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蘇宇 汪歡
科學研究是以誠信為基礎的事業,而誠信是科學事業發展的保證。科學探索的過程、科學知識的獲取都是以科研人員的誠信為基礎的,科研不端行為對科學發展的傷害難以估量。然而,由于工作壓力、金錢誘惑、職稱評定、項目申報等種種原因,科研誠信事件仍時有發生,如果僅僅依靠科研人員的自律來減少科研不端行為的發生,顯然是不夠的。
對此,國家及相關部委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制度,旨在遏制并改變這種局面,詳見表1。2006年11月,科技部頒布第11號令——《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實施中科研不端行為處理辦法(試行)》,同時成立了科研誠信建設辦公室,組建了科研誠信建設專家咨詢委員會,這標志著我國科研誠信體系建設正式拉開帷幕。
2007年,為了進一步推進科研誠信建設,科技部聯合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21個部門,建立了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制度。
表1 科研誠信政策制度一覽表
2018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指出:“以優化科技創新環境為目標,以推進科研誠信建設制度化為重點,以健全完善科研誠信工作機制為保障,堅持預防與懲治并舉,堅持自律與監督并重,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嚴肅查處違背科研誠信要求的行為”“對嚴重違背科研誠信要求的責任者,實行‘一票否決’”,可見黨和國家對科研誠信建設的高度重視。
為適應新形勢下科研誠信建設的工作需求,中國科研誠信網完成改版,于2021年7月30日正式上線運行,該網不僅是進行科研誠信宣傳教育的重要窗口,同時也是褒揚誠信、懲戒失信的重要陣地。
雖然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嘗試遏制科研不端行為的發生,但是根據近幾年的相關報道,可以看到科研誠信問題依然頻出,國內學者學術論文被撤稿數量依然較高。而這種現象如果持續發生,無法遏制,無疑會影響我國科研人員在世界的集體聲譽,讓國外同行給中國學者打上失信的標簽。同時,也會造成不公平的科研環境,傷害其他誠實守信的科研人員的從業信心,這勢必對我國科技事業的健康發展造成深遠的影響。
根據2020年11月1日正式實施的國家檔案局、科技部令第15號——《科學技術研究檔案管理規定》中的定義(以下簡稱《規定》),科研檔案是指科研項目在立項論證、研究實施及過程管理、結題驗收及績效評價、成果管理等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文字、圖表、數據、圖像、音頻、視頻等各種形式和載體的文件材料以及標本、樣本等實物。
同時《規定》中明確“實驗、探測、測試、觀測、觀察、野外調查、考察等的原始記錄和整理記錄,綜合分析報告;設計文件、圖樣,集成電路布圖,工藝文件,計算文件,數據處理文件;科學數據”均屬科研檔案歸檔范圍。
《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中要求,各單位“建立科研過程可追溯制度等成果管理制度”。科研過程的追溯,主要依托于對科研原始記錄的查閱、核實,而科研檔案就是具有保存價值的科研活動的原始記錄,由此可以看出,科研檔案在科研誠信建設中必將發揮重要的憑證作用。
例如,曾經引起輿論嘩然的多位院士論文涉嫌科研不端事件,2021年1月21日,由科技部、教育部、衛生健康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學基金委等部門組成的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聯合工作機制在科技部網站上發布的《有關論文涉嫌造假調查處理情況的通報》中已明確說明,針對上述涉嫌造假的論文進行了高質量、高規格的系統調查,“經調查未發現有造假”。雖通報中并未說明調查的詳細過程,但根據《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規則(試行)》第十七條的規定,“應由單位組織對案件的事實情況進行調查,包括對相關原始數據等證明材料和研究過程、獲利情況等進行核對驗證”。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調查組一定取得了完整的證據鏈,從而科學地得出上述結論。而科研檔案因其完整性、真實性的特點,必然為事件調查提供了關鍵證據,從而洗脫了眾位科學家的嫌疑,還以清白。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研檔案管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檔案載體由紙質向電子轉變,傳統的手工管理也逐漸被信息化系統所取代。由于科研檔案對科研誠信建設具有重要的憑證作用,對于如何通過提高科研檔案管理水平來促進科研誠信建設,筆者有如下思考:
(一)提高科研人員歸檔意識。在科研工作中,許多科研人員的歸檔意識不足,歸檔積極性不高,他們更愿意將本應歸檔的資料存于個人手中,這就導致一旦有其受到科研不端行為的質疑或指控時,將無法從檔案部門獲取有效證據。因此,在科研檔案管理過程中,應不斷提高科研人員的歸檔意識,采取培訓、教育、案例警示的方法,讓科研人員認識到,歸檔并不僅是將科研資料交于檔案室集中保管,而是將那些未來可能會證明自己清白的證據,安全、長久地保管于檔案庫房中,這更是對自身的一種保護行為。同時,隨著科研人員歸檔意識的提高,科研檔案歸檔率也將隨之提高,這也使相關部門在對科研不端事件進行調查和認定的過程中,能夠獲得充足的證據。
(二)及時完善科研檔案管理制度。雖然國家已經頒布并實施了《科學技術研究檔案管理規定》,但部分單位并未依據其及時開展本單位相關制度的修訂工作,這就造成了當前所執行的制度不能完全滿足國家的要求,科研檔案管理水平無法滿足社會的需要,因此應盡快完善相關管理制度。
在完善科研檔案管理制度的過程中,應進一步明確科研誠信要求、監管職責,獎懲措施,對未按照要求及時歸檔,或經事后調查,其所歸檔的科研資料存在不端行為的科研人員,應根據國家相關規定進行嚴肅處理,以制度為手段,提醒科研人員時刻保持自律自省,防范科研不端行為的發生。
(三)加強對科研原始記錄的管理。科研原始記錄是科研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研究過程中形成的第一手資料。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大部分科研原始記錄以數字存儲的形式保存,最終以光盤或在線移交至檔案管理系統的形式進行歸檔。這種數字檔案便于追溯和還原科研過程,為調查科研不端行為提供更為直接和便利的證據支撐。
(四)積極推進檔案管理信息化。隨著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檔案管理信息化逐漸成為當前檔案管理方面的新熱點。越來越多可公開的科研檔案在互聯網上被其他科研人員共享、利用,這不僅為科研人員驗證前人科研結論的真實、準確提供了便利,同時,一旦有科研檔案所記錄的研究結果無法重復實現,則更有可能受到科研不端的質疑或指控。這會讓有心造假者心存顧慮,減少科研不端行為的發生。
綜上所述,面對當前科技事業全球協同發展的大環境,科研誠信就顯得尤為重要,而科研檔案因其憑證屬性,在科研誠信建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提高歸檔意識、及時完善相關制度、加強對科研原始記錄的管理、采取信息化技術進行共享利用等方式,能提高科研檔案的管理水平,從而監督、防范、減少科研不端行為的發生,促進科研誠信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