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輝 孟祥鵬 祝延峰 李文超
[1.菏澤市牡丹區文化旅游發展中心(菏澤市牡丹區博物館),山東 菏澤 274000;2.曹縣文物保護中心(曹縣博物館),山東 曹縣 274400;3.巨野縣博物館,山東 巨野 274900;4.巨野縣委黨史研究中心,山東 巨野 274900]
祠堂,這個名稱始見于漢代,當時祠堂都是建在墓旁用于祭祀,稱為墓祠。南宋朱熹《家禮》確定了設立祠堂的制度,開始稱家廟為祠堂。在當時,祠堂是身份等級的象征,民間不得立祠。到了明嘉靖年間才“許民間皆聯宗立廟”。祠堂的功能也從設立之初的祭祀逐漸擴大到家族重大事宜的商議和處理,成為一種家族關系的紐帶和維系,是與秩序緊密相連的。
祠堂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祭祀列祖列宗的家祠,一類是紀念先賢先烈或經官方認可的專祠。祠堂建筑是我國珍貴歷史文化遺產的獨特類型,是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留住鄉村記憶、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文化資源,對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作用獨特。保護和利用好這一獨特的文物資源,讓祠堂建筑在新時代“活起來”“用起來”,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是擺在有關部門和全社會面前的一個重大命題。
魯西南地區,狹義上指山東省菏澤市;廣義上包括山東省菏澤市、濟寧市和聊城南部。作為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地區,這里還保存眾多明清以來的祠堂建筑。為更宏觀地了解魯西南地區祠堂建筑及其背后的文化底蘊,本文的魯西南范圍包括菏澤市和濟寧市。通過查閱資料、走訪調查,重點調查了菏澤市169座祠堂,濟寧市89座祠堂,并對其加以分類研究。
經梳理,截至2021年12月菏澤市登記的各類祠堂169處,其中17處祠堂始建于明代,152處始建于清代。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1處。從縣域分布上看,菏澤市牡丹區12處,菏澤市定陶區5處,曹縣8處,單縣17處,成武9處,巨野27處,鄆城68處,鄄城17處,東明6處。濟寧市各類代表性祠堂建筑89處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1處,集中分布在曲阜市、鄒城市、嘉祥縣、汶上縣、梁山縣、金鄉縣、魚臺縣等區縣。
菏澤和濟寧地區都存有眾多的高等級祭祀廟堂,這些廟堂很多是官府、鄉紳士族等組織建設的,是特定區域承載家國、民眾精神寄托的重要場所。如濟寧市現存伏羲廟、周公廟、孔廟、孟廟、顏廟、曾廟等高等級祠堂,亦有卞莊子祠、文昌祠、顏母祠、孟母三遷祠、徐辟祠、冉子祠、僧格林沁祠堂等歷史名人祠堂。菏澤市有巨野文廟、東明文廟,是祭祀儒家思想的代表性人物孔子、弘揚和傳承儒家文化的場所;亦有專門祭祀地域歷史名人的冉賢集村冉仲弓祠、張李莊村李堯民祠、漢石橋村曹武惠祠、張樓村狀元祠、佀樓村佀公家祠等。這些具有專門祭祀功能的廟堂是承載歷史、文脈和社會教育的有形文化資源。
巨野文廟,金元時期原建于巨野城北,明永樂、正統、成化、正德年間不斷增修擴建,建有文昌宮、尊經閣、名宦祠、鄉賢祠等以及學田20畝(1畝約為667平方米),天啟初年建兩廡。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縣令章弘“鼎新正殿,續成諸祠,規制乃備”,并創建義學。1947年后,文廟逐漸荒頹,配套建筑也遭到毀圮,僅存大成殿。1982年,山東省文物局撥專款對瀕臨倒塌的大成殿進行了修繕。1995年,糧所搬遷,復建了大成門,大成殿內恢復了孔子及四配塑像,制作了神龕、御匾、香案等附屬設施。巨野文廟大成殿現為菏澤地區唯一一處保存較好的明代祭孔建筑,其營造風格系仿曲阜大成殿所建,是明、清時期祭孔建筑的典型實物,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除了文廟這種專門的祭祀場所外,還有敕建的專人祠堂。鄆城縣佀樓村佀公家祠,坐北向南,始建于明代,為四合院建筑。家祠總面積755平方米,正殿三間為磚木結構,基高40厘米,前有五級臺階。殿高9米,面闊12米,進深7米。七檁外顯明柱,前廊左右各立石柱,中立寶頂,懸垂龍頭斗拱,枋木紋飾精美,雀潛、隔板通體透雕,紋樣以龍頭為主,兼有花卉、人物、走獸和博古圖案等。硬山單層,灰瓦覆頂,毛頭排山,盤龍鉤檐,正殿左右建有耳房,現存左耳房。家祠東西廡各三間,六檁暗廳里顯柱,五脊六獸,磚木結構,灰瓦覆頂,檐角微翹。山門為清代重建。清衍圣公孔毓圻書“佀公祠堂”,長0.9米、寬0.75米的木匾懸于門額,門的北面銜接四柱懸山式卷棚,與大殿相對,山門左右設掖門,與東、西廡山墻對應。整體結構嚴謹,在規模、形制、雕鏤、繪畫上都獨具匠心,錯落有致,古樸典雅。尤其是磚瓦雕鏤玲瓏剔透,木雕彩繪栩栩如生,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營造技藝和無限的智慧。2015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另外一種專門祠堂由住宅改建而來,一般是達官貴人,其后人為對其紀念祭祀,將生前住宅或建筑改為專門的祭祀場所。如僧格林沁祠堂,曾經是僧王剿捻部隊行營的一部分,原來是崇覺寺東路的一處三進院落。僧格林沁于1865年4月在菏澤戰死,靈柩被運至這里暫時安放,后運送京師。清廷詔令全國各地于其“立功地方建專祠”,這里便被重新改建為紀念他的祠宇,以供地方官員春秋奉祀。抗戰期間,這里曾是濟寧縣偽政權的駐地,濟寧縣地方治安維持會、濟寧縣政府、濟寧縣警務局、濟寧縣警備隊等偽政權、偽軍機構、偽組織,先后在這里設置,成為日本侵略者“以華人治華”、屠殺中國人民的工具。
菏澤和濟寧地區存在更多的是祭祀列祖列宗的家族祠堂,這些家族宗祠從建設之初就承擔著崇宗祭祖的功能以祭祀各代先祖。現如今,絕大部分祠堂建筑尚在使用,保留著宗族祭祀功能。
濟寧武氏祠位于嘉祥縣紙坊鎮武翟山村北,是建于東漢末年的武氏家族墓地上的一組祭祀祠堂,是一座典型的墓祠建筑。武氏祠最早見于北宋歐陽修的《集古錄》和趙明誠的《金石錄》。清乾隆時,黃易等人進行了發掘清理,認為祠有四座,即“武梁祠”和“前石室”“后石室”“左石室”。
祠堂為全石結構,現存石闕、石獅各一對,石碑兩塊,祠堂石刻構件四組40余石。石闕和石獅系墓道的設施,對闕對稱,間距4.15米,由基座、闕身、櫨斗、闕頂組成。重檐平伸,頂刻四坡瓦壟,傍依單檐子闕,通高4.30米,基座各寬2.58米,厚1.4米,通體刻畫像及花邊紋飾。一對石獅相對立于闕前兩側,高1.24米,長1.45米,巨口瞠目,昂首顧盼,渾樸端莊,形態生動。武梁祠為單間歇山式,現存六石。祠內遍刻畫像,內容豐富,雕制精巧,取材廣泛,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東漢時期的社會狀況、風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
牡丹區劉城村劉氏家祠位于何樓鎮劉城行政村劉城村,是明永樂年間劉氏家族從濱州遷移到曹州府金堤鄉后,族長劉翁滿為了紀念先祖、聯系家族感情,帶領眾族修建的。明正德、崇禎年間和清光緒年間經過多次維修。劉城村劉氏家祠坐北朝南,正殿為磚木結構硬山式,面闊三間10米,進深8米,高6米,面積80平方米。五脊兩面坡,重梁起架。家祠前有一邊長10米的正方形月臺,高0.5米,面積100平方米。祠堂門窗為木格鏤空方形狀。檐飾繪畫都相當豐富,處處體現民俗民風的傳統文化,表現了人們幸福美好的愿望和對吉祥的追求。劉氏祠堂古樸典雅,是魯西南家祠文化的典型代表。
魯西南地區祠堂建筑受地區氣候與地貌、對外交流和地區傳統文化的影響,在建筑形制上充分體現了儒家文化禮制特征,同時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①儒家思想的集中體現。建筑是思想文化的物質體現,魯西南作為儒家思想的中心地區,推崇祖先崇拜和倫理法治,體現出內外分明、主次分明、中軸對稱、布局嚴謹等特征。在裝飾上,無論是門口的石雕還是墀頭,以及檐板的彩繪、木雕,無不通過對大自然中動植物具體形象的刻畫,將其代表的美好愿望展現出來。這實際上就是儒家思想“天人合一”理念的具體體現,反映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
②具有文化交流、多元性。這一地區深受黃河文化和大運河文化影響,在建筑布局、建筑形制、建筑材料等方面呈現鮮明的地域特色。如因人口遷移,魯西南地區的民間宗祠與黃河中游地區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梁山縣張坊村的張氏家祠是從南京遷徙而來,該祠堂在營造手法上就地取材,但又不失南方民居的自然之美,與該地其他民間家祠在建筑風格上有明顯不同。巨野縣田小集村田氏家祠具有典型的南方傳統建筑敞篷軒式樣,是山東省僅發現的兩例之一,充分體現了文化交流對魯西南地區祠堂建筑的重要影響。
③典型的風水理論和避諱。魯西南地區祠堂建筑大都嚴格按照風水文化進行修建,建筑布局遵循坐北朝南、背陰向陽的陰陽平衡學說。同時為體現對權力的尊崇,在坐北朝南的朝向上,表現為南偏東和南偏西兩種朝向。但也有部分家族為了避諱,正堂朝向為北。如巨野東隅韓氏宗祠和西隅蕭氏宗祠,寓意韓通“寒”音,蕭通“硝”怕光,所以正堂大門都朝北。
魯西南地區菏澤市和濟寧市現存祠堂中除保存文物建筑本體外,大部分或多或少存有建祠記事碑、重修碑、先祖墓碑、族人墓志銘、石獅子、上馬石、壁畫、老牌匾、老牌位等附屬文物,這些附屬文物與文物建筑本體共同構建了祠堂建筑的文物內涵,為當今和后世了解和研究祠堂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實物資料。
魯西南地區眾多的祠堂建筑,是地方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但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祠堂也飽受了歷史的洗禮和摧殘,導致很多華美雄偉且巧奪天工的古建筑被破壞,面臨傾塌、消失的危險。在有關部門和人民群眾的努力下,社會各界開始越來越重視對祠堂古建筑的保護,并深入發掘其蘊含的建筑、藝術、思想、文化內涵,發揮其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鄉村振興道路上的積極作用。
①加強對祠堂資源的登記保護。祠堂作為當地流傳長久的古建筑,是具有重要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的獨特文物資源,當地文物部門積極做好不可移動文物的登記,并及時對其開展提檔升級保護。根據最初統計的258處祠堂建筑數據,其中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6處;2022年,菏澤和濟寧又有17處祠堂建筑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通過對這些典型的祠堂建筑升級保護,切實提高社會對古建筑和傳統文化的關注,為其后續保護和利用打下了堅實基礎。
②多措并舉,提升管理效能。魯西南地區眾多祠堂建筑作為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已進行了文物普查登記。結合文物保護管理要求,構建了市縣鄉村四級文物保護網絡,落實好各級政府屬地管理責任和部門監管職責,加強與村集體和文物所有權人及使用管理人員的溝通聯系,建立義務保護員隊伍,促進文物古建筑資源的協同立體保護。不斷建立健全并嚴格落實文物安全責任人制度,根據有關要求對文物安全責任人進行公告公示,切實壓實管理使用責任,提高祠堂古建筑保護人員的責任意識。為切實加大地方文物保護力度,菏澤市和濟寧市先后出臺了《菏澤市文物保護管理辦法》《濟寧市文物安全管理辦法》,對加強祠堂建筑安全管理,提升文物保護利用水平提供了地方性法規保障。同時,各有關管理部門不斷加大對祠堂古建筑的巡查力度,會同消防、公安等部門開展聯合督查,開展送制度、送器材、送培訓等多種形式的安全保障活動,不斷提升對祠堂建筑的保護管理水平。
③積極開展祠堂建筑維修保護工程。“十二五”以來,各地都加大對文物古建筑保護利用的投入,積極開展有關祠堂建筑的保護修繕工程。如菏澤市先后開展了巨野文廟保護維修規劃的編制、巨野文廟大成殿防雷工程、東明文廟修繕、巨野章西田氏家祠維修保護工程、鄄城縣蘇氏宗祠維修保護工程、牡丹區冉賢集冉仲弓祠修繕保護工程、鄆城縣狀元張樓村狀元祠維修工程、鄆城縣佀公家祠修繕保護工程等祠堂文物保護工程,極大改善了有關祠堂的保存狀況。在對祠堂建筑的修繕保護過程中,基于不改變文物建筑原狀的原則來進行。如2020年對佀公家祠的修繕,就是在遵守和堅持“不改變文物原狀”的文物保護修繕原則前提下,以現存文物建筑的原狀修整、局部恢復遭到破壞存有隱患的主體建筑,采取必要措施,解除安全隱患、保持建筑結構穩定。同時注意采用一些新材料、新工藝,增加院落地面處理、排水等配套工程,做到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建筑歷史信息的基礎上,更便于適應時代發展的使用需要。
祠堂建筑是歷史文明的重要物質載體。對魯西南地區數量眾多的祠堂建筑,要充分考慮其區位、知名度,加強規劃引領,促進其合理利用。
2.2.1 挖掘精神內涵,發展文化旅游
祠堂建筑作為重要的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文化價值,尤其是一些專門祠堂,在建設之初就是當地的標志性建筑。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充分發掘這些祠堂建筑的建造技藝、藝術、文化內涵,將其納入社會旅游總體資源中,發展文化旅游。同時注重旅游過程中的文化體驗,讓人們充分了解祠堂建筑及其傳達的文化精神。魯西南是革命老區,部分家祠在革命戰爭年代作為戰役指揮部、培訓班舊址等,見證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滄桑變革,另有部分祠堂墻壁上存有毛主席語錄等紅色印記,是祠堂建筑歷經革命年代的重要見證物。在深化祠堂利用上,充分發掘其紅色文化基因,很多家祠被開辟為專題展覽館,成為當地革命文化陳列、展示、宣傳和教育的重要陣地。
2.2.2 創新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祠堂曾經在人們生活中占據神圣的地位,作為民居建筑物質文化、制度文化、意識文化之畫龍點睛的部分,傳承著良好家風家訓,有效地凝聚人心。尤其是祠堂文化中蘊含的美育和禮教內容是豐富獨特、有文化根基的,是令人驕傲自豪的中華文化的基因內容之一。在新時代要充分發揮祠堂的凝聚力,助力鄉村振興,充分研究魯西南地區祠堂文化深刻內涵,建立家國同構的祠堂文化,促進新時代鄉村振興工作,突出祠堂文化在村鎮管理、文化自信、文化強國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將祠堂打造成鄉村振興的文化展示場所,另一方面深入挖掘祠堂建筑彰顯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把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先進文化結合起來,不斷傳承、發展、升華。如小留鎮吳氏家祠被打造成老年人活動中心,巨野東隅村依托韓氏宗祠打造鄉村記憶博物館,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時代發展帶來的變化,激發人們奮斗新時代、建功新鄉村的動力。
2.2.3 活化資源,打造特色文化IP
為喚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越來越多的知識產業創造者通過移動端個性化、多樣化功能設計,讓傳統文化變得年輕化,通過“互聯網+”技術的支持,IP活化模式的開發也發展迅速。可以深化對祠堂所代表的古建筑、禮樂文化的研究,打造有特色的祠堂文化IP。探索祠堂文化IP的實踐途徑,開展新農村文化建設,把祠堂傳統祭祀儀式與族規祖訓的內核——忠、孝、禮、義、信等與時代先進文化相融合。探索線上、線下傳播途徑將祠堂文化從消費端連接產業端,讓數字技術重塑祠堂文化IP價值,全面提升魯西南地區的文化軟實力,彰顯人文新魅力。
祠堂建筑承載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發展的印記,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古代文明的最高水平。它記錄著宗族的輝煌與傳統,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象征與標志。作為儒家思想起源的中心地區,魯西南家祠建筑結構清晰嚴謹,建筑文化傳承有序,是研究祠堂建筑的實物佐證,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