2019年5月10日,美方將對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的關稅從10%上調至25%;2019年5月13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關于對原產于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提高加征關稅稅率的公告;2020年1月15日,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簽署儀式在美國白宮東廳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金融委主任劉鶴表示,作為國際事務中負有重要責任的兩個偉大國家,中美兩國從大局出發,正視分歧、管控分歧,達成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這有利于中國,有利于美國,有利于世界。
《錢塘江春行》——“亂花漸欲迷人眼”形容中美貿易摩擦加征關稅的時間線繁雜;用“江山謀定誰眉間”體現中國面對中美貿易摩擦“不想打、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的外貿糾紛處理的大國態度,體現制度自信。
素材三,領導人講話、古詩詞。
以習近平主席在國際高峰論壇講話內容:“自由貿易能為參與貿易的各國帶來互利共贏,同時點明了在國際貿易和經濟全球化的中國價值觀、貿易觀。各國經濟‘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世界貿易擴大了,各國都受益,世界市場縮小了,對各國都沒有好處。我們要繼續做全球自由貿易的旗手,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構建互利共贏的全球價值鏈。”同時以《南齊書.南敬則傳》中“救民拯弊,莫過減賦”揭示我國將做自由貿易旗手,即自由貿易能為各國帶來共贏,體現中國的價值觀和貿易觀。運用我國古典詩詞,傳達中國智慧,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
1.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一個國家某類商品的貿易特征,判斷這個國家在該商品交易中的地位是貿易大國或者是貿易小國。
(2)學生運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闡述關稅措施給一個國家、消費者、生產者帶來的影響,并闡述執行關稅的經濟學原理。
(3)學生領會國際貿易活動中,中國貿易觀:開放、合作、包容。感受我國第二大經濟體在世界經濟的地位和履行的大國責任。感知和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2.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思路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屬于社會科學,涉及意識形態,具有很強的涉外屬性。中國與西方的貿易主張、貿易觀不同,價值觀也不同。因此,正確培養學生的貿易觀就需要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培養學生在涉及涉外問題時做出正確判斷和選擇,需要將國際經濟理論體系解釋的現象與我國政策對外主張,結合在專業課程教育中來。時時引導,逐步深入通過現象分析理論淵源和政策依據。
3.學生特點分析
《國際經濟學》是經濟管理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大二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該課程的先修課程是微觀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基礎會計,后續課程是國際金融、國際結算課程。學生處于大二下學期階段,經過入學后一年半的學習,尤其《國際貿易理論》課程的學習,這個階段的學生處于專業敏感期,即已有一定本專業知識,但不能準確、深入地使用專業知識分析當今國際貿易、國際經濟現象。因此,課程建設線上學習平臺超星泛雅建設“學科前沿”教學資源,推薦CHINA DAILY、CGTN(中國環球電視網)、人民日報,中國經濟網等公眾號作為輔助學習資源,提高在觸摸屏下國際熱點,國內資訊的學習。
4.教學方法
(1)互動討論法。使用超星“智慧課堂”,設置“選人”“分組任務”等活動方式。針對中美貿易案例、知識點進行討論。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性、提高學生參與度,保證線上線下課堂參與度。并對課堂所學知識進行及時反饋與分析。
(2)案例分析法。通過中美貿易熱點問題分析,拉近理論與現實的距離。案例分析闡述中國的對外貿易價值觀和世界觀,學生認知中國的大國制度自信。
(3)對比分析法。通過中美貿易摩擦,對比分析征收關稅的不同類型商品,我國和美國作為特定交易產品的貿易大國和貿易小國的貿易地位差異,體現我國應對貿易戰“不怕打”“不想打”的態度。同時為維護我國人民利益,主張自由貿易的“制度自信”。
5.教學實施
導入:中美貿易摩擦背景——分析關稅清單(亂花漸欲迷人眼)——引出貿易大國、貿易小國的概念(江山謀定誰眉間)。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我國態度“不想打,不怕打”?我國的貿易觀是什么?
新課環節:通過分析關稅清單,指導計算美國生物醫藥進口、中國大豆進口的貿易地位的方法,學生實施進行實際數據測算。
使用微觀經濟學局部均衡,分析貿易小國(以美國加征進口清單中,進口中國生物醫藥為例),通過智慧課堂活動完成學習征收關稅付出的代價。學生認知美國違背世界交易公平原則而要付出貿易保護成本。
學習貿易大國(以我國加征進口清單中,進口美國大豆為例)通過智慧課堂活動完成經濟效應學習,學生分析 “不怕打” 底氣是什么?通過國際經濟學獲得理論依據,更加堅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用“救民拯弊,莫過減賦”明確指出我國將做自由貿易旗手,即自由貿易能為各國帶來共贏,體現中國的價值觀和貿易觀。
小結與PBL任務安排:分組討論關稅稅率水平調整中國為貿易自由化做出的貢獻。
1.教學成效
通過案例分析式和對比式教學,注重討論分析學習情境,以學生為主體,教學內容與實踐緊密結合,熱點問題引起學生興趣;教學方法靈活多樣,互動課堂及時反饋對學生掌握有時效性。
學生將理論化的關稅局部均衡模型與國際交易現象結合起來,在以中美貿易、中美貿易摩擦為例的分析中,學生們對時事熱點分析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堅定我國改革開放,“一帶一路”“RCEP”融合經濟帶來的貿易雙贏。
2.教學反思
不足:部分學生先修課程掌握不牢固,知識點遺忘。改進措施:提高教學重點時間比例,可以通過翻轉課堂考查學生掌握情況。
《國際經濟學》課程以其教學內容要求,是提升高校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實效性的著力點。以發生在國與國之間的金融活動、經濟往來為切入點,對《國際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多維度分析,搜集、整理課程思政元素,分析蘊含的思政意義。為適應后疫情時代的需要,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是一種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改革,要深挖課程思政元素,真正實現“三全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