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麗
(靖邊縣革命舊址管護中心,陜西 靖邊 718500)
紅色旅游為革命紀念物、革命紀念的外在表現形式,具有革命事跡與革命精神內涵,可以使旅游者在參觀、游覽中加深對革命精神的了解,接受革命熏陶的同時實現身心放松,不斷豐富自身知識面。就保護利用革命文物遺址來講,其和紅色旅游發展之間聯系緊密。紅色旅游的不斷發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對革命文化遺址保護的難度有所增加,但是利用革命文物遺址時基于影響力傳播來講需借助紅色旅游。
靖邊縣革命舊址主要包括小河會議舊址、青陽岔中共中央駐地舊址、天賜灣革命舊址,其中小河會議舊址為毛主席與解放軍總部在1947年轉戰陜北時戰斗、生活的地方,在這一舊址召開的小河會議,制定了解放軍從原本的戰略防御向戰略進攻轉變的方式,對于解放軍建軍史以及中國革命史具有重要意義,并且在此地中共中央召開了共產黨誕生的紀念大會。新中國成立以后,小河會議舊址受到了人民群眾和當地政府的保護。1977年靖邊縣委、縣政府將小河毛主席舊居的文物征集收回,按原貌陳列開放。
青陽岔中共中央駐地舊址為毛主席與解放軍總部在1947年轉戰陜北時,在靖邊縣的第一個駐地,其中舊址為區公所所在地,毛主席在青陽岔共居住九天,在此發表了四·九通知,1982年被靖邊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賜灣革命舊址為毛主席與解放軍總部在1947年轉戰陜北過程中住過的地方,毛主席在土窯洞中指揮了解放戰爭。這一地區為轉戰陜北時的最西端,也是戰爭的重要轉折點。
紅色旅游資源蘊含了中華民族反抗外敵入侵、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國家富強的奮斗精神。發展紅色旅游,可以推動民族精神的弘揚,也能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革命老區在經濟上獲得更好發展,提升革命老區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紅色旅游的發展體現了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的理念,可以使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獲得充分滿足,創新思政教育形式。
靖邊縣是1935年解放的革命老區,擁有小河會議舊址等19處紅色資源,具有極高的歷史、學術、教育價值,對開展愛國主義、革命傳統主義教育以及黨性教育具有深遠意義。靖邊縣科學系統地規劃了縣內紅色資源,以確保持續利用。但是當前靖邊縣革命舊址在發展紅色旅游過程中,存在著幾方面的問題。
主要運用實物靜態或者是櫥窗方式呈現,整體較為單一,對于游客不具有吸引力,很難使游客在情感上與革命先烈產生共鳴。游客難以產生良好的參觀體驗,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游客不能積極參與紅色旅游,對于紅色旅游實現長遠發展比較不利。
紅色旅游在發展過程中,應做到統籌規劃,這樣才能避免景區出現雷同現象,為紅色旅游獲得更好發展創造良好條件。但是當前靖邊縣革命舊址景區在發展時未能進行統籌規劃,大局觀念不強,導致景區難以形成較強競爭力。
紅色旅游在發展中,對應配套基礎設施存在建設不夠完善的問題,其中通信基礎設施、交通基礎設施等的建設不完善,對紅色旅游的整體發展會產生一定不良影響,對于革命老區自身經濟發展會形成制約,因此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成為制約紅色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
針對靖邊縣革命舊址進行保護與利用時,并未獲得資金的充分支持,這主要是由于進行保護時需花費大量資金,但是財政撥款有限,進而造成保護利用工作難以有效開展。
開發的主要目的在于實現有效保護,將革命文物遺址的保護與利用和地方經濟發展結合,實現雙贏目的。紅色旅游的發展能夠使革命文物舊址的保護與利用時獲得良好物質基礎。紅色旅游要想獲得發展,就需將革命文物舊址保護與利用作為基礎,完善紅色文化相關史料。但是當前靖邊縣革命舊址游客量和資金投入均有待增加。
發展紅色旅游主要依托于紅色景點,游客參觀的對象為革命文物遺址,對革命文物遺址進行有效保護與利用使紅色旅游發展過程中的資源問題得以解決。并且革命文物遺址的實際保護水平對紅色旅游整體發展會產生一定影響。紅色旅游發展水平較高的重要原因是地區中紅色旅游資源比較豐富,不僅包括革命圣地,也包括偉人故里。
革命文物遺址以及相關文物資源為紅色旅游進行發展的主要依托,高水平的文化消費需求及紅色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革命文物遺址的保護。我國在近幾年對紅色旅游進行了整體規劃,通過連片措施加強了對革命舊址的利用與保護,這使保護利用革命文物遺址現狀獲得了改善,也使紅色旅游涉及的景區對應周邊環境獲得了全面改善,加強了革命文物遺址的有效利用,使紅色旅游地區在品質上獲得了較大程度的提升,推動了紅色旅游與紅色文化之間的融合發展。
人們整體經濟水平在不斷提升過程中,在文化方面的消費需求也呈現日益增長趨勢,紅色旅游受到的青睞程度較高。知名度較高的紅色旅游景區一般每天接待的游客會比較多,但是往往游客素質卻大有不同。在此情況下,在開展紅色旅游時,景區整體接待壓力會比較大,也很有可能會對革命文物遺址產生程度不同的破壞,即便不存在革命文物破壞問題,但在長時間發展中,大量的游客參觀會對革命文物遺址利用與保護的整體壓力增加。這就需要相關部門結合紅色旅游景區具體情況給予一定財政資金支持,將資金運用在革命文物遺址相關的修復與保護中,同時需要相關部門減少對自主創收政策的限制,紅色旅游景區運用自主創收的方式為文物保護、文物修復提供資金。
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個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名義印發的專門針對革命文物的中央政策文件,要求革命文物遺址保護對應部門貫徹落實。各個地區需對相關政策進行充分利用,貫徹政策中體現出的精神內涵,結合自身具體情況獲得政策上的支持,注重開展保護利用革命文物遺址,運用工程項目形式促進保護利用工作的實施,促進紅色旅游在發展中品質的提升,進而使游客對于紅色旅游的高品質需求獲得比較充分的滿足。小河會議舊址(圖1)在2003年被省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工程開發時,可以將此作為切入點,小河會議舊址中建設浮雕正是對舊址的進一步開發。浮雕和圓雕相距12米,表達了黨中央轉戰陜北時歷經了12個縣。浮雕總長為65米,表達了距今65年,以及在靖邊一共戰斗了65天。其中心高度為8.1米,兩邊邊尾高度為6.8米,表達了中共中央在6月8日這一天第一次來到小河,在8月1日離開。浮雕整體前低后高,從高度上來講呈現出逐漸上升狀態,最后插入云霄,這種方式主要是表達革命斗爭以及建立新中國的曲折性和前進性,小河會議屬于中國歷史和解放戰爭史中的一次偉大轉折。雕塑兩面雕刻了旗幟風中飄揚,表達了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解放全中國。浮雕好像一幅徐徐展開的歷史畫卷,進一步表明了小河會議在現代歷史上發揮的重要作用。浮雕與歷史蘊含的革命內涵有效結合在了一起,實現了對革命文物遺址的進一步保護與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紅色旅游的深入發展,使人們在旅游的同時強化自身歷史感悟。

圖1 小河會議舊址
革命文物遺址為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留下的重要精神財富,也是進行革命精神學習、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在通過保護利用革命文物遺址推動紅色旅游發展過程中,應注重宣傳工作的開展,使人們充分認識到保護與利用革命文物遺址的重要意義,促進群眾進一步感知黨的光榮歷史,促進人們在進行紅色旅游時形成正確思想意識,重視對革命文物遺址的保護,借此推動紅色旅游向著更好方向發展。具體開展時,可以通過特色性活動展開宣傳。可以將小河會議舊址中發生的革命事跡用圖片形式展示出來,使人們對歷史形成更清晰全面的認識。整體上可以劃分為撤離延安、三戰三捷、小河曙光、走向勝利幾個部分,根據這幾個方面進行歷史回顧與教育宣傳。在此過程中,可以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向人們推送,使更多人對這一革命遺址產生興趣。同時在進行宣傳時,也需闡述保護的重要性,進而使人們在教育宣傳影響下了解更多革命文物遺址相關知識,并且能夠積極參與到保護與利用中,推動紅色旅游不斷發展。
國家盡管對革命舊址的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很大,但是如果想要更好發展,就需適當增加資金投入。在此過程中,應注重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保護利用革命文物遺址和紅色旅游發展過程中,單純通過政府給予人力、資金、技術支持遠遠不夠,因此可以運用社會投資形式,引入更多資金。在此過程中,可以讓社會投資持有一定紅色旅游股份,在紅色旅游獲得收益時,根據股份比例獲得分紅,并且政府在政策上需給予充分支持,進而為紅色旅游的不斷發展創造良好條件。這種方式的運用,可以獲得社會資金的廣泛支持,使紅色旅游在發展過程中獲得充分的資金保證。
對于革命文物舊址來講,保護時運用的手段比較多,基于舊址開發紅色旅游過程中,應對旅游活動具體方式產生的后果進行事先評估,避免革命文化遺址出現被毀情況。并且需注重保護環境的合理構建,使革命文物遺址保護利用過程中獲得充足空間。具體實施時,可以將遺址保護具體控制區劃定出來,便于針對遺址原貌以及自然狀態進行維護。不進行與保護利用無關的鉆探、爆破、挖掘等作業內容,開展相關工作時嚴格執行國家在這方面的規定。并且在控制地帶內開展建設工程時,應保證文物革命舊址的安全,建筑物、構筑物的選址、布局、規模、高度、體量、造型、色調等應當與革命歷史風貌及其周邊環境相協調,最大程度保持革命舊址原狀。除此之外,還可以鼓勵教育機構進行現場教學,加強對革命精神、革命歷史的滲透,并且講授革命文化遺址利用與保護的重要意義,使更多人可以參與到保護和利用工作中來,進而推動紅色旅游更好發展。運用多樣化形式開展保護工作,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保護效果,推動紅色旅游開發有效實現。
革命文物遺址蘊含了我國各個階段形成的歷史文化,匯聚了豐富的革命精神以及革命文化。要想推動革命文化弘揚、革命精神傳承,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建設,就需結合時代發展特點與時代發展需要。并且和自身實際情況結合在一起,推動紅色旅游的不斷發展,將保護利用革命文物遺址工作做好,在此基礎上,才能促進文化與旅游共同發展。具體實施時,可以將新媒體作為載體,通過新媒體加強對相關資料收集與整理,然后系統分析當前人們比較關注問題,結合問題采取有效對策,增強措施制定與人們在文化需求方面的適應性。如在世界經濟一體化背景下,人們在文化自信方面的需求變得更為強烈,因此基于保護利用革命文物遺址的前提,開發紅色旅游時需注重融入文化自信,使紅色旅游資源和人們的實際生活更為貼近,也能增強紅色旅游開發的效果。
開發旅游產品需體現出創新性,具體實施時可以運用舞臺效果、燈光技術演出大型實景,通過生動情景演出使人們更直接地了解歷史,深入感知革命精神,增強人們在旅游時的體驗度。同時可以進行紀念品開發,體現紀念品特有的區域特色,在紀念品中融入紅色元素以及景區文化,加強對消費者心理的了解,促進紅色旅游整體產出效益的提升,推動紅色旅游產業鏈的拓展。紀念品開發需結合大眾喜好,滿足人們的個性化需要,如當前人們對于藝術的重視程度和感興趣程度比較高,在設計旅游紀念品時,可以將藝術表達形式適當融入其中,滿足人們對于藝術的追求,增強旅游紀念品對于大眾的吸引力,并且使其體現出更高的價值。
部分地區發展紅色旅游時,會完全結合上級部門給出的指示,未能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發展規劃以及發展機制不夠健全。在運行模式、產品研發、投入方式等方面呈現出千篇一律狀態。怎樣將紅色資源作為依托,增強貧困地區自身內生動力是靖邊縣革命舊址在開發與發展中需重點思考的問題。為解決上述問題,就需結合實際情況完善紅色旅游發展機制。不僅落實上級部門提出的要求與指示,也應結合當地資源具體情況對特色進行深度挖掘,制定科學、合理的紅色旅游整體發展規劃,推動紅色旅游在發展機制上的完善。在此過程中,需深入了解紅色旅游資源具體情況,針對性開展管理和宣傳。
總之,保護利用革命文物遺址關系革命精神的弘揚和傳承,也涉及革命文化不斷延伸,并且和國際意識形態方面的整體建設緊密相關。紅色旅游在發展過程中,做好革命文物遺址的保護利用工作,可以使人們精神文化的需求獲得充分滿足。通過對保護利用革命文物遺址和發展紅色旅游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分析,可以在革命文物遺址獲得有效保護的同時,促進紅色旅游向更好方向發展,增強紅色旅游與時代發展之間的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