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 (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教學研究室,215163)
本節課水平三 (六年級)《三門球——單手射門》的教案對教材把握準確,教師在課中的各項安排與流程都能圍繞主要學習的技能進行,且教案的操作性強,學生掌握技能的方法與手段“實”,既有知識與技能掌握的“理”,又凸顯知識與技能掌握的“形”。
本節課執教教師根據“目標引領內容”的思想,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設定的目標具體,且可觀察性較強,從教材和學情實際看,符合教學實際。執教教師圍繞學習目標,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以及游戲化的教學方法。
課中所采用的練習手段都能圍繞三維目標展開,如,“三國”情境的創設,“學練本領”環節的內容安排,都能夠根據技能掌握的規律,由原地單手肩上射門到雙腳起跳單手肩上射門,再到上步單手肩上射門和體側射門、低手射門,直至學生在比賽中熟練運用“單手射門”。整體設計循序漸進、逐步深入,呈現出“學、練、賽、評”的教學設計。
“教是為了不教”,對自主、多樣、主動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有效運用,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的主動性,更多強調了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扎實的學練過程、和諧的課堂氛圍,學生主體作用能得到充分發揮,讓課堂呈現不同的風格。課中設計的教法靈動,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如,讓學生“通過射門聲音判斷速度和力量”,學生有了明確的判斷速度和力量的標準(聽聲音),那么學生就能夠有意識地在學習和練習中注意三門球出手的速度和力量,有益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動作技能。
再如,運用簡單形象的關鍵詞“蹬地、轉體、快揮臂”,學生邊喊口令邊練習,鞏固單手肩上傳球的動作,同時,借助彈力帶解決蹬地有力、揮臂快速的教學重點。為突出學生主體性,執教教師采用啟發式學習,通過設問和讓學生體驗,啟發學生思考、嘗試肩上射門路線被防住,如何去變換射門的路線等,提示學生在特殊情境下靈活地變換射門方式(體側射門、低手射門),給學生拓寬了射門思路。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藝術和水平正表現在是否善于把熱忱和智慧結合起來。”本課執教教師不僅有熱忱,還有一雙慧眼,能將體育技能學練與歷史故事情境巧妙融合。課的伊始,教師巧妙地結合三門球3支隊伍同場競賽的特點,引入歷史知識,即將學生分為3組,分別代表“魏、蜀、吳”三國,創設“魏、蜀、吳”三國積極備戰的歷史情境,以此引導學生學習本領積極備戰。學生在“三國爭霸”情境的渲染下,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營造了濃厚的學習氛圍。學生學有目標,自然會興趣盎然,充分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更好地掌握技能創設了條件。
所有的技術動作學習最終都是為了“運用”,而且要能依據實際情況“靈活用”。為體現用的靈活性,本課執教教師設計了“打靶”比賽,設置不同遠度的線和5個點,每點分值不同,分別進行組內和“魏、蜀、吳”組間對抗,組織學生進行傳接球3次+射門比賽,請1名學生擔任計分裁判,開展結構化的教學,學以致用。基于學情的課堂能做到有的放矢,巧妙的比賽設計能讓學習變得更有樂趣,催化課堂生成。
本節課有效落實了“教會”“勤練”“常賽”,探索教學內容結構化,幫助學生學以致用,由集體性統一教學組織形式向小組深入教學組織形式轉變,不斷提高教學效果,突出教學評價的教育功能,努力做到以體育人。
本節課設計合理,教師對教材把握準確,并能夠在科學、合理、情境化的教學過程中將技能教學落到“實”處。但也有個別地方需要商榷,如,學習目標中未能體現體能發展目標,而事實上在這節課中,學生的上肢力量和靈敏性等都得到了明顯的發展。
再如,所預計的練習密度與實際測算有誤,實際測算為67.5%,符合當前體育課密度要求,而教案中預計的練習密度呈現的是50%~55%,測算不夠準確,而且預計練習密度相對較低,希望在日后的教案設計過程中能更加嚴謹。
此外,本節課缺少過程性的評價,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不足,建議加入多元性的評價,通過多樣化的學習評價促進學生達成學習目標。