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太原市文物保護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0)
“場所精神”一詞經常出現在景觀領域,《論現代建筑》講到“場所精神”的建筑時說道,當建筑對其所矗立的場所做出貢獻時,它開始具有意義。場所由空間組成,由邊界界定。場所即空間及其特質的總和,意味著空間分布和方向性,是空間的升華,包括空間及空間認同感。精神則是抽象的,是空間內部要素、能量的統一,是場地特征的提煉,其特有的氣質可以通過后期的干預設計來進行強化。因此場所精神可以是場所自帶的,也可以是人為力量的凝結,最終目的是將人的感知體驗與場所空間相結合。博物館空間主要指展陳布局所帶來的體驗空間,當參觀者進入博物館時,只有對展陳空間產生認同感才能建立起人與博物館間的互動關系,陳列與展覽空間才能升級成為有意義的場所。一提到各地博物館,我們就能聯想到各類綜合展、專題展,這些就包含著博物館展陳所傳達的場所精神。不同的陳展主體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詮釋,構建每個展覽的獨特氣質,這些都會實時變化更新,這樣參觀者觀展的時候就能感受到不同展陳空間的氣質,并迅速對其進行分類。無論是自帶的氣質還是設計后的特征,都是對于歷史、文化、藝術、審美、知識等的輸出,以期打造博物館的時代記憶。
場所精神是一種總體氣氛,是人的意識和行動在參與的過程中獲得的一種場所感,一種有意義的空間感。場所精神強調人們對空間環境真實的感知和體驗。這充分體現了博物館展陳研究的重要性,每個地域、場所都有不可取代的特性,對博物館空間場所精神理論的研究在博物館發展中也有一定的價值意義。
太原,早在50萬年前就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從新石器時代到設立太原郡,從代國春秋到霸府偉業,從晉陽起兵到五代后唐、后晉、后漢、北漢四次立國,從水淹晉陽城到南移府城?;厮輾v史,太原的歷史要素眾多。太原市轄區范圍內現有各級各類備案博物館34座,包括非國有博物館13座,國有博物館21座。其中省級博物館9座,市級博物館10座,縣級博物館2座(表1)。

表1 太原市轄區范圍內現有各級各類備案博物館
①地域文化背景。各個地區出土的文物反映當地的文化特征和精神風貌,自成體系。博物館展陳的目的就是通過文物展品向外輸出當地的歷史文明和文化精神。博物館業態復雜、地域性明顯,展陳內容多是在特有的時空狀態下,經過長期發展形成的,受地域地理環境特征、當地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多因素影響變化。文物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時代背景之間相互反映相互襯托,歷史制約著場所的發展,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場所精神的構建也體現著地域特點和人文特色。因此博物館中展陳空間的設計要充分體現地域文化特征,增加參觀者對當地特色文化的認同和欣賞,從而明確該地博物館的定位,促進地域文化的傳播。
博物館陳展,展示了一個城市過去的歷史面貌與活力,也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地區較先進的文化藝術水平。在規劃建設方面,博物館展陳所傳達出的場所精神有利于還原地方歷史文化特色,對外輸出地域文化魅力,對參觀者產生吸引力。這樣一來博物館所構建的場所精神就可以“以館帶城”,推動城市人文旅游發展。在文化建設方面,博物館場所精神的構建是良好媒介,可以形象生動地反映出該城市歷史民生、文化進步、科技創新等多個領域的變遷和創新。
②展陳內容。博物館展陳空間的易讀性和對場所的認同性是影響參觀游覽的重要因素。博物館陳列的大多是當地已出土和正在保護的一些文物遺存,講述的是當地的歷史文化發展進程和重要節點、重要文物等,要讓參觀者對展示主題和內容有認同感不能只依靠展品,參觀者熟悉的是文物個體,為了更好地引導參觀者,需要增強不同部分和不同單元的關聯性,綜合性梳理,系統性地展示,這樣既豐富了展陳內容,不同的單元、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空間場所、不同的精神體現,也讓參觀者產生心靈共鳴,進而生發出對當地博物館、當地歷史文物的贊賞和認同。如太原市博物館的“錦繡太原歷史文化展”系統地展示了太原的歷史文化脈絡,通過對“并州”太原各個時代和各個節點的深層次表達和闡述,場所精神與博物館展陳空間相結合,參觀者可明晰太原的重要文物景點和相關文化脈絡。
③展陳形式。建筑設計階段疏于對展陳空間的考慮,使博物館在展陳設計時需對建筑提供的內部空間重新進行改造,也就是展陳空間情節和氛圍的營造。情節營造主要體現在節點設計上,運用科技手段與時俱進,采用傳統展柜展示和現代科技相結合,對重點內容著重描述和闡述,同時配以遺址原貌、虛擬場景或建筑模型等。氛圍的營造主要體現在動線節奏設計上,例如“錦繡太原歷史文化展”四個部分以及每個部分中的分單元都通過連續遞進的場景組合。參觀路線借用敘事性手法,將各個單元連續起來,注重陳列內容內部的連貫性,借助場所物質空間與非物質表現形式的載體,將展柜中展品的文化內涵和精髓呈現出來。這樣通過參觀路線、節點設計、單元說明、文物展品就可以共同打造出合理的參觀區域,便捷有效地引導參觀者去感受曾經真實存在的文化記憶,身臨其境,享受歸屬感的同時始終保持興趣,體會文物展品的獨特性和唯一性。這樣展陳空間所構建的場所精神,才能更多地彰顯文物展品背后蘊藏的歷史故事和其本身的價值意義。
博物館展陳空間場所精神的表達依賴于展覽的展示方式,如何探索不同展品向不同水平參觀者展示的最佳方式,如何通過展陳內容和展陳形式體現文物自身及其意義、真實性、趣味性以及單元連貫性等。本文主要以太原市博物館“錦繡太原歷史文化展”、天龍山石窟博物館“美成天龍——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展”為例進行介紹。
①靜態展示方式。圖版與文物展品相結合是最常見的靜態展示方式,如組圖、文獻、圖表、導覽手冊等,直觀且容易理解。復雜一些的如遺址模型和建筑模型等復制品,在墓葬、古城、古建筑等的展示空間較多出現,復原歷史上的一個或多個場景,增強參觀者的理解。再者就是場景造型和立體布景,在“錦繡太原歷史文化展”中“石窟遺韻”“絲路華章”兩個單元中尤為明顯。因為太原地處中原農業文明與北方草原文明交匯區,民族融合尤為突出,主要體現在佛教和胡漢文化交融兩個方面。
伴隨著絲綢之路,佛教傳入中原大地,這一部分所傳達的場所精神主要是讓參觀者對這一時期的佛教石窟造像、建筑藝術水平擁有更全面的認識。通過將天龍山石窟博物館的石窟造像、龍山石窟博物館的童子寺佛閣建筑等進行展示,將不同文物單位的歷史文物濃縮到一個展廳一個部分,通過立體布景讓參觀者對這一時期的佛教文化有了較為宏觀的認識,吸引參觀者學習了解的同時也留有期待,期待下一次去這些文物景點實地游覽,串聯歷史的同時增加了趣味性。
胡漢文化交融在太原主要體現在北齊時期的民族融合,也就是徐顯秀墓。這一部分的場景造型主要是將北齊壁畫博物館的彩繪壁畫和陶俑陣進行了再現,從視覺和文化傳承的角度延續了北齊時期的風貌,體現了絲綢之路、墓葬文化、西域文明等因素對當時社會生活的深遠影響,既展現當時的日常居住情形,也體現當時的貿易交往,參觀者在該部分的展陳空間可以完美體驗到當時生活情節的具現,以及北齊時期胡漢文化大融合的動態關系。
②動態展示方式。在陳列展覽的形式設計中,要注意引進一些現代設計理念……把靜的陳列提升到動的展示。動態的展示方式多與科技相關,現在常見的有導覽講解、投影互動、動畫、舞臺、互動裝置等利用影音展示,因為人身體和情感的體驗感知比展陳更重要,所以動態展示主要是利用立體布景帶動參觀者。展覽的導言解釋、博物館后期創作的影片、模擬動畫等,既高清立體地展示了歷史場景和文物細節,也極具互動性,精美恢宏,讓參觀者參與其中,從方方面面去體會和認知展品。
在展陳中將高科技與藝術合體,模擬景物環境實體部分、重現歷史文物面貌是現在展陳空間表達場所精神常用且極具吸引力的做法。在天龍山石窟博物館“美成天龍——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展”中,整個展陳空間就通過全息影像、沉浸式影院、數字洞窟等多種數字表現形式,專業數字復原洞窟以及佛像,再現天龍山精美絕倫的石窟藝術,展陳空間利用科技加持讓隋唐時期中國石窟藝術所表達的場所精神更鮮明。
③外在燈光等照明設計。博物館展陳空間的照明設計不僅可以體現展品的質感和美感,還可以調節空間氛圍,影響參觀節奏,帶動參觀者的情緒起伏和興趣興致。精細的照明設計渲染空間氛圍的同時,在博物館空間場所精神的構建中也起著一定的重要作用。
照明設計首先要保證空間的基本照度,保證正常參觀、通行、準確展示展品顏色、材質等的基本條件。其次才是渲染空間氛圍,與展覽的主題相呼應,為展品起到良好的烘托作用。如“錦繡太原歷史文化展”的主基調是大地色,恢宏大氣,在“石窟遺韻”展廳,為了凸顯佛首,整個環境光線較為暗沉,奠定了深沉的基調,光束單獨投射到佛首,更加凸顯了展品的質感和美感,也引導了參觀者的視線,為展陳空間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感。通過光線的變化可以輔助參觀動線,節奏明確,富有變化。
博物館展陳中場所精神的表達需要以上多個方面的輔助和詮釋,其目的都是為了在展品、展陳空間、參觀者三者之間建立起聯系,真正做到將人的感知體驗與展覽空間相結合。
①依托地方文物營造特色場所精神。太原市歷史文物元素眾多,博物館的發展也主要依托晉祠祠廟園林、天龍山石窟、永祚寺、龍山石窟、崛圍山、太原大關帝廟等重要的文物景點,所以場所精神的構建表達要深入挖掘提煉晉祠文化、石窟文化、關公文化、晉商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植入地方特色,通過陳展空間宣傳文化歷史,構建傳達場所精神,增強文化自信,打造經典地方博物館(表2)。

表2 太原市部分博物館依托地方文物營造的特色場所精神
②打造特色中小型博物館展陳空間。博物館可以推動文物交流共享,傳承地方歷史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太原市現已備案的博物館數量有限,但是文物資源豐富,所以打造各種“小而精”“小而美”的特色博物館具有實踐意義。特色中小型博物館更容易彰顯以人為本的理念,通過讓歷史文化走入群眾日常生活,博物館空間所表達的場所精神更容易被人感知。如關帝廟博物館推出的“城市記憶”主題館,龍山博物館和太山博物館聯合舉辦的紅葉文化節展覽,小而精的陳展模式,釋放了博物館的新活力,解碼了文物利用的新模式。此外,還可以通過改造升級文物單位現有的一些美術館、藝術館等多處“類博物館”,增加博物館的數量,提升博物館的質量,打造特色中小型博物館集群。
③保護利用革命文物。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革命文物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因此博物館的陳列展覽也必須重視加強對革命文物的保護利用,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太原市紅色文化遺址調查認定,13處列入省級紅色文化遺址名錄。紅色資源豐富,其中國民師范舊址革命活動紀念館依托紅色資源打造“第二課堂”,創新展覽形式,拓展革命文物的展示利用途徑,展陳空間作為教育基地,資政育人,以文化人。紅色革命展覽的展陳形式更加多樣,可以是沉浸式體驗的紅色專題展,也可以是利用革命遺址故居等打造的黨性教育和紅色教育打卡地?;诩t色精神的博物館發展新模式,可以充分釋放紅色能量,讓人們觸摸革命歷史。
④利用科技支撐打造智慧博物館??萍伎梢詾槲奈锉Wo利用注入源頭活水,通過數字化技術打造的智慧博物館可以打破時空限制,實現文物資源社會共享,讓博物館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更加貼近新生活。充分運用AR、VR等技術,可以將實景展覽等搬至“線上”,加強創新成果的轉化和運用。此外,還可以多渠道利用多媒體資源構建文物價值的傳播體系,促進文物與科技、教育等其他行業的深度融合,出版相關文物宣傳書籍,利用媒體力量策劃推出精品展覽,創新博物館發展新模式。
博物館展陳中場所精神的表達受地域環境、展陳內容和展陳形式等多因素影響,氣質各不相同。但這同時也賦予了博物館更多的發展方向和可能,場所精神的塑造賦予了博物館展陳空間生命力,既保留了生活的真實性,體現了歷史的連續性,也給予了參觀者存在于博物館展陳空間中的感覺和體驗,通過空間特質從而讓博物館文物的陳列展覽活了起來,同時也更具現實意義,通過不斷探索博物館發展的新模式推動博物館事業向前發展。
注釋
①鈴木博之.論現代建筑[M].楊一帆,張航,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7.
②朱宛月.我國中小型博物館文物展陳中場所精神的構建[D].成都:成都大學,2020.
③胡映東.場所精神的回歸[J].山西建筑,2007(18):26-27.
④張威.博物館建筑設計中展陳空間的營造[J].藝術評論,2009(3):92-94.
⑤單霽翔.中國博物館的現狀與發展[C]//馬希桂,張春祥.北京博物館學會第四屆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