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力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廣西 南寧 530022)
博物館的陳列展覽,通過對實際物品的直接展示,通過對展品的陳列組合來呈現背后的歷史文化特色。我國當前處于重大社會轉型時期,而思想的多元價值觀念之間的沖突,使得普通民眾對于文化的需求更加的多元。博物館在陳列展覽時要考慮到參觀者的感受以及心理需求。
不同博物館展覽時所呈現出的特殊節奏,要與整個展覽館的藝術特征相統一,也要通過展覽節奏對于觀眾進行引領。展覽館的節奏影響參觀者的心情,影響其感受體驗。而博物館在進行陳列展覽時,為了更好地滿足觀眾的需求以及符合藝術展覽的要求,可以從建構主義的理論視角,在以參觀者為核心,在參觀者對于展覽的主動探索中,建構起展覽與自身價值取向之間的聯系式展覽,使參觀者更好地體會展覽背后的真實意義。
博物館雖然承載著陳列展覽藝術品、歷史文物的職責,但博物館作為傳播弘揚文化的場所,參觀者在博物館中對文物的欣賞感知也是學習的過程。因此,在建構主義理論視角下,對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的陳列展覽進行分析要強調參觀者在其中的核心地位,通過以參觀者為核心,在陳列展覽的指引下,使其更好地融入學習環境,體會展覽背后的特殊藝術魅力與價值。在該種文化價值與學習價值相統一的規劃設計下,明確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陳列展覽的特色,也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探究博物館陳列展覽的方式。
博物館陳列遵循一定的規律,其在創作中也有基本的理念,而博物館的陳列展覽作為最為核心的環節,對博物館的功能與發展水平有著集中的呈現,對博物館的基本文化娛樂學習價值也有著統一的建構。從建構主義理論對博物館陳列展覽的規劃設計進行分析,要以具體的博物館展覽內容為核心,分析其中的展覽特色,分析其中的設計理念。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是綜合性歷史、藝術類博物館,也是全國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館藏文物(含古籍)7萬多件(套),時間跨度長達80多萬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地處南寧市政治、文化、商業中心,占地面積4萬多平方米。陳列大樓之外還建有頗具民族特色的文物苑,是國內最早開創“館苑結合”“動靜相輔”模式的博物館。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陳列展覽主要分為歷史基本陳列、名人事跡陳列、文化專題陳列、臨時展覽、室外展覽5個基本的部分。建構主義視角下,對陳列展覽規劃與設計的分析,要以參觀者為核心,參觀者對于展覽主題的期待、對于展覽的觀感與印象、對展覽所提出的建議等則是對陳列展覽進行分析的基礎。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陳列展覽主要有5大類型,觀眾對于5個展覽雖然都有著濃烈的興趣,但也存在參與主動性的差異,大部分的參觀者都更加期待歷史基本陳列的展覽,而參與到室外的展覽陳列中的則為少數。
由于不同的類型下有著不同的展覽主題,從參觀者的喜好分析也能發現,大部分的參觀者對于古代廣西的歷史陳列有著較高的支持度,而結合參觀者文化知識以及休閑娛樂的要求,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的陳列展覽有其獨特性,也有著建構主義視角下的藝術特征,整體的陳列以文物為基本元素,以文娛價值為基本方向,以參觀者體驗為核心,形成了“館苑結合”“動靜相輔”的獨特藝術模式。
博物館作為文化展示場所,其在進行陳列展覽時要考慮參觀者的基本需求,使得觀眾在展覽過程中得到藝術的體驗、知識的拓展。陳列展覽在建構主義視角下強調對參觀者核心地位的把握,在建構主義的視角下,參觀者對整個相關活動的主動探索,對其中背景、文化歷史體驗的充分認知,是其自覺自發開展學習的基礎。
因此,博物館陳列展覽的規劃與設計,要從建構主義理論出發認識到參觀者的核心地位,也在實踐環節通過情景展示,協作互動,交流溝通以及意義建構,在發揮參觀者主觀能動性的背景下,通過恰當的博物館陳列展覽,更好地凸顯博物館的文化藝術特征,以博物館的不斷優化設計,在陳列展覽的協調統一下發揮其文娛的價值與功能。
參觀者對于廣西歷史基本陳列以及廣西古代歷史陳列的支持體現了參觀者對博物館的基本需求。大部分參觀者在博物館進行陳列展覽之前對于各項陳列展覽有著期待,而博物館為了陳列展覽更加切合參觀者的需求,也進行了相應主題活動的設計。
上文談到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陳列有著5大類型11個主題,而參觀者對于不同的展覽又有著差異化的體現。在建構主義視角下,為了更好地吸引參觀者的興趣,使得參觀者在陳列展覽的規劃設計中獲得藝術的體驗與學習的感知,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在情境中進行了優化的設計。
以廣西古代歷史陳列為例,古代廣西這一主題的陳列展覽主要分為6個部分,從舊石器時代開始,通過舊石器、新石器、夏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唐宋元明清的時期劃分來對各個時期的歷史文物進行陳列,對歷史風貌進行呈現。
為了避免展覽內容枯燥,為了避免藝術體驗感的降低,在進行展覽時,通過情景的創設,以文字介紹與場景復原的方式,在對古代情景進行直觀呈現的基礎上,觀眾能以更加直觀具體的印象,對古代的廣西有認知與體驗。
古代廣西這一主題的陳列,為了更好地契合當時的生活場景,在陳列時也對其中的歷史民族藝術美感進行了融合的設計。廣西地區有著民族的特色,而如果僅僅以講解歷史的方式枯燥地進行知識的傳遞,既難以吸引參觀者,也難以使參觀者對所展覽的物品產生強烈的興趣,因此在廣西歷史陳列這一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相契合的陳列展覽主題設置時,通過特色與歷史的結合,在內容的融入上,結合廣西的地域文化,形成了極具廣西民族特色的情景。參觀者在對古代的廣西歷史進行知識的獲取中,結合場景的情境可以產生探索的興趣,該種陳列的方式也建構起了觀眾獲取知識的環境。
廣西古代歷史陳列中的不同時代部分融入了各個時期的廣西民眾的生活場景,而觀眾在對歷史文物的參觀過程中,結合當時的具有生活氣息的情景,可以對所展覽的主題有著更加直觀清晰的認知。展覽者在具體的事物體驗過程中,結合個人的想象所建構出來的知識學習的環境可以使參觀者以更加高效率的方式理解展覽的物品。
情境再現作為呈現知識最基本的、最簡單的方式,博物館在古代歷史陳列部分,通過情景再現的方式可以縮小古代歷史與現代人生活實際之間的差距,歷史民族特色的直觀演繹也引發參觀者的情感共鳴,展現出廣西歷史的獨特魅力。
在建構主義理論視角下,學習的整個過程既要外部環境的建設,也要使受教育者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實踐中。學習者對于當前所接受的知識有著獨特的理解與個人的認知,而博物館在進行意義建構時,在以參觀者為對象構建學習環境時,參觀者對于整個學習過程的主動參與,在其中的協作實踐可以使參觀者與所展覽的環境融為一體,提高其對于展覽物品歷史文化背景學習理解的有效性。
建構主義理論視角下,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的陳列展覽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協作實踐這一關鍵的學習體驗環節強調參觀者在整個參觀過程中的主動參與,也強調參觀者與被參觀物體之間的協作互動。基于此,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在進行陳列展覽時也相應地設置了互動的環節,通過觀眾在博物館中與他人協作,共同對知識內容進行進一步的探索,來加深參觀者對于所展覽物品的印象。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秉承“內外結合、動靜相宜、有聲有色、有滋有味”的理念,除辦好室內展覽,通過物質文化遺產來講好廣西故事之外,還充分利用室外的民族文物苑,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通過“品味廣西”系列的八桂油茶香、三月三歌會、少兒民族服飾大賽等活動,給觀眾帶來視覺、味覺、聽覺的民族文化盛宴,全方位地體驗廣西故事。在臨時展覽中,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結合當地的藝術特色,積極地吸引參觀者融入博物館的日常展覽活動中,參觀者主動向博物館上傳作品,博物館經過選擇后進行作品展覽,以加強博物館與參觀者之間的聯系。
臨時展覽主要運用于不同主題的展覽,涉及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節假日紀念、特別奉獻、民間收藏特色展等,而這些與普通民眾密切相關的帶有一定民族特色的臨時展覽,可以極大地拉近展覽與民眾之間的距離。
民眾對于博物館的展覽有著真切的參與,其除了可以欣賞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文物之外,還可以欣賞到與當代緊密相關的藝術作品,而距離的拉近、互動的加強可以使參觀者個體更好地融入展館的環境,在參觀者與展品、與藝術家的互動之中,通過主題展覽的方式,通過陳列展覽普通民眾參與的方式,可以在觀察討論、動手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展品,更好地體會其中的藝術特色。
在參觀過程中,觀眾對于臨時展覽中與生活貼近內容的積極學習,在參觀中的積極實踐可以極大地激發參觀者對博物館所傳遞知識的參與興趣,而觀眾對陳列展覽活動的積極參與,對所展出藝術作品的主動體驗,也可以更好地發揮博物館傳播思想文化的重要價值。
在建構主義視角下,交流互動是信息傳遞、拓寬思維的重要過程,分析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可以發現大部分的博物館都要求參與者保持安靜,盡可能較少地進行溝通與交流,但這并不利于參觀者對博物館所展出物品的親身體驗與認知,思維成果難以得到交流互動的環境也不利于參觀者在博物館的環境下得到思維的擴展。
從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的陳列與展覽可以發現,其對于博物館中的交流互動有著充分的重視,雖然在博物館中禁止大聲喧嘩,但通過博物館的二維碼講解、講解員對于其中背景知識的語言呈現以及展覽邊的文字介紹等都可以為參觀者的進一步學習提供資源的輔助。
參觀者在建構知識意義時,文字、圖片、場景、燈光、道具等都是其學習的重要資源。交流互動作為學習的基本方式,為了使展品更好地起到教育公眾的作用,博物館在陳列展覽中為展覽者與其同伴提供交流的環境,不同年齡、文化背景的參觀者對展品進行討論可以使展品以更加豐富的形態呈現,也促使參觀者對展品進行學習,對其中的藝術價值進行探究。
雖然參觀者在博物館中參觀時較少能進行大聲的交流溝通,但博物館可以為其提供交流溝通的場所,博物館在陳列展覽的環境之外,設置有知識講座的區域以及交流的空間。建構主義視角下博物館的陳列展覽,除了要滿足基本的文物展出需求之外,也要為參觀者提供溝通交流的環境。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在進行基本陳列展覽時,雖然在文物所在的空間區域,限制了參觀者的交流,但在文物展覽區域之外為其提供了溝通交流的空間。
參觀者在一個區域一個主題的展覽館參觀結束之后,可以在參觀區域之外的空間與同伴進行信息的溝通,也可以在周邊區域了解到對于場館的介紹,對于背景資料的補充,該種與參觀者的活動密切聯系的溝通環境的創設,為參觀者深入感知博物館的文化、學習歷史相關知識提供了便利。
意義建構作為建構主義理論的最終環節,其強調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對于事物性質、規律、事物之間內在聯系的把握。觀眾進入博物館參觀之后,除了對展品有基本了解之外,也要對博物館背后的知識體系有個人獨特的理解與認知。
建構主義作為學習的目的,其要求在博物館的陳列展覽環境下構建參觀者自覺主動學習的環境。參觀博物館的其他展示可以促使觀眾更好地參與到學習的環境中。在現代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博物館運用多媒體技術、仿真技術影像等使整個的展覽富有觀賞性與趣味性。
意義的建構強調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而在博物館的陳列展覽背景下,意義建構需要參觀者落實到自身,經由個體對文物展出體驗的加深來完成整個學習的過程。在博物館的陳列展覽中,文物的展出、文字的介紹,雖然可以使參觀者對文物有直觀具體的印象,但在深入學習的環節,思維的局限、想象的局限都對整個學習有著負面的影響,而借助于形象直觀的知識展示,可以促使參觀者完成從抽象知識到具象之間的轉化。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中通過形象直觀的多媒體影像,對廣西歷史基本陳列、名人事跡、歷史文化專題等進行陳列展示。該種陳列展覽的方式,借助直觀形象的交互式環境,可以在視覺的感官刺激上,以視頻、音頻的綜合利用來使觀眾對于客觀存在的展品背后的規律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并主動探究所展覽物品與歷史之間的聯系。在參觀者主動探究的過程中,其認知結構逐漸形成。
當前博物館所舉辦的陳列展覽,除了對歷史文物進行展出之外,也對與當地歷史文化相融合的文物進行主題的展覽。在展覽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使參觀者主動、自覺地對展覽物品進行探究,在建構主義視角下,可以在情境展示、協作實踐、交流互動中來推動意義建構的落實。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在基本類型與具體的陳列展覽主題的構建下,其陳列展覽工作,以參觀者為核心,通過對建構主義多要素的綜合設計,實現對博物館各項元素的科學運用,也借助元素以及展覽環境的構建,以規劃設計的完善來使參觀者以學習者的身份融入博物館的參觀中,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文化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