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麗
(瓜州縣鎖陽城遺址文物保護所,甘肅 瓜州 736100)
鎖陽城遺址于2014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為瓜州縣文化產業建設與發展創造良好前景。作為典型大遺址,鎖陽城遺址具有占地空間廣、歷史文化價值高、管護工作難度大等特征,加之與區域社會經濟、文化產業發展存在密切關聯,進一步增加了遺址管理工作難度。如何建立科學有效的保護與利用機制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并且對于大遺址保護與產業開發工作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鎖陽城遺址位于甘肅省瓜州縣鎖陽城鎮東南戈壁荒漠中,海拔1358米。遺產區面積為157.886平方千米,遺址主要包括鎖陽城城址、塔爾寺遺址、農業灌溉渠系遺跡和鎖陽城墓葬群。鎖陽城城址由內城、外城、甕城、馬面、角墩、堡子聯合古墾區共同組成古代城市防御體系和農業灌溉體系,是我國人文遺跡沙漠化演變過程中的典型標本,是人類開展長距離交通和交流的典型保障性城址,與絲路沿線的商貿活動密切關聯,為古絲綢之路交通運輸及文化交流提供重要保障。2014年,鎖陽城遺址作為絲綢之路起始段長安—天山廊道路網中的遺產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該遺址建成至今已有1700年,囊括晉、隋、唐、西夏幾個歷史時期的古代城址、寺院、石窟、河渠、墾區等文化遺存形態,對于河西地區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從保護層面入手,首先體現為歷史文化遺產本身存在的安全隱患,包括風蝕、雨蝕、鹽害等自然病害,如城墻上出現的成片蜂窩狀墾坑洞、墻根處懸空、墻體上沖溝與裂隙、夯土結構受植物根系生長干擾等,均易引發城墻局部剝落或大面積坍塌等事故;其次體現為人類活動對歷史文化遺產構成的破壞,由于鎖陽城遺址周圍生長有鎖陽、枸杞等具備藥用價值的野生植物,吸引大量居民前去采挖,一定程度上破壞遺址周圍的土壤環境與結構,為遺址保護工作帶來較大難度;最后體現為文化遺產管理中面臨的重重阻力,包括保護資金缺口大、專業技術人才匱乏、交通設施建設不足、游客不文明行為等,均為鎖陽城遺址保護工作帶來較大難度。
從開發層面入手,遺址開發利用面臨的首要難題在于現有條件建設不足,如餐飲、酒店、旅游、購物等基礎設施建設仍未達到行業標準,難以滿足游客日益提高的物質與精神文化需求,加之遺址離市區較遠,交通條件相對落后,在車行速度、路面平整度、舒適度、專線開通等方面尚未達到成熟水平;其次體現為隊伍建設不足,瓜州縣文化產業基礎相對薄弱,發展速度滯后,相關軟硬件設施配套不足導致品牌建設與疊加效應無法收獲顯著成效,加之缺乏良好的宣傳機制、精英人才數量不足等因素的影響,進一步為產業開發帶來嚴峻挑戰;最后體現為產業經營路線模糊,長期面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產業開發利用間的突出矛盾,如何實現遺址保護與產業開發的協同建設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關鍵點在于采取有效的病害整治措施,根據鎖陽城遺址所在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征可知,其主要面臨風沙、降雨、植物等影響因素,對此應結合實際問題與隱患采取針對性處理措施,其技術要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對于風蝕、雨蝕問題,可選用聚苯乙烯、CB等材料對古建筑、古城墻遺址表面進行加固處理,用于增強結構抗風化效果,并配合填料進行坑洞、裂縫表面的封堵處理,鞏固結構加固效果。
②對于植物危害問題,為避免植物無序生長導致其根系破壞古建筑、構筑物結構穩定性,要求安排工作人員以墻體周圍1.5米半徑范圍為基準進行植物的清理,將延伸、攀附在墻體上的駱駝刺類植物進行剪除,避免直接采用連根拔起等措施,防范對原墻體結構產生擾動。
③對于影響遺址結構與景觀整體性問題,通過將城墻頂部水泥板路進行拆除,選用成分、粒度分布特征相近的土體進行道路低洼部位的填補夯實,待填補層表面完全風化后再添加5%聚苯乙烯材料進行加固處理,增強防風化效果,并且將原有部分紅磚道路改為顏色、質地相近的木板路。
④對于周圍高壓線路及其他附屬設施,針對原地面上方架設的高壓線路進行埋地處理,并對鎖陽城遺址區內的各類景觀指示牌、說明牌、公共衛生間等進行改造,保證整體風格與遺址區的一致性,形成協調的景觀效果。
一方面,應健全保護管理體系。在健全現有鎖陽城遺址保護管理機構的基礎上,結合新時期管理工作要求與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進行管理機構內部的調整,分批次安排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及其他崗位工作人員參加相關培訓與學習,引導全員樹立大遺址保護理念,基于責任制細化遺址管理、旅游產業開發、文物檔案管理、安全監測與防災減災各項工作內容及具體負責人,保證嚴格遵循法律法規與工作要求進行具體工作規劃,并明確界定具體責任歸屬、資金收支渠道、監管機制、土地產權歸屬、經營方向等,確保依托管理體系建設推動鎖陽城遺址保護工作的有序開展、促進實際經營管理效率的提升。
另一方面,應完善防范監測機制。在環境監測機制建設上,如在遺址規劃區域內建設氣象站,綜合考慮遺址和管理區域距離、地勢地形條件、周圍有無建筑物遮擋等因素進行氣象站的科學選址規劃,保證有效采集氣象數據建立突發氣象災害的應急防范機制;對瀕危文物進行監測點位的部署,以5年為基準選用自動位移計等測量儀器進行文物建筑位移量、裂隙變化情況的監測,防范發生文物坍塌現象;對遺址區周圍自然環境進行衛星影像監測,動態收集區域周邊自然環境變化特征,為土壤條件、建筑結構等分析提供參考依據;對風沙作用進行監測點位部署,根據風沙朝向、體量進行斷面監測機制建設,采用架設鐵絲網、修建防風設施等措施防范風蝕災害侵襲。在安全防范機制建設上,要求當地文物單位與地方政府密切溝通,針對風蝕、雨水沖刷、火災等不同災害類型及人為破壞因素分別建立具體的安全防范機制,引入先進技術手段與基礎設施進行工作站改造升級,完善監測平臺中的安全防范與監測預警功能,保證實時掌握古建筑本體及周圍環境變化特征,并將實測結果與風險預警值進行比較,便于及時發現風險隱患進而采取妥善應對措施。
3.1.1 強化政府引導
政府在文物保護中承擔履行文化管理、提供保障、整合資源等多項職能,在鎖陽城遺址保護開發環節應強化資金扶持、給予稅收優惠、完善政策扶持,保證資金到位、做到專款專用,服務于歷史文化遺產這一新興產業模式的建設及開發。同時,從體制機制建設入手深入創新,以混合制經濟為前提進一步深化企事業單位改制,依托管理與運營機制的創新解決現有發展模式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新時期遺址保護與管理要求進行規劃、方案及具體辦法等文件的編制,錄入系統中生成檔案,借此進一步明確保護管理工作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的參考依據,為歷史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打下良好基礎。
3.1.2 融合社會力量
在強化頂層設計支持的基礎上,應積極鼓勵、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充分運用多種溝通渠道進行鎖陽城遺址基本信息的宣傳。例如,開設專題博物館展覽室,引入3D、VR、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進行數字化互動功能的設計,配合網絡直播、錄制Vlog視頻等形式豐富實景展示,借此擴大受眾了解信息的渠道、增強其直觀體驗,進一步感知歷史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與時代價值,從而吸引更多人參與到遺址保護與開發建設中。與此同時,需強化遺產保護與開發機構的專業化建設,將自然、文物保護單位共同納入工作范疇,面向現代產業發展形勢著手推動現代化科技攻關平臺建設,將地方高校、科研機構及其他行業組織納入聯合攻關過程中,借此建立一條本土化、特色化產業開發路線,服務于產業開發建設及可持續經營發展。
3.2.1 建成文化品牌
自2013年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提出以來,酒泉市與西南等省市建立經濟、文化、貿易、旅游等多領域的緊密交流與合作關系,成為新時期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關鍵節點。基于鎖陽城遺址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與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特征,要求當地緊緊圍繞西部文化重鎮建設目標進行開發戰略的部署,以鎖陽城遺址為核心進行品牌經營策略的設計,從交通、物流、文化、產業多個維度入手打造示范性基地。例如,高舉張芝文化、玄奘文化、紅色文化三面旗幟進行歷史文化品牌的建構,推動當地歷史文化產業的開發建設,同時融合旅游業發展形態推出古城文化、民族風情、觀光等特色文化產品,依托社交媒體平臺宣傳、利用電商平臺拓寬銷路,更好地塑造獨特的文化品牌形象。
3.2.2 開發旅游線路
當前西部大開發戰略已取得階段性成就,瓜州作為絲綢之路西部的重要節點,應以鎖陽城遺址為核心進行大旅游圈的開發建設,充分利用瓜州現有文化遺產與地方文化特征進行內容主題的設計,避免陷入當前旅游市場上同質化競爭誤區,并充分運用國家對于文化旅游產業的扶持政策進行產業園區、產業集群建設,對外聯合規模化、龍頭企業建立長效溝通機制,依托企業外包服務實現旅游產業的專業化建設,形成絲綢之路沿線特色旅游驛站。在此基礎上,根據區域格局進行階段性戰略規劃的設計,同新疆、內蒙古、青海等省建立跨省級、跨區域旅游合作關系,并推出“石窟古城”“冰川草原”“風電工業”等精品旅游線路,形成瓜州獨有的旅游產業風格及形態,提升當地文化旅游產業的知名度及行業競爭力。
3.3.1 產業融合協作
在知識經濟時代與大眾消費觀念變革的背景下,文化成為旅游產業開發的靈魂與關鍵落腳點,鎖陽城遺址作為瓜州知名度最高、影響范圍最大的文化遺產,應依托產業融合理念加快文化、旅游兩大產業的融合與協作力度,聚焦世界遺產影響力進行文化旅游經濟圈建設,將張芝文化、玄奘文化、紅色文化整合,提煉出敦煌文化旅游這一核心主題,推動文化圣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主題產品建設,將其納入區域中長期規劃鏈條中,更好地完善文化旅游品牌的市場環境及其規模,為后續產業開發建設創設先行思路。
3.3.2 打造旅游經濟帶
在健全產業發展保障機制的基礎上,應面向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目標進行局部區域文化旅游經濟帶建設,將瓜州縣周邊市縣整合建立共同體,鞏固其合作關系,圍繞交通運輸體系、要素市場機制、生態環境保障、產業發展分工及經濟鏈條構建等層面形成穩定利益格局,沿縱向進行產業上下游合作鏈條的延伸,將餐飲、商業、貿易等產業共同納入分工合作機制中,借此逐步打破區際固化的行政框架,依托合作機制的建構實現文化旅游產業的做大做強目標。此外,還應注重圍繞市場競爭機制、合作競爭機制等層面進行相應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完善,在統一產業發展戰略和規劃布局的同時,對不同區域的地方文化與文化遺產類型進行文化元素、客戶群體、產品層次的細分,既要囊括高端精品旅游產業線路,也要滿足大眾化消費需求,便于更好地搶占市場,拓寬戰略布局。
3.4.1 實現資源共享
當前“互聯網+”技術的推廣使文化產業發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面臨全新形勢,為避免陷入邊緣化,應借鑒共享經濟發展理念進行歷史文化資源共享機制的建設。要求地方政府著力提升自身的公共服務水平,整合區域建設與歷史文化傳承要求進行文化振興戰略、區域發展戰略的充分部署,秉持保護優先原則進行重點文物、文化遺址保護與管理機制的建設,同時融合時代發展,探索符合本土產業及文化發展特征的現實路徑,整合文化、發展等要素間的內在關聯,合理調配資金服務于鎖陽城遺址保護與開發,保證政府提供的財政資金落到實處,并依托社區參與機制的建構吸引本地居民投入文物保護與產業開發,為當地居民提供知識、技能培訓服務,借此為區域轉型開發注入內生動力,提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工作的實效。
3.4.2 提升服務水平
鑒于瓜州縣地處絲綢之路、華夏文明傳承區的關鍵要位,在完善上層設計部署的基礎上,應設法提升文化旅游服務水平,以政府主導、企業支持、民間組織及行業協會參與的形式推動地方特色活動建設,借此形成常態化交流與合作機制,依托各類賽事、產業活動促進當地旅游文化及社會經濟發展。例如,舉辦張芝書法藝術節、玄奘西行主題音樂節、鎖陽城遺址參觀等多種國際、國內活動,依托各類節會活動吸引國內外游客前往瓜州縣,帶動當地旅游及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倒逼旅游服務水平、文化建設水平的提升,形成良性競爭格局,更好地推動當地社會、經濟、文化、旅游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總體來看,鎖陽城遺址作為瓜州縣重要歷史文化遺產之一,是地方歷史文化發展與傳承的典型標志,對于地方經濟建設、文化發展與產業開發等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應客觀審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之間的內在關聯性,尋求資源開發與產業建設的有效融合路徑,依托制度扶持、品牌經營、產業融合與保障機制建設,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與文化發展,更好地服務于區域可持續發展目標,為當地文化產業開發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提供良好示范價值。
注釋
①王豐艷.瓜州鎖陽古城古遺址保護現狀與對策探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22):146-148.
②李志勇,閻珺琪.大遺址保護與旅游利用模式的解析框架建構[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181-186.
③劉海,楊戩.新時期城垣類遺址保護利用的探索與發展——以西安城墻為例[J].碑林集刊,2020(1):266-269.
④李康妹,魯文慧,范世耀,等.徽寧古道忠烈廟建筑遺址保護及利用探析[J].山西建筑,2021(6):17-18.
⑤吳淑婷.保護性復建的遺址展示方法可行性分析——以唐興慶宮花萼相輝樓為例[J].城市建筑,2020(16):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