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琦
(運城博物館,山西 運城 044000)
1995年秋,位于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的唐代薛儆墓葬正式發掘。從出土的墓志銘等相關文字記載中梳理得出,墓主人薛儆本人的官職,散品為從三,勛品和爵品均為正二,其職事官較高的是殿中省少監、太仆寺少卿、岐州刺史等,為四品上下官職。薛氏為當時大家望族,屬武則天甥家,薛儆本人為唐睿宗女婿,由此可知其在當時社會地位較高。
在北方,墓葬壁畫仍較為流行。而自漢朝結束以后,大部分已變為廢墟,之前的文化繁榮亦淹沒于歷史塵埃中。相反,在東北和西北的偏遠地區發現了從公元三四世紀繪制的墓葬壁畫,在這段時間更是有許多中原居民移居到該地以避免戰爭侵擾。朝鮮安岳第三座陵墓的結構、裝飾和墓碑上的文字表明,陵墓主人來自中國。盡管這座陵墓中仍有大量出行畫,但并未涉及儒家題材畫作,畫家更注重世俗生活和女性繪畫的表現。從墓葬壁畫全局中可以看出對儒家思想的弱化。
“1979年冬,人們在陜西扶風楊家堡的西周墓中,發現了繪制而成的二方連續菱格紋圖案,這種圖案與同一地區西周建筑遺址中的漢白玉菱形壁畫飾物頗有相似之處,也許這在當時只具有純裝飾性意義。春秋時,相信孔子參觀周朝的明堂就見到過當時的壁畫,‘有堯舜之容,桀紂之像’,并且‘各有善惡之狀’。這種繪制人物的壁畫,相較純裝飾性壁畫基于社會意義要更深一層。歷史文獻和考古資料都說明,壁畫、石刻藝術在中國源遠流長。”
自周秦而至魏晉南北朝,壁畫、石刻藝術日趨發展,各地在考古發掘中出土的壁畫、石刻時有所見。然而從宏觀的歷史角度來看,壁畫、石刻藝術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其真正的繁榮是在經濟文化都高度發達的唐代。
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唐代壁畫原作,可分兩大類:一類是像莫高窟那樣的大型洞窟壁畫,另一類就是墓室壁畫。但是古往今來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深埋地下的唐代墓室并不為人所知,史籍無載,傳者無聞。大約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考古發掘中陸續發現了數量可觀的唐代墓室壁畫,方使今人大開眼界。迄今已經發掘出土的唐代壁畫墓主要分布在陜西關中地區,以西安、咸陽、乾縣、禮泉、長安、三原等地最為集中,共計60余座。
唐代的人物繪畫藝術,無論是世俗人物畫還是宗教人物畫,都得到了全面性發展。唐代大一統的局面,暢通的國際交通,不但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刺激了中原畫風的發展,并為中國各地區畫風創造了交流融會的條件。
此外,唐代藝術還深深地影響著周邊地區,唐代繪畫成為引導時代藝術風尚的國際性繪畫語言。唐代繪畫又分為墓葬壁畫與傳世畫作兩部分。唐代墓葬壁畫的發現數量、保存狀態均勝于北朝,通過壁畫的編年可以看出其連續性發展軌跡以及唐代人物畫風大體發展方向。
唐代盛行厚葬。從現已發掘的墓葬來看,其壁畫、石刻的內容、規模大小等,與墓主的身份地位有關。繪制、雕刻這些壁畫與石刻的目的,乃是為死者設置一個生前的生活環境,使之在陰間也能永享人間歡樂。通過綜合研究可知,唐代墓室壁畫和石刻的題材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①反映社會生活的:有儀仗、狩獵出行、車馬列戰、駱駝與馱夫、客使禮賓、男侍女侍、樂舞、馬球、庭院行樂、宴飲、屏風、墓主像;
②反映農業生產的:有農畜、農耕;
③反映建筑形式的:有樓閣、城墻、佛寺、道觀,以及斗拱、柱、平面圖案;
④其他內容:如星相內容的金烏、蟾蜍、銀河、星斗,四神內容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
這些墓室壁畫,內容豐富、色彩絢麗、筆法嫻熟,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為我們再現了一千多年前唐代社會的廣闊畫面。
山西萬榮薛儆墓石雕線刻、壁畫的面世,印證了自魏晉以后盛唐藝術作品最大容納者是皇室貴族以及寺觀和墓葬。薛儆作為唐代時期的顯貴,其死后墓室壁畫、石雕線刻絢麗異常。壁畫雖遭人為破壞,但保存完美的石雕線刻人物,實乃補天地日月之所不至。薛儆墓室石刻分兩部分呈現:一部分為墓室石門,一部分為石槨(圖1)。

圖1 薛儆墓石槨整體圖
我們首先來說墓室石門,它由門楣、門額、門扉、門框、門檻、門墩等組成。雕刻內容均為花草、人物、鳥獸等。
門楣表面刻滿卷蓮紋間鳳凰紋,花紋基本為左右對稱結構,鳳凰也相互對稱,嘴里皆銜有飄動的花結。門額表面刻滿卷蓮紋,在卷蓮紋中間,自左至右雕飾有七個動物:站立的鳳凰,尾巴高翹,回首展翅;四足騰空的奔獅,毛發后揚,張嘴吼叫;四蹄騰空作飛奔狀的馬,身上有雙翼;仰躺的獅子,四足朝上,眼睛看著右上方的獅子;奔跑的獅子,毛發飛揚,亦張嘴作吼叫狀;鳳凰則展翅前飛。
右門框正面飾“S”形卷蓮紋,卷蓮紋中間分別有三只動物:上部有一只展翅飛翔的鴛鴦,嘴里銜有一串花飾;中部有一展翅鳳凰,尾巴高翹;下部有一只獅子,四足站立,尾巴略上揚,頭向上張嘴怒吼(圖2)。側面也裝飾卷蓮紋,其中間也分別裝飾有三只動物:上部有一只略向下飛翔的鳥,嘴里銜有花飾結;中部雕飾一鳥作展翅回首狀,嘴里銜一串花飾;下部有一略向上飛翔的鳥,嘴里也銜有花飾。

圖2 右門框線刻圖
左門框正面滿飾“S”形卷蓮紋,在卷蓮紋中間分別裝飾有三只不同形態的獅子:上面的獅子后腿站立,尾巴高揚,頭略向上,張嘴怒吼;中間獅子豎立起作奔跑狀,圓瞪雙眼,張嘴大吼;下面的獅子作蹲坐狀,前腿上舉,尾巴彎卷,瞪眼作怒吼狀。側面也滿飾卷蓮紋,中間分別飾有三只動物:上部有一鳥作展翅飛翔狀,嘴里銜有一串花飾;中部有一展翅而飛的鴛鴦,嘴里也銜有一串花飾;下部一飛鳥。
右門扉正面畫在門上的一名男子,頭戴頭巾,身穿長袍,系著腰帶,鞠躬,雙手拿著笏板,瘦臉,顴骨略高,腳下穿尖頭軟鞋,線條勾勒流暢,造型準確,表情亦極具個性。
左門扉紋飾同右門扉一樣,人面皆朝向門的中間,表情凝重,眉頭緊鎖,略有所思。整個線條勾勒簡潔明了。
門檻正面的邊上飾有卷云紋,中間滿飾卷蓮紋,在卷蓮紋中間雕飾有對稱的雙鳳,嘴里均銜有飛揚的花結。右門墩和左門墩,均飾有圓點紋的奔獅。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整個石門雕刻極具裝飾意味,且造型極具功力,線條流暢自如,講究中鋒用筆,鐵線描勾勒傳神精準。
薛儆墓石槨由34塊大小、形象不同的青石雕刻、組合而成。
石棺底座由9塊長方形石頭構成,12扇門由不同的花草鳥獸雕刻而成,裝飾感和圖騰感很強。比如奔跑的虎、獨角的怪獸、展翅飛翔的鳥、粗壯的大象、飄逸的鳳凰、飛奔的駿馬等,極具想象力。
石槨的中部由10塊石板間用10根倚柱相接而成,在其內部和外部,大多是由不同的花卉、鳥類和動物雕刻而成。除了裝飾味道濃厚之外,動物造型簡潔大方,線條生動跳躍。
而門窗之外的17個圖案之上,均各雕有一個侍女,共17人(圖3)。有14個為正面站立,3個則為持花側身而立的形象。側身而立3人均頭梳高髻,面相豐滿,彎眉細眼,直鼻小口,穿著錦緞和絲綢,窄袖長裙和短襖,袖子上有花邊裝飾,腰間有豎直條紋,腰部系有較長花結。腳穿重臺履,衣著華麗,體態豐腴,婀娜多姿。

圖3 侍女圖
另外,14個站在前面的侍女圖案,根據服飾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盛唐宮女的服飾,有7人,大多頭梳高髻,身穿錦帛,半肩長裙,高頭厚底鞋,臉也更相似,臉頰豐滿,臉型較為圓潤,眉毛彎彎,眼睛細長,鼻子高,嘴巴小。另一類的侍女服飾更加偏向于男性化,這反映了當時女裝所具備的時尚,其大多為頭戴折上巾、圓領襯衫、帶可掛物的腰帶和窄袖的長衣、條紋褲,腳穿尖頭軟棉鞋,衣服上有刺繡花紋。蹀躞帶原為北方人民的裝束,魏晉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原,深受漢族人民的喜愛。在其革帶上常有若干條小帶垂下,通常被稱為腰帶的簡稱,并且在其中懸掛七種物品,如計數袋、刀、磨石、針筒和燧石袋等。這種類型的衣服和侍女的男性形象與在永泰公主墓、衛洞墓和韋頊墓中發現的相似。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發現的絲綢繪畫中,也發現了穿著這種服裝的女性。而描繪仕女的題材在唐代墓室壁畫、石刻中相當普遍,她們的身份大約有公主、宮女、墓主人、貴族家的侍女等。
仔細揣摩薛儆墓的線刻人物,可以看到其繪畫用筆很特別。圖中人物的胡須和鬢角在靠近皮膚的地方是尖而薄的繪畫筆法。當它們向兩側展開時,逐漸變得越來越輕。從遠處看,云鬢好像是從人物皮膚上長出來的,即所謂的“毛根出肉”繪畫方法。如此精巧、準確、生動的云鬢用畫筆畫出來,體現了畫家對畫工的解剖和對透視認知的掌握,畫筆動作準確、輕松、充滿活力決不能出現偏差,表現出較高的繪畫技巧。這些都是從六朝、隋唐壁畫中繼承下來的優秀藝術傳統。從云鬢、虬須“毛根出肉”繪畫手法來看,薛儆墓的線刻人物繼承發揚了吳道子的大唐風格。
從藝術價值上來講,薛儆墓的線刻人物堪稱是整個墓室藝術的點睛之筆,而線刻人物尤以侍女圖像為最。同時還發現,其與距離萬榮縣薛儆墓100千米左右的芮城縣永樂宮壁畫,在用筆風格、單幅圖像構圖模式上幾乎同出一門,都具有“吳帶當風”的典型大唐風韻。只不過永樂宮壁畫屬元代所為,在整體畫風上已經趨于成熟和大氣。
永樂宮壁畫在我國壁畫中是一種較為獨特的存在,永樂壁畫在山西省芮城的永樂宮(又名大純陽萬壽宮),是擁有很高藝術價值的一幅大型壁畫,同時永樂壁畫還是我國繪畫史中最為重要的藝術,在世界繪畫史中也屬較為罕見的巨制。永樂宮繪畫是我國古代繪畫的瑰寶,整幅壁畫總面積1000平方米,分別繪于無極殿、三清殿、純陽殿和重陽殿。三清廳為正廳,墻體403.34平方米。圖片高4.26米,長94.68米。壁畫主要呈現的是眾神朝拜老子及呂洞賓、王重陽傳教施法的宗教故事,內容意蘊豐富,且多數保存較好,具有高度藝術水準,在我國壁畫藝術中占據重要地位。
永樂宮壁畫是一種基于道家的宣傳畫作,旨在揭露教義、鼓舞人心。畫作制作時間較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稍早,幾乎均創作于元朝時期。
具體來講,永樂宮的壁畫繪畫作品是歷代繪畫的杰作,完全符合以吳道子為代表的唐代繪畫傳統,更是直接繼承了宗教王朝的唐代壁畫風格,即開放、比例嚴謹、風格嚴謹,身姿活潑,服裝線條流暢,動感十足的風格。而唐代的薛儆墓線刻人物若要論述其缺陷,則為其人物面部器官缺乏個性,概念化特征較為顯著,比如石槨內2圖和石槨內10圖拱手侍女兩面部特征幾乎一致,并無明顯個性區分,這從側面體現出作者畫匠身份成分居多。
綜上所述,薛儆墓線刻人物的典型特征正是其藝術魅力所在。雖然它們并非生活中的每一個具體形象,但這一復雜而崇尚美的概念深深地表現了歷史時代的印記。人物的變化和活力通過其各自的角度、力度和姿勢表達出來,呈現出別樣的生動與美麗。從臉型的結構——眉毛、眼睛、嘴巴、鼻子、下巴、脖子,以及衣服配飾的輪廓來看,只用幾行線描繪了人物的精致和活潑。特別是人物的耳朵和手指的表現非常復雜,手指的變化也非常規律。通過人物的刻畫,我們可以看到古代藝術家所具備的特點,以及堅實的技藝基礎。而令人稱奇的還有十二個生肖的圖像雕刻于志石四面,中間是鼠生肖,每邊三個,根據時鐘的移動排列在下面的豬身上。生肖畫周圍雕刻成花和草的圖案。雕刻手法都非常精細、巧妙。線條流暢優美,姿態生動,具有極高藝術價值。
總而言之,唐代墓室壁畫、石刻是中華古代文明歷史中極為寶貴的財富。薛儆墓室壁畫和石刻,雖說只是整個唐代陵墓壁畫、石刻中的個體,但是墓中一幅幅琳瑯滿目、光彩照人的藝術佳作,頗具代表性,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