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郭鵬
黑土地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
2022 年8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以下簡稱“黑土地法”)正式實施,這是我國首次對黑土地保護進行立法。
“和人一樣,黑土地也會得病。”黑龍江省饒河縣65 歲的農民郭占海,種了一輩子地,他告訴《民生周刊》記者,盡管受益于機械化、科技化種植面積的廣泛推廣,東北黑土地上的糧食產量逐年增高,“但是黑土地確實不像以前那樣‘有勁’了。”
經相關研究和調查發現,由于掠奪經營、水土流失等原因,黑土層厚度已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60~70厘米,現在減少到20~30厘米,土壤有機質含量也明顯降低。
所以,保護黑土地刻不容緩。
黑土地法所稱的黑土地,是指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的相關區域范圍內具有黑色或者暗黑色腐殖質表土層,性狀好、肥力高的耕地。
被形容為“一兩土二兩油”的黑土地,也無外乎分為水田、旱田兩種。在郭占海看來,水田更需要休養生息,因為它常年只種水稻一種農作物。而旱田則可以選擇更換種植品種,讓土地相對得到更多“休息”。
種著500畝地的郭占海,對水田和旱田的土地“質量”有自己的判斷標準。近些年土地的黑土層變薄了,老郭知道,腳下的土地不如早前肥沃了。
2021年,老郭所在地區,在秋收后如果進行深翻地,一畝地可以得到10元深翻補貼。
“10元補貼基本上可以支付翻地成本。”老郭說,“這就相當于政府出錢幫你翻地。”
但是老郭家的土地因為黑土層太薄,無法進行深翻,一旦把黃土層翻上來,產量會大受影響。
沒辦法,老郭只能選擇在來年開春,再進行淺翻。其實,翻地的主要目的,就是秸稈還田,秸稈粉碎后被翻進土里,然后慢慢腐壞變成肥料,就可以給黑土補充營養。
“國家出臺法律保護黑土地,這是啥高度!這一定會提高全社會對黑土地保護的積極性。”老郭如此感慨。
據了解,黑土地法不分章節,共38條,從內容上看,對黑土地從數量到質量,以及獎補措施、考核與監督、法律責任與追究等方面都作了全方位的規定。
“把黑土地特殊保護措施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對黑土地實行全面保護、系統修復,對于長遠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都具有重要意義。”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經濟法室主任岳仲明介紹。
有分析指出,“ 統籌規劃”“因地制宜”是黑土地法中的關鍵詞。
據報道,在黑土地法制定與審議期間,始終廣納民意。
2022年2月,一場涉及多部門的黑土地保護法草案意見征集座談會在北京召開,多位來自基層一線的農民、村干部、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和農業企業負責人各抒己見。
座談會上,某農業服務公司負責人提出,輪作、休耕、保護性耕作等都是有利于黑土地保護的耕作方式,但各地情況不同,不宜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推廣,建議在法律條文中增加“因地制宜”的表述,同時要做到耕地保護和糧食生產兩者兼顧。

黑土層變薄,已成為農民“肉眼可見”的事實。圖/郭鵬
最終,經過討論研究,黑土地保護法對此條建議進行了吸納。
近幾年,非法倒賣黑土行為時有發生。
“在東北有的省份,黑土被挖出來以后,以30元到50元一卡車的價格售賣,不少城市居民陽臺菜園用的黑土就是從黑龍江、吉林快遞過去的。不把利益鏈斬斷,就總會有人打盜賣黑土的主意。”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殷方龍在分組審議黑土地保護法草案時提出,要從保護黑土資源出發,禁止以任何形式非法買賣黑土。
“黑土地保護法為保護黑土地這一寶貴的土地資源,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明確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破壞黑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禁止盜挖、濫挖和非法買賣黑土。”岳仲明介紹,根據法律規定,對盜挖濫挖、非法出售黑土等行為將從重處罰。
因此,黑土地法的頒布,對于筑牢黑土地保護的法制屏障,利用好黑土地,確保黑土地不減少、不退化,對于保證糧食生產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民生周刊》記者梳理發現,除了明確打擊倒賣黑土行為,黑土地法還要求,“建設項目不得占用黑土地;確需占用的,應當依法嚴格審批,并補充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
具體來看,“建設項目占用黑土地的,應當按照規定的標準對耕作層的土壤進行剝離。剝離的黑土應當就近用于新開墾耕地和劣質耕地改良、被污染耕地的治理、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復墾等。建設項目主體應當制定剝離黑土的再利用方案,報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備案”。
一旦違規,如何處置?
黑土地法也明確,建設項目占用黑土地未對耕作層的土壤實施剝離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處每平方米100元以上200元以下罰款;未按照規定的標準對耕作層的土壤實施剝離的,處每平方米50元以上100元以下罰款。
“根據法律規定,違法將黑土地用于非農建設,以及造成黑土地污染、水土流失的,必須要依照土地管理、污染防治、水土保持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從重處罰。”岳仲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